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敬明的“圈里圈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蔡崇达)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Courier;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郭敬明的“圈里圈外”
郭敬明还是习惯与人保持距离,他冷冷地坐在对面,一开始回答提问还没有记者的问题多,到逐渐熟悉后他解释说,“我习惯保护自己”。他向记者提起以前与人稍微聊得来就滔滔不绝挖心掏肺到后来如何被欺骗,“那些人面对你都装作好像是你的好朋友,结果文章出来或者事情做完之后,才发觉,他一开始就酝酿要伤害你”。“因为他们让我成长了,我现在很会保护自己,不大说话,不轻易相信人。”
曾经帮郭敬明雇律师打官司、也和郭敬明合作出过《无极》的九九读书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育海这么定义郭敬明:“这孩子很不容易,需要解决太多复杂的关系,他已经做得不错,但也难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所谓“复杂的关系”是什么?黄育海回答:“一个是众多围在他身边相互争夺的出版商,一个是他的同龄和同行。”这两层关系构成复杂的原因在于“鼎盛时期郭敬明随便一本书都能占一个出版社至少三分之一的码洋,郭敬明的书一般是百万级别的,任何一个同龄作家只要郭敬明做个序或者推荐,就马上能增加几万本进入畅销书”。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Courier;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这种“复杂关系”或许可以从郭敬明和李寻欢的交往中感觉到,这个知名网络作家现任榕树下文化公司总经理,他向记者证实了业内的传言:控告郭敬明抄袭的庄羽的《圈里圈外》和郭敬明的《刻下来的幸福时光》是他在同一个月操作交给同一个出版社的书。还被李寻欢印证的一个事实是:从去年始,他就和郭敬明策划郭与春风文艺出版社解约后,共同成立一个公司。“只不过后来有太多来自其他方的阻力,最终没有成。”他不愿意细说,“其他方的阻力”是什么。
官司前后
关于庄羽与郭敬明的诉讼,李寻欢告诉记者一个故事:2004年1月在北京书市,他曾在渔阳饭店和郭敬明聊了一个通宵,主要内容就是怎么解决当时还闹得不是很大的庄郭“纷争”。
李寻欢几乎是同时认识他们两个,用李寻欢的叙述,当时的郭敬明作品正好卖,随便一本书都有十万本以上的销售量,“所以几乎所有搞出版的人都在找他”。他告诉记者,他当时能拿下郭敬明一本书完全是靠条件——他支付郭敬明高达一个字二十几元的稿费,那本书其实只是郭敬明一篇8000字的叙事散文,以图片为主要内容,最后卖出十几万本,给了郭敬明十几万元报酬。
就在李寻欢和郭敬明细致讨论后来操作的《刻下来的幸福时光》时候,手下一个编辑告诉他,有人在网上说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他觉得“这个事情有点意思”,这个人就是庄羽。
李寻欢坦白,他确实只是粗略对比了两本书,初步判断是“有些模仿痕迹”。他那时觉得自己刚好和庄羽熟悉又在与郭敬明谈合作,能搭个沟通渠道。他当天晚上对郭敬明的分析是:无论如何打官司都对他不利。根据他的判断,法院应该会稍微偏向庄羽,在他看来,应该不会判抄袭,但判模仿的可能性非常大。
他说服郭敬明的逻辑是,“其实打官司说白了就是为了利益”。“当时庄羽起诉要求是索赔20万元,那时候郭如果能在自己的书上打上感谢庄羽的小说给我启发这类词汇,并为即将出版第二版的《圈里圈外》写序,通过《圈里圈外》应该能轻松达到20万元,事情也应该能解决。”
“我们聊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我就自己搭飞机回上海了,当时小郭子已经同意了,我睡了一觉,醒来是下午,就接到他的电话说,春风社社长告诉他,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妥协,而且春风已经帮他找了最好的律师,律师说肯定能打赢。结果他听了春风社的话,这个事情就演变到现在的程度。”李寻欢对记者说。
