那些美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猪七七)

那些美元……0

这是个全民关注房价的时代,而我的心却只为人民币汇率而跳动。这个毛病起于2004年6月我买了个外汇理财产品“汇聚宝”。

我姐去美国后,陆续给家里寄了些美元,几年累积下来,有1万“刀”。对于我妈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美元是少见而值钱的玩意儿,于是一直宝贝似地放在银行存定期。

2004年5月,我身边就被各种银行外汇理财业务所包围,每次去银行办事,都会和口齿伶俐的银行服务员来一场“遭遇战”。我被这些服务员“收益率高于存款利息几个点”的专业术语一忽悠,不免就动了心。我在互联网上和姐姐商量了一下,她没有反对,只是叮嘱了一句,“美国也有外汇理财业务,做得很好,但是很多东西到了国内就变了样,一定要留个心眼”。后来发生的事情充分地证明了她相当有“预见性”。

我先去咨询了一下服务态度最好的A银行,不巧那期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已经卖完了,于是我去了离家较近的B银行。大堂经理极其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推荐了该银行新推出的“汇聚宝”业务。据她介绍,这个产品最大的好处就是本金无风险,赚了是自己的,亏了是银行的,一旦出现亏损合同自行终止,本金全额返还。这种产品最短为1年,最长为6年,看我犹豫不决不知该选择哪种,她貌似体贴地对我说:“理论上来说,时间越长收益率会越高,如果您的美元短期内不用,那么选择时间长的产品更划算。”

我依然犹豫,很幼稚地指出,A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似乎更高。此时,营业窗口旁一位老大爷一副孺子不可教的样子教训起我来:“A银行能跟这儿比吗?这可是国家银行,做外汇业务的专家。买这里的产品放心。”我是个对一切冠有“国家”头衔的事物莫名信赖的人,老大爷的话如同催化剂进一步坚定了我对国家银行的信赖,虽然事后怎么想怎么觉得这位大爷像该银行的托,但当时,我几乎没怎么仔细看合同(看了也不懂),就在几分钟内办完了该办的所有手续,为我的1万美元签下了6年的卖身契。

2005年年初,人民币将升值的消息甚嚣尘上,反应愚钝的我还没觉出这对我会有什么影响。6月份,我姐开始频繁地给我挂越洋电话,命令我将我妈手头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的所有美元全兑换成人民币,她口气急迫地说人民币很快就要升值了,国外的很多中国人正大把地将手头美元换成人民币,等待着人民币升值后“投机倒把”一番。她尤其为我那做了外汇理财的美元担忧。

我把手头美元全兑换完毕后,忧心忡忡地给B银行打电话询问,我能否终止我的外汇理财,拿回我的美元,哪怕要为此付违约金也是可以的。对方说,那是不可能的,只有银行才有权决定何时终止合同。我又问,可是人民币马上要升值了啊!对方很肯定地说:“人民币升值?至少近几年内不可能。前两天新闻里还辟谣了呢。”

出于对国家银行金融工作人员的信赖,我放下了一颗悬在半空的心。然而,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人民币升值2%。当我在新浪网上看到这一消息时,我姐的追魂电话接踵而至。第一句话就是:“那1万美元取出来没有?”当听说我的“汇聚宝”办的是6年,而且无法提前终止合同后,她气急败坏痛心疾首地挂了电话。挂电话前,她扔下一句话:“你看吧,人民币还会升的,交易价格不调整到1美元兑7点多美国不会罢休。”

剩下我在这边上蹿下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人打听如何才能赎回我的美元。然而,金融和非金融人士一致认为,我已经与银行签了合同,就好比已经把钱借了出去,人家不还我也没办法。如今这世道,欠钱的是大爷。我在心里盘算了一下,1万美元如果提早兑换成人民币会有8万多,人民币这一升值2%,相当于我损失了1000多人民币,如果升到8%……对于有钱人来说,这1万美元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我们这种还指望在北京买房的小户人家就很是那么回事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阿Q吧。我宽慰自己,只要我不把美元换成人民币,那么并没有损失,说不定过个几年,人民币会贬值呢?美元终究比人民币坚挺吧?

2006年4月12日,我接到B银行打来的电话,通知我,由于人民币升值,很多办理了“汇聚宝”业务的客户认为时间太长要求提前终止合同。银行为了不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同意客户在本月16日前解除合同,但是每100美元本金只能返还96美元。我问对方,不是说本金全额返还吗?对方回答:“只有银行方面提前终止才能全额返还,现在银行本着‘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思想把终止权让给了客户,损失不能由银行买单。”

“银行怎么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呢?”我再次找到专业人士咨询。该人士研究了我与银行签的合同后,一脸同情地看着我说:“这样一份霸王条款你怎么就签了呢?汇率瞬息万变,像这种外汇理财产品最好是买短期的。你倒好,一买就是6年。”我说,当时买的时候,银行的人可不是这么说的。该人士一拍桌子:“告丫的!”

正好我有一律师朋友,当我把前因后果一说,他沉吟半晌:“理论上来说,这个官司还是可以打的。”我急了:“能赢吗?”他说:“这不好说,你要告的毕竟是国家银行。另外,真要打起官司来,还要找金融学专家,时间,精力,金钱……”■ 美元那些

上一篇: 看不见的钞票
下一篇: 天下(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