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后再说长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话说长江》
中国新闻社配发的报道说:“《话说长江》点亮了中国老百姓的眼睛。”这部纪录片在当时被提高到了“爱国主义电视教材”的高度,这个教材寓教于乐,收视率达到了40%,超过了那时所有电视剧,也创下了中国纪录片不可逾越的纪录。
《话说长江》是1981、1982年拍摄的,20多年后的2004年,《再说长江》开始拍摄。李近朱在20年前是《话说长江》中一个普通音乐编辑,20年后他是《再说长江》的总导演。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部反映长江的纪录片《三峡传说》,时长有四五集,在此之前,《黄河大合唱》给了黄河一个音乐形象,但长江作为母亲河,一直缺乏文艺作品的描述。于是定下了基调:要拍一部纪实性的、歌颂大好河山,以大长江流域为背景的纪录片,这片子要气势恢弘、风景优美,但缺乏细节,“见山见水不见人”。
当时考虑片名时,想了很多方案,先是叫《大江东去》,而后是《长江》。之所以定下《话说长江》作为名字,李近朱说:“话说是章回小说的起势,有贴近百姓,娓娓道来的感觉。”因为是第一次做纪录片,没有经验,其实国外纪录片多是只有话外音,没有主持人,但这部片子为了强化“话说”二字,找了两个非专业主持人。陈铎是演员,正准备去《西游记》外景地担任配音指导,虹云是电台播音员。这个节目播出后,他俩正式调入了央视。他们的解说是背诵台词+即兴发挥,没有现代化提词设备,站在一块背景板前指点江山。条件简陋到什么程度?字幕是用手写的,先写在一张白纸上,裁成纸条,用摄像机拍下来,有一个人专门抽动纸条,观众就看到字幕滚动了。那时也有航拍,但根本没办法和现在相比。《再说长江》中为了拍到长江源头——和上海市面积一般大、海拔5000多米的固体冰库,启用了空军的黑鹰直升机。其他航拍也是用央视最好的直升机,配备了陀螺仪,特地用来保持平衡。
《话说长江》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关键词是:话说、主持人陈铎和虹云、《长江之歌》。很多人的记忆已经模糊了,以为《长江之歌》就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曲。作曲家王世光先为《话说长江》配了主题音乐,从三个方案中选择出现在的这个,时长只有50秒,由管弦乐队演奏。片子播完后,总导演戴维宇搞了一个作品征集,从几千首作品里选出了沈阳军区歌舞团胡宏伟的填词,配上了原有的主题音乐,这就是《长江之歌》。这首歌在1984年长江音乐会上首唱,之后长江“东方红号”轮船上20年来天天播放这支曲子,就像《庐山恋》在庐山上反复放映一样。人们误以为这首歌就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其实《话说长江》只播了一遍,播出时并没有这首歌。
人文纪录片的三个阶段
从《话说长江》之后,兴起了一段话说风潮,《话说运河》、《话说老字号》……李近朱也是从《话说运河》时开始转行,从音乐编辑变成了电视编导。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纪录片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代表作品是《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过去的纪录片强调宏大叙事,很少有讲故事的。《望长城》的意义在于,从它开始,纪录片开始纪录人的故事,强化了纪实性。90年代中期的纪录片以纪念性的为主,迎接某个历史时刻的如《大京九》、《香港沧桑》、《澳门岁月》,或是领袖人物的传记片如《毛泽东》、《邓小平》。世纪之交后的一段,纪录片产量一度减少。李近朱说,近几年又有了一个高潮,以《故宫》、《新丝绸之路》为代表。这些新纪录片里,三维动画手段被广泛应用。以《再说长江》为例,片头有一滴水缓缓滴下,这水其实是20年前的画面,但片子到现在已经很模糊了,现在看到的画面就是用三维做出来的。
(
《再说长江》片头 )
20年前已经充分展现了长江沿线风光,现在重拍的必要在哪里呢?李近朱的解释是,《再说长江》的主题是“大江巨变”。如果是黄河,可能就没有拍摄必要了。长江这些年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变化,长江三角洲的崛起、南水北调、三峡移民,这些是20年来中国社会的缩影。他们拥有20年前的影像资料,在今天的片子中都有了对比。其中有个内容是“真情寻找”,寻找当年在《话说长江》中出现过的人物。有一位当时的女军人,推着自行车走过南京长江大桥,现在她是北京的医生,她的孩子已经开上了私家车。李近朱认为,这就是变化之一种。除了人的变化,有些景观也是后来出现的。像三峡大坝,还有1986年开发的三星堆。不变的是这两部片子都是大长江概念。
《再说长江》的素材一共拍摄了5.5万分钟,最后播出的只有990分钟,原本构思的60多集,压缩了一半。
李近朱也坦言,想要达到《话说长江》的收视率,已经不太可能。那时没有网络,纪录片中的地方很少有人去过,但是现在这些地方都成了旅游景点,游人如织。这些成了重新拍摄中最大的难度,丽江每年要接待300万游客,是它本地居民的几十倍,这种被媒体炒作过度的地点已经很难拍出新意了。所以丽江这集,选择的主人公是一个在丽江生活的法国人,李近朱说,要保证去过的人也能从纪录片中看到新角度。
黄山、庐山是我们很熟悉的景观,《再说长江》中,黄山的云雾、松石被放到很次要的位置,镜头对准的是迎客松下的守松人。这个人每天为松树记日记。节目组在拍摄庐山前有一个讨论,因为“庐”是房子,这房子是谁盖的?住的什么人?这就是片中给出的答案:一个世纪前,庐山以一个长达990年的不平等条约被出让,外国人在山上盖了万国建筑博物馆,那里生活过一群外国孩子,他们中间活到现在的已经八九十岁了。因为热爱庐山,他们在美国组织了庐山同学会,有一位还写了一本书,名字很长,叫做《庐山,我的香格里拉;中国,我的导师》。
《再说长江》给出的官方数字是耗费了1000多万元,《话说长江》没有人统计过,现在的纪录片中有大量的航拍、水下摄影、三维制作,而且是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仅分导演就有9位,摄制组最多时有六七十人。这也是近年来纪录片的趋势:耗资越来越大,画面愈发华丽,目前也只有央视能有这样的实力。李近朱承认:纪录片品位高、受众面窄,但它也见出电视台的水平。■
( 《再说长江》拍摄现场 ) 20年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