记者采访的另一个接近这个事件的人对李寻欢说的这个故事有另外解读:“李寻欢说这个故事背后有个细腻关系,那本《圈里圈外》正是李寻欢和21世纪出版社合作的,他这样做,在帮郭敬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做的书做了宣传,你想,春风怎么愿意呢?这不是扶植一个竞争对手吗?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向讲究和气的李寻欢说的何尝不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事实上,后来由李寻欢所在公司和21世纪出版社推出的《圈里圈外》的腰封直接打着“郭××就是抄袭这本书”字样做宣传。郭敬明的一个朋友告诉记者,那是郭敬明最受打击的一次,他也由此断了和李寻欢的联系。
对于腰封的做法,李寻欢对记者解释:“我们是和出版社合作的,我一开始也没有注意,当我发觉后我就制止了,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用赢利的心态做这本书。你看我们后来的书都没有这个腰封,也根本没怎么宣传。因为郭敬明是我的朋友,庄羽也是,所以我希望中立,《圈里圈外》最后只卖了8万本,要是我们做宣传,肯定不止。”
当记者问到“郭敬明什么时候又原谅这个做法重新和好”时,李寻欢的回答是,“其实不能说原谅,也不能用和好这个词吧,从来就没有不和好过,我们是没有联系了一年多,但我也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什么。后来郭敬明成熟了理解了,一出现合适的条件就又一起合作了,没那么复杂”。
这个微妙关系的链条还有另外一端。就在李寻欢和郭敬明重新接触的时候,庄羽却在逐渐疏远她的书的操作商李寻欢。根据庄羽描述,“事实上那本书是我和出版社签约了5年,2002年签,当时还在合同期,李寻欢和出版社自己去商量,他们怎么运作我都没有参与。而我怎么打官司也不大和他们商量”。
庄羽描述决定告郭敬明的整个版本,她已经对许多媒体讲述了好几遍,她强调,她是2003年11月收到一封邮件说郭敬明抄袭她的小说才注意到的,她想告郭敬明还来自春风社太傲,发表的九问对庄羽没有尊重和歉意,“这个过程我只关心我的官司,我根本不知道书要怎么做也没过问,你出过书就知道的,书从作者手上到出版社后,就不是自己决定怎么做了”。
圈子内外
“我的朋友各行各业都有,老板最多,作家最少。”这是郭敬明的原话。围绕在郭敬明身边的老板多到,“几乎每天都有各种老板通过各种关系打电话要约我吃饭聊天,如果我愿意接,那一天可以排好几个”。
李寻欢帮记者算过一笔账,这足以说明郭敬明有足够的分量引起利益旋涡——“他在春风出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和《幻城》两本书,每本销量大约都在150万册,也就是说大概都有3000万码洋,赢利应该在600万元左右。如果能拿下郭敬明的书,本身也说明你的实力,对小公司或者新成立的公司来说,还是非常好的宣传,圈里甚至有种说法叫春风为郭敬明出版社。”
对于这种算法,郭敬明在春风的编辑时祥选不置可否。他的回答是,“领导没有授权我接受关于这方面的采访”。
黄育海就是众多约郭敬明吃饭的“老板”之一。黄育海这个上海出版界“分量很足”的前辈,在业内的传言中是“被郭敬明伤害最深的人之一”。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曾经非常亲近郭敬明以及黄育海的人有这样的说法——黄育海是一个比较讲义气讲信用的人,郭敬明当时答应,如果黄帮他忙,他一定签约黄的公司。当时黄育海正在筹备九九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卖书的网上书店兼策划出版图书,用黄育海自己的说法,“急需有个比较强的东西来带个好头”。黄育海因此为了郭敬明的官司,耗费了大量精力。不过等官司第一次出现变故的时候,郭敬明就不认账,并没有按照承诺把版权交给黄育海。
对于这样的说法,黄的说法是“夸张了”。按照他本人描述,他是通过出版郭敬明第一本书《爱与痛的边缘》的东方出版中心的一个编辑联系到郭敬明的。“当时我的公司还没有成立,详细地向郭敬明介绍了我的整个构想,以及探讨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我们聊得比较投机,他是个对经营很有想法很聪明的孩子,他甚至很专业,可以和我聊从纸张的克数到成本,还有流通渠道的消耗与可能收益。我们表达了有机会合作的意向,但也只是意向和相互之间的口头约定而已,我理解他和春风的合约关系。至于帮他打官司,我确实努力想帮过,不过那也只是出于想帮朋友的心意而已。”黄说。
