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真在乎高油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谢衡)

谁真在乎高油价0

过去两年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小跌大涨,今日已动辄站在每桶70美元以上。支撑高油价的理由也没什么新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最爱说,“美国经济增长强于预期,中国在全球消费中所占份额不断增长,以及地缘政治的问题”。

“两年前,世界上很多人把高油价归咎于中国。当时,我就指出这种分析过于简单且不全面。诚然,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是动因之一,但有更多其他因素影响着世界油价的变化和发展。今天,事实和数据证明了我的观点。”BP集团副总裁、BP中国总裁德开瑞博士说。

《BP世界能源统计2006》中的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显著下降,从2004年的17%降至3%,而世界石油价格在过去的一年却上涨了40%。

尽管中国的经济基本保持了9.9%的增幅,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却有所下降,从2004年的15.5%降至2005年的9.5%。中国成功解决了2004年发电用煤紧缺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生产国。

2005年是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第三个年头。“尽管能源价格上涨,但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实际的供应短缺并未出现。”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说。《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表明,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62年。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更多的能源资源将在未来被发现。

但是约翰·布朗勋爵也承认短期内油价可能仍将维持高位,因为政治方面的不确定因素,盖过了石油并不短缺这一事实。实际上,人们更热衷于寻找油价上涨,而不是下跌的理由。

去年3月,高盛集团就预测油价会进入一个狂飙突进时期,可能在2007年达到每桶105美元。高盛石油分析师穆尔蒂认为,未来几年油价还将上升,主要因为全球原油生产的边际成本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其他非欧佩克国家产量增长极缓,他甚至认为产油国的有效剩余产能目前已接近于零。高盛,这家华尔街盈利能力最强的投资银行集团,今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者。而对冲基金对于推动国际油价的不断冲高,立下了汗马功劳。

天气也成为推高油价的重要因素。近两年飓风造成的巨大危害,导致原油设施的破坏使油价飞涨,人们对飓风心惊胆战。而地缘政治也是常用常新的话题,伊拉克、伊朗、尼日利亚,产油的地区地缘政治总是不那么稳定,让人们总在为供应可能出现重大中断的风险而担忧。美国政府的态度,以及美元贬值的趋势,都只会对油价推波助澜。

“实际上,欧佩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将油价维持在一个高位,因为近两年来的油价上涨已经让欧佩克国家赚得盆满钵盈,如果油价下跌,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限产来维持高油价。”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该组织2005年度原油出口收入达3274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990亿美元。

在高油价下,石油安全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频频出巨资开展海外收购,开发石油替代品也成为新兴产业。

“首先需要认识的一个事实是,今天的高油价是不会持久的。石油行业经历了很多石油价格的起起落落。没有人能保证另一个价格周期不会出现。因此,对于收购海外油气资产,以及启动诸如煤转油等其他替代燃料等重大项目上,政策制定者和实业家们需要慎重评估其中存在的风险。”德开瑞博士说。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一直像石油出口国一样,对能源行业实行严格的政府控制。德开瑞博士认为,高油价使得某些能源出口国的政府加紧了对能源行业的控制。这很自然,因为石油是支撑那些国家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像中国这样的能源进口国则处于另外一端。这些国家不应采取与产油国同样的政策。一个能源进口国寻求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以最有效的途径吸收能源资源,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并满足人们的需求。唯有通过对所有有资格的市场参与者开放,而不是控制能源市场,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石油供应安全的关键在于多元化,且仅在于多元化。“我相信对中国以及其他任何国家来说,多元化是能源安全的基础,而这种多元化的基础则是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只有多种多样的市场参与者才可以带来多种多样的资源供应。”德开瑞博士说。

目前,我国油价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发改委加权平均核定中准价后,中石油和中石化再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最终零售价格。也就是说,国内油田的原油价格也与国际价格挂钩,与自身的开采成本没有直接的关联。而中国进口原油的90%直接来自中东,其价格要低于国际石油交易市场体系所反映的原油价格。

而在这样的价格形成机制下,国内市场的成品油实际售价控制在垄断企业手中,而且供给的紧张与宽松程度也由垄断集团决定。■ 地缘政治能源高油价石油美元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