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王羲之真迹至今一字无存。我读唐人张怀的《二王书录》,王羲之死后不到150年,梁武帝萧衍曾对他与王献之的真迹做过一次广泛搜集,搜到“二王书大凡一万五千纸”。这些收藏后来许多被梁元帝萧绎承接,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时,萧绎将所藏14万卷书一烧而光,所收二王真迹也就烧掉大半。隋炀帝第二次搜集时,“大王真书惟得五十纸,行书二百四十纸,草书二千纸”。到隋炀帝死后清点内府,“真书不满十纸,行书数十纸,草书数百纸”。于是李世民又第三次搜集,按张怀记载,李世民当时搜到的王羲之真迹,数量与隋炀帝搜到的相同。但宋人周越《法书宛》中,又说当初共搜到“三千六百纸”。

我总觉得,王羲之真迹消灭,实在与李世民对他的过度追捧有深刻关系。不仅因李世民将称为行书第一与真书第一的《兰亭序》与《乐毅论》作为了随葬品,更要命的是,他组织了对王羲之珍品的大规模摹拓临写,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几乎初唐所有大家都以摹写为己任,并因此影响了后来者,米芾、赵元,无一不成为摹王羲之的好手。正是这样由此产生的一代代摹拓,使今天我们看到王羲之各等墨迹,往往无法分辨究竟面对着谁的摹本。摹本越多真迹就越难存留,真迹难觅后,各种摹本本身也在岁月中变得越来越真假难辨。

我对王羲之的认知,始于“入木三分”与“遒媚劲健”两种评介。《太平广记》卷二百七记王羲之的书法,引南朝宋人羊欣的《笔阵图》,说“晋帝时”,工人更换在北郊祭祀祝文的木板,见他的墨迹入木三分。还引唐人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说他的《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用鼠须作笔,笔锋劲而有锋芒。弱纸强笔,“遒媚”是苍劲中的妩媚。后来读《晋书·王羲之传》,称他的笔势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个“矫”我以为指风骨,《礼记·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强者矫。”而唐人司空图归纳的《二十四诗品》中,对“飘逸”的解释,开头就是“落落欲往,矫矫不群”,“落落”是因孤高而清澈。

李世民当年因虞世南、欧阳询等熏陶,认定王羲之真书第一是《乐毅论》,行书第一是《兰亭序》,草书第一是《十七帖》。三个第一中,张怀的《书断》记,《乐毅论》是为王献之开始学字而作,时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王羲之46岁。作《兰亭序》是永和八年,已经50岁。《十七帖》的年代各种书论都不见判断,但它熔隶楷行草于一炉,从笔意的从容衍裕看,应该也属晚年烟火气滤尽的秀逸内敛之作。三种字体中,真书原指隶书,将隶书规整化而成楷书。《乐毅论》为什么被称为“王书之冠”?我以为是就书学发展而言,王羲之把三国时钟繇楷书中的隶意改造成更规整,自此真正成为规范。对书学进程的概括,周越的《书苑》:“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隶书出,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八分”就是小篆向隶书转变中的二分似隶八分似篆。

我们最喜欢王羲之的,其实还是他的行书。他的楷书如与钟繇比较,钟繇显得古朴宽厚,他则将古朴凝重变成清逸舒展,将刚劲内蕴在了轻灵中。楷书能充分展示他内蕴的优雅,是他正襟危坐着的书写,一笔一划到字字精致。但与行书比,总觉行书是他洒脱不屑世事的最好寄寓,更能体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在我体会中,王羲之是一位因生活优裕而脱风尘气的清韵雅士,虽有“骨鲠”名称,雄浑豪放之气总显不足,所以草书就嫌狂浪不够。

我读过两本还值得读的书学史,一本是祝嘉在1941年写成,有于右任1942年写的序,其中多书论引文,对作品分析不多。另一本竟是从60年代到70年代真田但马与宇野雪村两位日本人所写,对许多作品有评介。其中说到现在日本皇宫藏的《丧乱帖》与日本前田育德会藏的《孔侍中帖》,认为此二帖因是唐开元以前传到日本,所以可能最接近王羲之真迹。还说“中国所传古摹拓本中,也不过仅有《奉橘帖》、《快雪时晴帖》等数种而已”。这两帖现在都在台湾。《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字中我最喜欢者,二十多字如一气喷吐而出,兴致淋漓,神采飞舞,几乎字字是刚柔相兼的丰腴。《兰亭序》与它相比,以我自己观点,漂亮、典雅,却总觉纤细而意气淋漓不足。

王羲之最繁杂的话题就是《兰亭序》,有关它的各种传奇、考证、争论,从唐至今,足够编一本大书。启功先生有《〈兰亭帖〉考》一文,先归纳历代争议,后分析所见版本,极有见地。《兰亭序》最有名的北宋定武石刻本,被认为是欧阳询所临;因纸边有“神龙”小印而称为“神龙本”的,被认为是冯承素等所临;另分别有虞世南、褚遂良等唐摹本。宋以后,文人们视“定武本”为最佳,比如黄庭坚就说它好在“肥不剩肉,瘦不如骨”,说褚遂良摹本“太肥”。苏东坡也说欧阳询字“劲险刻厉”,也就是说他的摹本比他人更见风骨。启功先生则认为,“定武本”名声,其实是因屡经拓使笔锋渐秃,字迹近于板重及流传广泛的原因。令我感叹的是,他所分析的三个“定武本”,两个在日本;三个唐临本,一个也在日本。

王羲之的书论,被许多人认为是伪托,其中观点也远不如他的字值得喝彩。我读到最值得玩味的,倒是他老师卫夫人《笔势图》中的说法:“凡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故知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王羲之从这段论述得益匪浅。他的字妙在变化无端,却都静心“先构筋力”,这筋力在我看其实是挑动意气。意气飞扬后,“装束”自然潇洒。值得一提的是,在书论中,王羲之提到他“存筋藏锋”所要达到境界是“明媚相承”。我把这个“明”体会成洁净——苍劲而为明净中的妩媚是一种姿态,魏晋风度总以这种有意的姿态构成而令我们神往。■ 隶书书法兰亭集序王羲之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