按照曾参与此事又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说法,“事实上很多老板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和郭敬明发生可以紧密联系的关系,一开始就是希望有人情关系,所以这场官司成了许多老板和郭敬明套关系的一个入口”。“这过程很多人大张旗鼓地说要帮他出主意,不过有的都会先讲条件,郭敬明一般直接拒绝,像黄育海这么认真而且不计回报的人不多。后来朋友建议郭敬明,三个和尚没水喝,只有集中精力让一个人搞才能搞好。而这时候春风社也因此有点不开心,毕竟郭敬明在名义上还保持着和春风社的四年买断合约。后来郭敬明听了朋友的建议,这个事情主要依靠春风社。”
该知情人士用郭敬明的一本书的书名来形容众多老板对郭敬明的态度——“爱与痛的边缘”。指责郭敬明的人最常用的词语是“不讲义气不讲人情”。而郭敬明对记者说:“有利益关系的肯定不是我的朋友,他们和你套关系就是为了用义气,用人情来要求你,来换算成钱,这能是朋友吗?”
黄育海在解释郭敬明最终没有和他太多合作的原因在于“可能条件不到”。他给记者说,他到现在还很想和郭敬明合作,不过他认为,“客观条件做好了,他就会愿意”。■
首次回应抄袭官司——
郭敬明:我不可能因为人情来 牺牲我的利益
记者◎蔡崇达 实习记者王亮亮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一个刻苦的人么?有报道说,有时你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郭敬明:我是对工作比较认真,我希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我曾经改过一篇文章,中间有两三千字怎么写我都不满意,最后就那两三千字写了十四五遍。2000年《幻城》宣传的时候,一大早的飞机,到了某城市,下午有签售,签售前就有两三家电视台、电台采访。采访后就是下午的签售,晚饭后又要坐飞机去下一个城市,到了那个城市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还要马上去电台,第二天一大早又有活动。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是什么东西让你成名?
郭敬明:我不知道,也许我不勤奋就不能成名吧。全中国文章写得好的人很多很多,很多人都说我是偶像作家,其实长得比我高、比我帅的男孩子更多更多。
三联生活周刊:你自信么?
郭敬明:还可以,不是很自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觉得如果我不去学新东西、不去看新东西,也不跟外面人接触,就会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落伍。我十七八岁时写的东西,十七八岁的学生可能会觉得,真贴近我们。现在我都二十二三岁了,如果还去写那些学生时代的东西,别人可能会觉得,你这是什么,你明明是一个老了的人,根本不了解我们的想法。如果我写的是青春题材,我就一定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除非有一天我不写青春题材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说你最想做的角色是策划人?你现在是三个角色:作家、策划人、准演艺人员。这三个角色你比较喜欢哪个?
郭敬明:第一放弃的是艺人。商人和作家我都不能放弃,因为我觉得放弃任何一个,另外一半都不会好。我的书之所以能畅销,是因为我对它有一个清晰判断,包括它的策划,它的选题,对市场的判断,我的写法,我会有一个很好的判断。就是说策划人和作家这两种身份丢掉一个的话,我都不会是现在的我。
三联生活周刊:你写的内容,包括文风都有一个策划在里面?
郭敬明:首先会策划半年吧,会和别人讨论。我会问我身边朋友你觉得这样写好不好看,或是最近有什么fashion的东西,最近有什么东西很火,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也许我都会去了解,然后半年内我会确定下一个是什么风格。
三联生活周刊:在市场上花费的精力会不会占得太多?
郭敬明:其实它是一种潜移默化,来源于看杂志、看电视、看一些国外的节目、电影。比如国外的电视剧,它的编辑真的是很强。无论是看什么你都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像看台湾综艺节目,学他们的说话、表达方式、学各种时尚前沿的东西,是别人没有接触到或是不了解的,可以给你带来很多新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生活和写作是什么关系?
