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之光

作者:钟和晏

(文 / 钟和晏)

非理性之光0( 巴黎的Baccarat店 )

让·科克托(Jean Cocteau)1946年的电影《美女与野兽》中有个让人难忘的场景——一些活生生的手臂从门厅、客厅的墙壁背后伸出来,手里握着照明的枝形烛台,当“美女”从上墙拿下烛台时,那只手就像枯萎的花朵一样无力地垂落下来。中国美术馆的“Baccarat珍品展”重复了类似的场景,同样是一些手臂,一些戴着鲜红色麂皮长手套的手从平整的镜面背后伸出来,托起一个个透明酒樽和高脚酒杯,或者是一枚黑色水晶戒指被套在微微翘起的小拇指上。

将一场水晶用品展览和一部著名的超现实主义魔幻电影联系在一起也不完全是牵强附会,水、火、土、气这4种基本元素发生内在的变化形成了水晶,大自然里各种各样的光被它吸纳就形成光芒四射的图案,切面水晶闪烁的光华容易让人产生幻觉。展场的设计师让·奥德(Jean Oddes)说:“我希望通过光线的变化让人感觉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忘记外部的现实。水晶是人的手创造出来,所以,这些手也是创造的激情的象征。”

对于Baccarat这家有着超过240年历史的法国水晶制造商来说,创造的激情大概首先是一种法国式奢靡想象力的产物。幽暗的展厅里摆放着一张10多米长的餐桌,两端悬挂着法国历史上那对著名夫妻拿破仑和约瑟芬的画像,摆满了水晶餐具的桌子仿佛象征尘世欢乐的祭坛。在这里,一些可以称得上“世纪古董”的庞然大物还包括1891年的总共88盏水晶烛台的“Grand Marly”枝形吊灯、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制造的“沙皇”枝形大烛台或者总重量超过679公斤的“餐桌和船形容器”——1900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这件作品是由水晶船和镀金青铜框架的水晶餐桌组成,一个小孩站在象征着巴黎市的船头眺望地平线,另一个小孩解开船只的缆绳准备奔向20世纪。

在进入20世纪之前,Baccarat的产品目录册上其实从不缺少那些让人目瞪口呆的大玩意儿,或者说从不缺少对于水晶充满夸大狂欲望的大客户。1867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Baccarat提供了一个7米多高的水晶喷泉,到了1878年则是一个由青铜支撑的切割水晶亭——“墨丘利亭”,这个高4.7米、直径5.25米的圆顶亭子里面放置了佛罗伦萨艺术家Giambologna著名的“飞翔的墨丘利”镀银铜像的复制品。

“到今天也一样,Baccarat的特长之一就是满足客户那些无止境的超常欲望。”Baccarat公司的副董事总经理Thierry Oriez说,“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制造一个高25米的水晶灯,如果明天有人订购一座2吨重的水晶佛像,我们也会接受。”

非理性之光1

Baccara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64年,路易十五特许梅兹主教Louis de Montmorency-Laval在法国Meurthe河畔的Baccarat小镇建造一座玻璃制品工场,当时的法国还不生产任何水晶而大量依赖波希米亚玻璃器皿的进口。事实上,把玻璃变为光芒四射的水晶的意外幸运发生在17世纪末的英国,1676年,一位名叫George Ravenscroft的英国制造商想到了用铅氧化物来产生一种更厚重、更光亮的玻璃,铅晶质玻璃由此诞生了。

水晶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它和玻璃的区别在于对光的折射率、密度、硬度和特有的晶体透亮度。根据1971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例规定,只有光折射率指数等于或大于1.545的材料才能被称为水晶,它还必须含有24%的丹铅。当三份硅、两份丹铅、一份钾、一份混合物和三份重新回收使用的水晶碎块所有这些材料搅和均匀后并在15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熔化,就形成了可以塑造成各种形态的水晶。“可能一个奢侈品牌的存在价值意义就是在于精通一些难以精通的事物,对于Baccarat来说,那就是通过水晶这种坚硬的物质来达到对光的雕刻与完美控制。”Thierry Oriez说

非理性之光2

在交替着幽蓝冷光和红色暖光的展厅里,在大量的反射镜面和光华闪烁的水晶制品中,一种似乎脱离了正常生活与时间的不真实氛围弥漫着,虽然远不像科克托的电影效果那么鬼魅强烈。Baccarat从1916年到1970年间的艺术总监Georges Chevalier的多个作品被摆放在明显的位置,比如他在1930年设计的装饰着四环水晶边饰的几何形状花瓶或者完成于1947年的线条简洁利落的“报晓雄鸡”。在1925年的巴黎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上,他用一个直线条的喷水池形状吊灯展示了他对近乎清教徒般的朴素节制风格的实验,众所周知,Art Deco的名称也是因为那一次博览会而获得的。

