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品式戏剧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将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从6月7日演到7月5日的小剧场话剧《新同居博客》打出的招牌是中国首部“博客话剧”。但是看完戏就知道,近两小时的演出里,博客的作用仅仅表现在几句台词里,比如“租房就像博客,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博客不过是层吸引眼球的包装纸。
《新同居博客》故事非常简单,胡仙儿离婚了。前夫留给她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胡仙儿喜欢上了张好好,就用把房子便宜租给他的方式来亲近他。但张好好把房子中的小间,租给了美丽温柔的女研究生杨天天,当上了“二房东”。三个人在房子里上演了一场爱情PK大战。娄乃鸣说她拿到这个本子的时候,从椅子上出溜到地上,一半是笑的,一半是吓的。从传统话剧的要求,比如人物性格、戏剧结构的角度看,这出戏的基础相当弱。《新同居博客》的特色在于它的语言,编剧是戴鹏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被称为“中国第一短信写手”。《新同居博客》里的很多台词都是由他写的段子组织成的,看戏的观众也觉得很熟悉:“一个酒心巧克力跟着帅哥走,走着走着突然说,我的心醉了。一个酒心巧克力跟着帅哥走了半年,帅哥也没搭理它。它也腐臭变质了,走着走着突然说,我有一肚子苦水啊。”对流行词语和热点事件的涵盖以及对经典的颠覆是这出戏常用的手段。胡仙儿在给张好好做饭的时候会唱:“我不是黄蓉,我只会剥葱,我只要张好好,完美的爱情……”洗西红柿的时候也不忘调侃一下花儿乐队:“吃西红柿的时候,必须得洗,洗完后再用干净的牙刷刷一刷,这叫洗……刷……刷。”
《新同居博客》的导演是娄乃鸣,从1994年到2006年,娄乃鸣做了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总导演。娄乃鸣说,她接这个本子是想“挑战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还年轻。但事实上导演这个戏对她来说驾轻就熟。她不熟悉的只会是台词里具体的调侃对象,因为大量的贯口台词、演员夸张的服饰和表演方式、无厘头式的逻辑是《新同居博客》营造戏剧效果的主要手段,而那些手段,其实都是中国晚会小品里用熟了的。
娄乃鸣是中戏79级导演系毕业的,《新同居博客》是自她1998年以来第一次重返剧场。娄乃鸣涉足小品是在80年代,她还记得当年她帮电视台找到一位搞戏剧的前辈排练小品,前辈看了一眼本子就把这个活儿辞掉了,主要是觉得这种形式不上台面。但是一直到90年代中期,10年里小品发展的势头之猛让所有人意想不到。娄乃鸣说,90年代初期,最多的时候,她一年排了100多个小品。在她看来,小品当年的迅速兴盛,正在于它对社会现象的快速反应和手段上的多样性。在娱乐手段相对单一的年代,电视小品演员却在唱歌、唱戏、杂耍——什么都有。娄乃鸣说,当时小品最吸引她的,就是许多在正式剧场舞台里不能实现的,在小品里都能实现。
娄乃鸣亲身感受到了小品热潮的退却,是在90年代后期。一方面是综合大型文艺晚会越来越少,专一的演唱会更受欢迎。另一方面,央视对小品的控制越来越严,“创新”成了一件艰难的事:“后来小品就成主流了,每年都说创新,每次拍的创新小品都会被毙掉。领导们就说一句话:‘你们想想都是谁在看电视’。中央三套现在正播放一个电视小品《回家》,我小女儿一年级演的。”她指指一旁已经1.65米的女儿,“现在我女儿都这么高了,还在放。其实就是5年前被春节晚会刷下来的。”
《新同居博客》对娄乃鸣来说是一种释放,集中了她多年来做小品的舞台经验和手段。事实上,早在娄乃鸣重返舞台之前,当年在小品热潮时期放弃剧场走上电视成为小品明星的演员、导演已经重新开始回到舞台。陈佩斯的贺岁舞台剧系列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就在人艺同一个院子里,娄乃鸣在三楼实验剧场盯场的时候,宋丹丹、郭达们正在一楼的首都剧场和濮存昕同台演出2006年度大戏《白鹿原》。对于这种现象,娄乃鸣同样解释为“潮流”:“这些年来,经济水平不断变化,观众水平不断提高,原来小品的那种表现方式就能满足所有的观众。但现在观众也渐渐分流了。那些在四合院里的人可能还会爱看电视小品,但是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了。”甚至剧场也在发生变化,娄乃鸣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她给一个公司的老板打电话,请他支持一下这个小话剧,那位老板很为难地说,票价太便宜了,不好给人送票啊。“事实上你看,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把进剧场看戏当作一种身份的象征了。”娄乃鸣说。
还有一点对娄乃鸣来说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剧场的气氛。比起录制晚会小品,剧场观众的反应显然更真实也更直接。“30秒笑一次”是戴鹏飞对现场效果的总结,首演结束的时候,演员谢幕谢了六七次。娄乃鸣说她当时特别感动,这种氛围已经“久违了”。■ 娄乃鸣小品戏剧爱情电影智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