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个星期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1500个星期0

度过1500个星期大约需要33年,1973年3月17日,“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新专辑《月缺》(Dark Side of the Moon)进入了美国《公告牌》杂志前100名,上榜第一周排名第95。《公告牌》排行榜一共设了前200名,凡是能进入这前200名的都张榜公布。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月缺》从上榜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停留在前200名。1988年7月,在过了14年之后,《月缺》从前100名的名单中滑出,它一共在前100名中停留了736个星期。如果再加上它在《公告牌》其他榜单上停留的759个星期,那么,它即将突破1500个星期。

这真是个奇迹。猫王、“披头士”、“滚石”……这些最流行的偶像都没有做到,但是“平克·弗洛伊德”做到了。至今,《月缺》每周还能以八九千张的销量慢慢增加,目前在全球卖掉了4000万张。

这张唱片究竟有什么神奇的能让不同时代的人都去听它呢?因为“平克·弗洛伊德”做了一张让摇滚歌迷听上去都会喜欢而不是讨厌的专辑。比如,你无法将它归类到某种类型的音乐之中,对于喜欢某一类音乐的人,听到《月缺》一定会喜欢。30多年来,《月缺》里的歌曲在电台里也从来就没有停止播放过。

从《月缺》的传奇中不难总结出如下成功经验。

第一,乐队本身一定要传奇。“平克·弗洛伊德”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在伦敦组建,乐队的核心人物是西德·巴雷特,最初巴雷特希望这是一支布鲁斯风格的乐队,从乐队的名字上就能看出他们的风格取向,乐队的名字来自两个布鲁斯歌手:平克·安德森(Pink Anderson)和弗洛伊德·康希尔(Floyd Council),最初,他们录制了两张比较古怪的专辑,这源于巴雷特脑子里的怪念头太多。但是后来由于巴雷特过度服用毒品,身体状况已不足以领导一支乐队,便由做模特的戴维·吉尔莫尔代替他。吉尔莫尔不负众望,很快进入了状态。而乐队原来有巴雷特一人领导也变成了集体领导,想法颇多的罗杰·沃特斯逐渐成为乐队的主脑人,但是吉尔莫尔也不愿甘拜下风,于是两个人一直在较劲,不管是领导权还是音乐走向上,但是两个人又能相互补充,沃特斯的空想、独断和吉尔莫尔的实干、傲慢结合在一起,会完美很多。

所以,在后巴雷特时期一直到《月缺》之前,乐队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希望能突破过去的局限。事实上,巴雷特的魅力一直影响着乐队,所以人们好奇没有巴雷特的“平克·弗洛伊德”会是什么样子。而当他们突然拿出一张《月缺》,让人不再怀疑,没有巴雷特的乐队一样传奇。而后,由于沃特斯和乐队其他成员间的矛盾,也为乐队蒙上一次神秘色彩。

乐队的最后巅峰是在1979年录制了《墙》这张专辑,这几乎是沃特斯个人的自传体故事,1983年,乐队录制了《最后一章》,沃特斯离队,他与乐队的矛盾公开化,剩下的三个人依然续写传奇。

在今天看来,“平克·弗洛伊德”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而且几个人的故事还交织在一起,像一出戏一样,一直吸引着人们关注。

第二,你的音乐一定要精彩。早期的“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往往被人归到迷幻摇滚里面,但是巴雷特对太空、科幻的兴趣被乐队延续下来,于是,乐队开始了对音响空间的探索,70年代的录音技术和今天比还差得很远,但这恰恰又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巴雷特离开后,乐队录制了几张电影音乐专辑,虽说这几张专辑在销量上都一般,但是却给乐队提供了练手和过渡的时间,他的音乐不再晦涩,而是往意象化发展,和同时代的音乐家相比,他们既没有沦陷在古典音乐中,变成艺术摇滚,也没又掉进重金属的漩涡去虚张声势,更没有在一个风格上裹足不前。相反,他们更开放的探索,让他们充分意识到音乐的形式并不是他们该考虑的,而是如何做出有特质的声音,而这个声音只属于“平克·弗洛伊德”。

在《干涉》(Meddle)这张专辑里,有一首《回声》,其实这首歌已经给乐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他们希望每一首歌都能像史诗一样,在声响上一定要能有突破,在结构上一定要能庞大而不繁冗,在表现上一定要通俗而不晦涩,毕竟他们是一支摇滚乐队。所以,从《月缺》到《理智的一次失误》,他们一直延续着种种姿态。他们突破了摇滚乐的既定模式,却又从未离开过摇滚乐。

于是,《月缺》在一个16轨的录音台上诞生了,即便是在今天64轨的录音台上,把这张专辑重复一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想当年在录音过程中的艰辛程度。艾伦·帕森斯是这张专辑的录音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让“平克·弗洛伊德”的声音更像“平克·弗洛伊德”。

《月缺》是集技术、电子学、声响效果、空间、智力于一体的专辑,也是集灵魂、情感、歌唱、平静、幻觉于一体的专辑,它更有一种符号化的特征,专辑中充满了对立:太阳与月亮,明亮与黑暗,好与坏,生命与死亡,这都是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完美的声响、流畅的旋律、朴素的人生哲学,让《月缺》变成一张完美的经典。■ 迷幻摇滚星期平克·弗洛伊德莫尔巴雷特音乐1500公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