郭敬明:我蛮爱玩的。年轻人玩的我都玩。泡吧、跳舞、看电影、唱歌。我觉得有一种观念很荒谬,就是作家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在为他的写作做准备。你想想看,如果你去看场电影,或是买件衣服,你是为了体验生活么?你是为了寻找灵感么?那你不觉得太放屁了么。我觉得创作中有1%是来源于生活已经很不得了了,另外99%都是从素材中提炼的,这才是最考验一个作家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经说过以后的领域会慢慢缩小文学的分量?
郭敬明:我不可能写一辈子。还需要有一个自己的事业。我经常会对我的朋友、我的fans说,包括在书里也经常写,很有可能哪一天我就不写小说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交际圈不是特别宽?
郭敬明:在同行里很窄,其他行比较多。像我接触的都是一些比如说画画的、做设计的、做平面创意的、商人……我接触的人,比如说我在网上看到他设计的东西很好,他很有思想,包括一些商人、大老板,我跟他们聊天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不喜欢比我小的人,我有点挑剔,我喜欢谈心要很有思想或是很有想法,觉得跟他在一起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我就觉得蛮愉快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跟这些人聊天是对你生活有帮助还是对你的写作有帮助?
郭敬明:都有。包括对公司的经营,包括一些想法,做设计的东西,因为我现在的一些书、杂志的设计都是自己在做。
三联生活周刊:你当时为什么想做这个工作室,是你自己设想的还是春风让你做的?
郭敬明:因为我一直想做公司,但是做公司需要有一个环境和一个过程去让我实践,我差不多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把规模铺开,把所有需要的人手聚齐,才会很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终极目标是做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呢?
郭敬明:文化传播,策划。我知道自己会做什么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春风社不担心你成立这么一个工作室,会脱离和他们的关系么?
郭敬明:我成立的这个公司,所有项目也都是和它合作的。我跟春风的合约不是我归属于他们,而只是说我们有这样一个合作,我愿意跟它合作,任何一个我想去做的事情都可以搞,我想去任何社都可以,这没有约束。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拦我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运转基金也是春风社给的?
郭敬明:我跟任何人签,他们都会给我。比如说我跟你谈一个项目,比如说我策划岛工作室,两年之内我帮你做12本书,但是这12本书的运营费我们要谈一个什么样的比例,然后我一本一本来做。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地方找你,会不会给你带来压力?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解决?
郭敬明:就是商业对商业,你跟我合作不要谈到人情或者什么的。你不可能因为人情来牺牲你的利益,我也不可能因为人情来牺牲我的利益,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社会。我觉得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我也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东西,那就OK了。但是你也不能奢求,利用人情,你得到你想得到的,而我却得不到我想得到的,我觉得这不公平。
三联生活周刊:你有几个好朋友呢?
郭敬明:差不多20个吧。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定性“那个事件”和庄羽这个人?
郭敬明:没太考虑过。其实我觉得无论是看过那两本书的也好,还是只看过其中一本的也好,或是对这件事情半路开始关注的也好,他自己心中都会有一个判断。其实我觉得人是一个很自私的动物,当你有了一个自己的想法之后,无论别人再怎么说,再怎么劝你,其实你自己都已经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
三联生活周刊:你为什么采取不回应的状态?
郭敬明:我觉得因人而异吧,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什么太大的事情。无论你回应也好不回应也罢,这件事情总会消失的,可能半年、一年、三年或者五年。
三联生活周刊:你不担心是自己很大的一个下跌点吗?
郭敬明:我的书一样在卖啊,人气也一样在啊。你不回应的话,媒体可能会写很多,但如果你回应,可能会闹得越来越厉害。知道我、相信我的人始终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所以我并不担心人气下跌啊什么的,我的新书照样卖,照样签很高的版税。你接触过那么多出版社的人,接触过那么多老总,你问他们会因为这事情导致郭敬明下本书卖不出去吗?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回应,我把想说的话都讲出去了,你要是再让我回应,也是我的这些话。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自己的性格成熟吗?
