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绝望的进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袁越)

自私的基因,绝望的进化?0( “DNA之父”弗朗西斯·克里克 )

“9·11”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后,英国《卫报》发表了23位国际著名人士对“9·11”的看法,道金斯是这样说的:“我们大多数人以前都把宗教看成是无害的胡言乱语……“9·11”改变了这一切。以神谕为基础的信仰绝对不是无害的,它可以变成致人死命的胡言乱语。说它危险,是因为这种信仰让信徒们无条件地相信自己是对的,他们因此获得了虚假的自杀的勇气,同时也就对杀死别人毫无顾忌……人类有一种危险倾向,对宗教怀有一种奇怪的宽容之心,这种态度使宗教逃脱了一切正常的批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盲目地尊敬宗教!”

虽然道金斯一直是达尔文的忠实信徒,甚至被人称为“达尔文的猎狗”,但《卫报》的采访终于毫无疑问地表露了他的真实身份——一个狂热的反宗教无神论者。2004年,“水手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道金斯言论集,干脆就叫《恶魔的牧师》(A Devil's Chaplain)。

不信神而相信进化论的人很多,但道金斯却是宗教界最大的威胁,因为他试图从根本上动摇宗教基础。他从来没有试图证明上帝并不存在,而是一直在告诉大众:这个世界不需要上帝也能进化到今天这个样子。

达尔文的猎狗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出生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个中产阶级白人家庭,8岁时随父母移居英国,他大学学的是动物学,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古拉斯·廷伯根。1966年获得动物行为学博士学位,之后立刻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聘用,在美国当了3年助教。

自私的基因,绝望的进化?1

1970年他回到英国,在牛津大学继续他的研究。那段时期英国经济动荡不安,伦敦市经常因罢工而被迫停电,道金斯无法继续工作,便开始在打字机上撰写一本科普读物,这就是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

该书前言的第一段里就说:“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作为运载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禀性自私的分子。”

自私的基因,绝望的进化?2

基因是自私的,意味着人类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正巧80年代欧美各国经历了一个“自我的一代”,贪婪、纵欲和自私自利成了西方社会的主旋律。于是某些正义人士便把道金斯看成人类堕落的教唆犯。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道金斯虽然命名了“自私的基因”,但这个理论并不是他首先提出来的,而且这个理论最初是为了解释动物中的“利他行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支持者一直在争论,进化的单元到底是群体还是个体?那些认为答案是“个体”的人一直没能很好地解释“利他行为”是如何进化出来的。按照自然选择理论,“雷锋基因”将逐渐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所以有人提出了“群体选择”概念,但这个理论却在其他方面出现了很多漏洞。

自私的基因,绝望的进化?3

为解决这个矛盾,又有人提出基因才是进化的单元。英国学者W.D.汉密尔顿(W.D.Hamilton)最先提出“亲属选择”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利他行为”虽从表面上看不利于“雷锋”本人,但“雷锋”帮助的其实是那些带有很多相同基因的亲戚,因此这样做对“雷锋”基因的生存反而更有好处。道金斯试图把这个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解释,这就是《自私的基因》。道金斯是一个演讲大师,《纽约时报》曾经有个很精妙的书评:《自私的基因》让每个读者都自以为是个天才。

比如,书中描述了膜翅目昆虫的奇怪习性。这种昆虫每群只有一个蚁后,负责生养,还有一些雄峰负责向蚁后提供精子,剩下的都是没有生育能力的职虫,负责伺候蚁后。这些职虫凭什么牺牲自己,去帮助蚁后延续香火?道金斯告诉读者,蚁后和职虫都是双倍体雌性,而雄虫却是单倍体,它们体内只有一组基因,因此每条精子的DNA都是相同的。这个前提下,同胞姐妹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就变成了3/4,而不是通常的1/2。读到这里,读者都会很容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同胞姐妹之间的基因相似性比母女还要近,职虫们让自己的基因扩散下去的最好办法不是自己生孩子,而是供养一个蚁后,把她变成为自己生育姐妹的机器。紧接着,道金斯又告诉读者,这个理论预言自然界雌虫和雄虫的比例应该接近3∶1(在根据体型的不同做了矫正之后),而结果正是如此。

自私的基因,绝望的进化?4( 《恶魔的牧师》 )

这本书为生物进化理论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恶魔的牧师

自私的基因,绝望的进化?5( :《自私的基因》 )

《自私的基因》的本意是想说明,基因的自私本性反而为个体的不自私创造了条件。但是,一般读者都不会注意到这个论点,因为这并不是这本书最伟大的贡献。道金斯列举了大量事实,试图说明生命之所以进化到今天这样,完全是基因的自私性一手造成,不需要借助外来力量。

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进化比你聪明。”他的意思是说,很多初看之下找不出理由的生命现象,都能从进化的角度找到合理解释。英国著名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在纪念《自私的基因》出版30周年的大会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生物学家都知道,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着多余的DNA,比如人的DNA就只有1.5%负责编码蛋白质,3.5%负责控制基因的表达,其余都是一些所谓的“垃圾DNA”。道金斯在30年前就做出了一个大胆假设:这些DNA其实对该物种的生存没有用处,它们就是一些善于复制自己的寄生虫。科学发展已经逐渐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比如人体基因组内有8%属于反转录病毒,它们是进化历史上那些曾经感染过人类的各种病毒,通过反转录的办法整合进了人体基因组,并一直待在那里直到今天。它们之所以如此长寿,就因为它们非常善于复制自己。也就是说,它们是典型的自私基因。

这还不算,道金斯费了很多笔墨,为读者描绘了基因是如何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地繁殖自己的。但他认为,人的大脑虽然是在基因指令下发育成熟的,却正在逐渐脱离基因的束缚,有了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换句话说,人的思维正是自私基因的死敌,思维使人类成为唯一偏离基因轨道的动物。

道金斯在2000年出版的《拆散彩虹》一书中说:“假设宇宙的终极命运的确没有目的,我们是不是真的要把我们的人生希望和宇宙的终极命运绑在一块呢?当然不,如果我们精神正常的话,不会如此。我们的生活被各色各样更亲密、更温暖的事物以及人类的雄心和洞察力所主宰着。指责科学剥夺了使人生值得一过的生活温馨,这个错误是如此的荒唐,如此的与我本人和大多数科学家的感受决然相反,以至于我几乎要变得绝望,就像我被错误地怀疑过的那样。”

这段话说得情真意切。但是假如道金斯真的曾经被错误地怀疑过的话,他本人要负一定责任。他喜欢使用充满煽动性的语言,很容易被那些不求甚解的读者所误解。比如他用“自私”这个词来形容基因,其实只是为了解说方便,他从来没有说过基因有自主的思想和远见,它们只是表现得很像一个自私的人而已。但是人的大脑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足以战胜自私的基因,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模式。■ 自私自私的基因绝望基因进化

上一篇: 大有大的难处
下一篇: 105还是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