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手杖就上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贝)

有个手杖就上路0

美国作家詹森·罗伯茨(Jason Roberts)在图书馆闲逛时候,看到了一本叫《奇特的旅行家》的书,由此他知道了19世纪的盲人旅行家詹姆斯·霍尔曼(James Holman)的事迹,他觉得霍尔曼应该像强尼·苹果籽和海伦·凯勒一样,被树立为美国人的道德楷模,以他的名字给中学命名。“霍尔曼空前绝后地全面体验了这个世界,他花了50年的时间游历全球,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理解那些地方。”即使在拥有飞机和抗生素的今天,霍尔曼的旅程对人们来说也非常艰巨。对这位前海军军官来说,旅途的景色却异常精彩,虽然他是一个盲人。

霍尔曼从小就希望了解远处的人们有什么样的风俗和法律。12岁时候他就出门看世界,加入了海军。他本来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海军军官,但25岁时候,一场怪病夺去了他的视力。那时盲文还没被发明出来,盲人只能或只身流浪,或沦为乞丐,或者做一些不体面的活计。但这些皆非霍尔曼所愿。为了治疗眼疾和疼痛难忍的风湿病,他独自前往法国南部。旅行途中,他惊奇地发现,他感觉身体好多了。随后他意识到他不能中止旅行。他的视力再也没能恢复,但是旅行时候他感觉自己是健康的、有尊严的、健全的。他说:“用脚我能看得更清楚。”詹森·罗伯茨在《感知世界》(A Sense of the World)中写道:“道路是根据环境选择的,交通工具是临时准备的,动人的发现自会在途中呈现。他与其说是在探险,不如说是在顺从自己的信仰和命运。”

1822年7月19日,36岁的前皇家海军上尉詹姆斯·霍尔曼开始环游世界。离开英格兰之后,霍尔曼要穿越俄国,进入冰冻而荒凉的西伯利亚。然后在堪察加半岛,他想搭乘捕鲸船,先抵达夏威夷,然后到达尚未开垦的北美大陆。那时的世界还不适合旅行,动荡不安,人们过着悲惨的生活,没有铁路、客船。霍尔曼却横穿了西伯利亚,踏上了澳大利亚内陆和巴西的雨林,爬上了正在喷发的维苏威火山,在斯里兰卡骑着马猎象,乘坐航行在大西洋上的运奴船。

霍尔曼用一种叫盲人写字框的东西记下自己的印象和经历(1821年才有了盲文),写成了三本书和很多没出版的笔记。到19世纪中期,他已经成了历史上成就最大的旅行家,通过乘船、乘坐马车、步行甚至骑马,他的行程累计达25万英里,远超马可·波罗的14万英里。他的足迹遍及有人烟的各个大洲,访问了数百种独特的文化。他曾经用7年的时间游历非洲各地、印度、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和澳大利亚。罗伯茨说:“要想重访他的足迹,需要持有覆盖欧洲、非洲和中东的地图,而且是一幅很不精确的地图。”

罗伯茨所能找到的资料只涵盖了霍尔曼(1786~1857)一生中1819年到1832年这13年的时间。为了写一部霍尔曼传记,罗伯茨要去英国翻检已经褪色的航海日志和解密的温莎城堡的文件。霍尔曼虽然对写作很有激情,但并不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也不喜欢自我表白。由于旅行的兴起,1857年去世后他已经被人们遗忘,手稿也遗失了。

有个手杖就上路1

最终罗伯茨没有搞清楚霍尔曼失明的原因,但是他在霍尔曼身上看到了触觉认知和视觉认知的区别,对于盲人来说,“物体不是一次性地以光速展现出它所有的性质,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次展现”。旅行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放松、工作间隔中的沉睡。相形之下,霍尔曼为了到达一个地方,要花很大的力气,他更加重视中途。在途中他会搜集信息,去里约热内卢的路上和在里约热内卢停留对他来说一样重要。

霍尔曼并不是一个让人觉得可怜的人,他到达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时,已经非常出名了,当地的孩子在下巴上粘上老鼠尾巴,模仿他的胡子。到了中年,他的自信会让人忽略他是个盲人,他说乘船去南非的时候,船员忘了他是个盲人,老冲他高声喊叫,“好像我是个聋子”。霍尔曼还遇到过跟他志同道合的人,比如瑞士昆虫学家于北(Huber)。于北20岁时双目失明,在妻子和女仆的帮助下使用书页式蜂箱研究蜜蜂,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书的封面是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云端的流浪者》,已经不知被用作封面多少次了,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人类是如此渺小,世界是如此广阔,那么就与我一起去见识它吧。”■ 手杖上路霍尔曼罗伯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