郭敬明:我的性格太稳了。久病成医吧,一开始我也会很幼稚,也会乱讲话。做采访做多了,受伤害受多了,你自然就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或者什么事情你该怎么处理。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成名给你带来了什么?
郭敬明:我觉得很好,可以让我比任何人都快速地成长
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负面的东西?
郭敬明:相对正面来说,这微不足道,而且是必须的。你不可能要求又要名又要钱又要大家的喜爱,然后你什么都不付出。
我经历过的事情是别的小孩不可能经历过的,所以你也不能用一个正常的轨迹去预想我。你知道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你还是不断有成绩出来,有新的东西让别人喜欢,让别人去追捧。你就还是那个第一名,就没有人能打垮你。
我以前不大喜欢成人社会有很多规则,可是长大了之后回头再去看你的童年或者你曾经年轻的冲动,你才会觉得那时候的自己真幼稚、真可怜。你什么都不懂,是别人的一个笑话。如果我现在还是以很幼稚的口吻,口无遮拦地说话,拉着一个记者就可以大聊特聊,讲内心想说的话题,然后转身就被记者写得乱七八糟,你不会觉得那样的我反而更可怜么?两三年前,如果有记者来采访我,我会觉得,这些记者想听我说话,我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跟他们说,掏心掏肺地讲。往往讲完之后你会发现,报纸出来后,完全跟我讲的不相同。你经历多了你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你在跟他讲的时候,其实别人就是在看一个笑话,等你出丑,你不觉得那样的自己才是最可怜么?所以我觉得你更快的成熟反而对自己更好,你的这些纯真,你的热情,去保留给不会伤害你的人,保留给你的朋友,这才是正常的,这才是OK的。
所以确定自己的好朋友需要很长时间,现在我身边的朋友跟我在一起都是5年以上。■
郭敬明与“春 风”的关系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郭敬明和他的编辑时祥选描述的《幻城》是如何出版以及双方如何合作的过程有许多情节上的不一致。
郭敬明对记者描述是:“开始写《幻城》的时候,我就在杂志上发表两篇,后来开始写长篇,很多出版社和我联系,后来就选择了春风。”而时祥选对记者的描述则相反:“当时我刚到春风文艺出版社,我们做过一本书叫《中学生年度最佳散文选》,里面有郭敬明的一篇文章,我因为寄稿费和样刊就和郭敬明有了联系。他告诉我他写了一个中篇叫《幻城》,他想把它改成长篇,他给我说了构想,我觉得还不错,就向领导汇报了。当时《花季雨季》、《我为歌狂》两本校园小说卖得非常好,我们社也在考虑要推出这样的作品,便答应了下来。”
时祥选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强调春风社的经营对《幻城》和郭敬明成名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当时已经判断出市场热点,当时就把这本书定位为金牌推荐书,为此我们设计了许多新颖的营销方式,比如推出Flash,在各网站不断释放书的最新消息。在2003年初,社长韩忠良甚至亲自致信发行商,大力推荐《幻城》”。
事实上,更多书商更愿意说《幻城》和郭敬明的走红有两个重要因素:合适的时间——青春文学开始热的时候,合适的地点——在2001年3月19日,韩忠良从人民社被调到春风社担任社长时候,整个出版社的情况是“三无”:无编辑、无选题、无钱。二十几个人就1个编辑(还请假半年),3个发行业务员,其他的都算二线的,亏损相当严重。所有业务都停了,有一年半时间市场上看不到春风社出版的新书。韩忠良为此破釜沉舟走市场化搞活了很多机制。
或许郭敬明和春风本身处于一种微妙关系中,郭敬明对记者说他之所以和春风一直合作,在于春风对他像家人。他甚至给记者说了一个故事,那时刚成立岛工作室,他一开始就在工作室里打地铺,有一天春风社社长到上海来,特意到工作室来看看,看到这情况,第二天就接到了社长送上来的席梦思床垫。
时祥选还告诉记者,外界所谓出版社如何约束和指导郭敬明写作是一种误解,“我们没有那么紧密,虽然和他签合约,但也只是四年内至少有一本达到出版要求的书,对于他的写作,我们给予很大的空间,我们也非常信任他。常常他就大概告诉我们他在构思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到了写完交给我们后,我们才稍微探讨一下怎么营销”。
其实四年合约并不是特别清晰,郭敬明可以也确实和外界合作过,岛工作室是春风投资的,但是包括稿费的发放,人员工资的管理,到生意的接与不接,全都是郭敬明负责的,春风负责的只在于“我们负责出版他做好的东西”。甚至连岛工作室挖掘推出的人,比如落落、本杰明也不和春风发生直接关系而是和郭敬明,曾有个业内人士对记者表达过不解:“事实上,岛工作室做着和出版公司类似的工作,除了最后一个环节——工作室没有出版权,其他的链条岛工作室甚至还和春风构成一定竞争。”
