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还是40?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正当黄金惊心动魄地下跌,上海期交所以停止交易一天的方式面对铜的连续3个跌停板的时候,一向看空石油的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布朗预测,油价将跌至每桶40美元。他的依据是,近年来大量新油田发现,将缓解石油供应短缺,而炼油技术发展也可以降低成品油成本。他还预计,国际油价5年内将跌至每桶40美元,而10年内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至每桶25~30美元低位。
全球8万辆汽车的主人都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证券和金属市场都能缩水,为什么石油不能?一个央行加息,全球资本流动性紧缩,一个月内便使资本市场损失了2万亿美元,分解到各国,美国道-琼斯跌1000点,香港恒生指数跌2000点,日经225指数跌3000点。更有伦敦铜从最高的每吨8790美元跌回至6500美元左右,而锌、铝等战略金属品价格对应最高点的跌幅都超过了20%。石油,这一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商品为什么不能也一道下跌呢?
6月初,纽约轻质石油的价格最高曾达到每桶73.4美元,全球性的资产下跌只使它跌去4美元,还不到5%。这一有着最多心理预期的品种只象征性地表演了一下,便回到了70美元之上,让全球驾驶员的希望落空。看来要等到每桶40美元的石油,没准真要等上5年。
早在一年前,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就预言石油的高价格将很快崩溃,戏剧化的是,高盛则发出了石油大牛市即将来临的预测,高盛报告中的牛市就是著名的105美元。回顾一年前的两大预言的对决,无疑高盛的预言技高一筹,一年过去了,石油的价格上涨了十几美元,离预测目标更近了一步。实际上,5月份石油曾冲高到75美元,如果不是美国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价格早上了80美元。
摩根和高盛的预测分别依靠的是不同的依据。熊市论的依据是,液化天然气、油砂、煤气等“替代能源”的兴起将分流原油需求,而这些能源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目前的投资热潮和未来可预期的石油产能,将把今后数年内的石油价格牢固地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曾经看到过加拿大油砂的报道,那里仅阿尔伯塔一省的油砂地质储量约有1.6万亿桶,其中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超过3000亿桶为可采储量。而沙特阿拉伯石油总储量也是3000亿桶,整个加拿大的油砂矿存量便可媲美中东,可见只要石油价格达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利润,供给不成问题。油井产油,中海油的开发成本为1~2美元,操作成本为4美元,而油砂矿的开发成本会较一般油井高出17%~97%不等。另一个数字是,和记黄埔在加拿大拥有油砂矿,预计今年产出第一桶原油,总开采成本为每桶12美元左右。不过,油砂矿产出的石油质量不能和中东原油相比,WTI油价为50美元,油砂矿产出的原油每桶价格约为30美元,不过就是这样仍有近20美元的利润。
除了油砂,替代方法还有若干种,并且都是技术成熟,只要有投资便很快形成生产规模。例如:煤变油,利用催化剂,5吨煤炭合成出1吨成品油,成本可控制在25美元内,不过,我国煤变油的企业真正投产要在2008年,对当前的油价影响甚微;乙醇汽油,目前我国唯一生产乙醇汽油的是上市公司G丰原,以玉米生产乙醇,约3.3吨玉米生产1吨乙醇。玉米的价格大约是每吨1400元,1吨乙醇需4620元的原料成本。G丰原卖给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则是90号汽油出厂价乘以0.9111,约4700元,加上人工水电,生产乙醇汽油等于亏本,靠着国家的“保本微利”政策才得以维持。不过,5月24日国家汽油批发价上调8%,90号汽油的批发价已经涨到了每吨6124元,即使乘以91%的系数,已经大大高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收购价了。唯一令人担心的就是需求增加会导致玉米价格上涨。可见只要油价上升,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将产生盈利。
可惜,熊市论建立在石油供给上,而供给形成的速度总是比需求的旺盛增长慢一步。高盛因美国和我国强韧的需求使他们重新修正了预估值,预计高油价还将延续几年才能稳住需求。而今年,这个强韧的需求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据海关数据,今年1~5月份,我国原油进口累计同比增长18%,远高于去年全年的3.3%;而从今年3月份开始,美国每周汽油日需求量就没有低于900万桶,6月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更达到了941.3万桶,接下来就是美国的出游季节,预计需求还会上升。供给赶上需求,恐怕真要如高盛所说,还要几年时间。
黄金可以窖藏,石油却不能,石油显然是和金属属性不通的投资品,消费属性主导着市场,价格一直扎实地向上推进着。而铜,涨过3000美元用了30年的时间,而最后疯狂的3000美元的上涨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40105能源油价石油美元石油石油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