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苏联情结”去吃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玉华)

为“苏联情结”去吃饭0

前两年,一个在乌克兰待了几年的中国人,在北京开了一家西餐厅,开的时候大概心里也没谱,租了个地下室,顶子用紫红漆好歹刷了刷,铺了不大高级的木地板,摆上十几二十张桌子,也没什么包间。但这个老板挺聪明,弄了个挠人心的助兴节目:苏联一些唱美声的男女歌唱家唱苏联歌曲和一些西洋歌剧选曲,你可以点,50元一首歌,没人点的时候他们也单人或集体在大厅中边溜达边唱,都是些高大魁梧的英俊男士和胸脯高高的金发姑娘,庄重文雅,歌声入云霄,有时穿晚礼服,有时穿乌克兰民族服装,有时穿苏联军服,那穿军服的样子真帅呀。老板这招可真狠,一下子生意就火得不得了,尤其是晚餐和周末,不预订根本吃不上。

第一次去这家餐厅是跟婆家的人一起,还有大嫂的父母。红菜汤、黑咧巴、奶酪蘑菇、罐焖牛肉、各式鸡肉或牛肉与土豆泥和蔬菜的主盘都不错,比“莫斯科餐厅”一点不差,价钱却大概只有那儿的一半。蹭听着一些别人点的歌,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也开始点歌,大哥点了《莫斯科北京》,他说小时候听苏联的中文广播时每次都放这首歌。大嫂的父母是老军人,点了苏联军歌。婆婆不知点什么好,我帮她点了一首其实是我自己想听的歌《茫茫大草原》。他们来唱的时候,点歌的人就跟他们站在一起合影,虽有点可笑,也算是个纪念,尤其是老头儿老太太,七老八十的,轻易不常出来,闹腾一下也算是个活动。

第二次去是大年初一,我一家和姐姐一家请我父母。说起来我父母和姐姐的苏联情结更重,当年苏联派大批专家来中国,一些人跟当教授的父母有师生和同事之谊。姐姐的少年时期正在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对最后死在德国人手下的卓娅崇拜得不得了,母亲托苏联同事给卓娅的妈妈带话,说中国有个小女孩如何崇拜她的英雄女儿,那位夫人送了我姐姐一副丝缎带。听着餐厅里的老苏联歌曲,姐姐颇感亲切,父母却不甚愉快,说真惨,那么好的歌唱家沦落到饭馆卖唱。其实来之前我就有点担心出现这种情况,还警告建议来这儿的姐姐,她不以为意,我看她没什么心理障碍就觉得说不定父母也不会太在意,结果还是低估了情况。我尽全力打圆场,说这些演员并不是老一代功勋演员等等,他们心情稍好一点,但坚决不同意点歌,只尊重地看他们在别人那儿唱并热烈鼓掌。我说你们点歌他们倒能挣些钱,巴不得呢,他们犹豫不决地快妥协了,最后还是没同意,吃完饭我们就离开了。路上他们在车里长吁短叹的,弄得我很后悔让80多岁的父母受这种刺激。■ 苏联情结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