记者采访的时候听到的说法:郭敬明已经自己注册了公司,试图运作从策划到出版到签约作者一整条线,这是否意味着他将与春风社在合约到期后分道扬镳呢?对这个提问,郭敬明并不愿意回答。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是,除了和春风签约外,郭敬明还和一家演艺公司签约——他不愿意对记者透露具体公司——他有经纪人,也在尝试做电视节目。
有一个出版业的老前辈曾对记者表示他相信郭敬明会永远成功,“可以看出郭是个很有危机意识也很会经营自己的人,明眼人都看出来,他已经为自己做好另一个准备了”。■
郭敬明抄袭案始末
2003年1月,北京女作家庄羽出版小说《圈里圈外》。
2003年11月1日,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少年作家郭敬明新作《梦里花落知多少》,并创下首印30万的纪录。
2003年11月中旬,一位读者写信给庄羽,告之《梦里花落知多少》与《圈里圈外》极其相似。
2003年11月,有媒体报道称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嫌抄袭庄羽《圈里圈外》,抄袭事件随即引起高度关注。
2003年11月底,庄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已请好律师,准备提起诉讼。郭敬明表示不怕“打官司”。
2003年12月13日,春风文艺出版社发表声明称,相信自己的作者,并赞成将问题提交法院审理。
2003年12月23日,法院正式受理。
2004年12月3日,郭敬明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嫌剽窃庄羽《圈里圈外》一案,在历时一年多后,北京市一中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郭敬明侵犯了庄羽的著作权,判决郭敬明赔偿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同时,春风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大厦也被判决停止出版、销售《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
2004年12月一审判决后,郭敬明发出书面声明称,将继续上诉,同时还在声明中表示,自己从未与庄羽进行任何庭外联系,也不考虑通过和解解决纠纷。
2004年12月20日,庄羽正式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法院裁决被告赔偿50万元财产损失费与1万元精神损失费。
2006年5月,北京市高院终审判决认定,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剽窃作家庄羽作品《圈里圈外》,郭敬明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共同赔偿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追赔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停止销售《梦里花落知多少》、公开道歉等,限期15日执行。对此结果,庄羽表示满意,郭敬明与春风文艺出版社则未做出任何回应。
2006年6月5日,郭敬明首次对“抄袭案”做出正面回应,宣称“只给钱不道歉”。郭表示会执行法院判决的赔偿和停止销售,但不会向庄羽道歉。作为该案的第二被告,春风文艺出版社方面的基本态度和郭敬明保持一致,春风文艺认为道不道歉是郭敬明的个人选择,包括出版社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在得知情况后,该案的原告庄羽则对郭敬明的态度表示失望,并对媒体表示她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由法院将判决结果刊登在媒体上,公告天下。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Courier;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Courier;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min-height: 16.0px}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2006年6月16日,庄羽前往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向承办法官赠送题有“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锦旗,同时向法院递交强制执行申请书,要求法院对郭敬明“拒不道歉”一事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郭敬明抄袭事件圈里圈外庄羽春风郭敬明小说利益青春文学作家郭敬明官司梦里花落知多少旋涡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