在20年代,Art Deco法国风格曾经风靡全世界,也许更确切地说,风格的变化始于1910年。随着20世纪的工业化发展,“新艺术”过于柔软感官的曲线线条被Art Deco更加急速的节奏所代替。Art Deco的重点在于形式的纯化和精炼——代表性的几何线条和空间,色彩鲜明的图案,强烈的对比度和多种材料的运用,Art Deco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找到了它的形式和概念。被限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Art Deco也许并不是一项运动,既没有声名显赫的创始人,也没有明确的宣言和哲学,不过从20年代色彩鲜艳的爵士图案到30年代的流线型设计、从别致的法国香水瓶到林立于美国西海岸的摩天大楼都是它的组成部分。

非理性之光3

昙花一现的Art Deco从来不炫目喧闹,它似乎总是很优雅,红色和黑色的对比的色彩与简单的形式相互和谐。也许是一种巧合,红色与黑色这两种可以说是Art Deco的代表色彩与Baccarat的关系也同样密切——红色Baccarat有“红色红宝石”之称,从19世纪发明以来就成为品牌的代表色,将黄金加入玻璃混合液中,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及火候不同就能够使水晶在玫瑰红和暗红之间变化。黑色是水晶染色工艺中最难获得的颜色,一开始就必须极其精确地加入氧化钴、氧化铜等5种成分,在璀璨的水晶闪烁中,在明亮和晦暗的对比之中,黑色水晶几乎是一种令人压抑的神秘存在。

“黑色回来了”,Philippe Starck在2003年为Baccarat设计了一个黑色水晶分枝吊灯Zenith之后这样宣称,从那以后,他一直在扩大他的黑色系列并且和Pink Floyd的《月之暗面》一样将它称为“Darkside”。似乎是为了强调Baccarat一直以来的信念——“美是非理性的”,从火山喷发获得灵感的镇纸底座水晶酒杯名叫“地狱”,而“一个完美”(Un Parfait)是一套6个的黑色水晶高脚杯,因为除了一个之外,其他5个都是有意识地带着一点瑕疵。这是对于“究竟什么才是独一无二、什么才是不完美”的Starck式的幽默与挑衅?无论这位逍遥派的法国设计师如何随心所欲,似乎总能让法国人趋之若鹜。毕竟,自从20年代Art Deco之后,他是那位第一次让自负的法国人重新恢复到设计潮流领导地位的设计师。

非理性之光4

经历了显贵客户对庞然大物的无节制欲求、资产阶级审慎品味和极少主义的严格美学之后,Baccarat从极度形式、拘泥刻板的19世纪进入轻松惬意的21世纪的过程中似乎也可以接受一些无伤大雅的自我玩笑了。1841年以侧面切割的方法创造出来Harcourt餐具系列一直是Baccarat最精致的传统餐具,在水晶器皿领域,这种有着漏斗形状杯体、六边形杯脚的流光异彩的餐具据说就像汽车中的劳斯莱斯或者时装中的夏奈尔套装一样。不过,年轻的设计师组合Kuntzel+Deygas在2002年的“蚂蚁”杯上让一窝蚂蚁以印第安式的纵列走过这只著名酒杯,而Ts & Ts 两人组则用装饰在杯子上的一处子弹弹痕、重新寻获的指印和衣橱中尸体讲述了一段“骷髅”水杯的荒诞故事。

纯粹而具厚度的水晶大概多少具有一些奇异的魔法效果,它甚至迷惑了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和设计师Ettore Sottsass。在与Baccarat合作过的众多设计师中,可能Sottsass在2002年完成的那几个价格不菲的限量产品最忠实地延续了Baccarat的Art Deco传统——他的Nusku烛台的轮状支柱让人想起几何状的高脚杯,Enki花瓶似乎和捷克的Art Deco玻璃风格有着关联,可能也是这位建筑师最奇特地传递了水晶这种材料神秘莫测的特质。

就像构思透明的建筑一样,Ettore Sottsass采用了两个最基本的水晶设计元素——刻面和色彩,深蓝色与橙黄色的搭配,圆形与立柱的组合,在他众多建筑作品中几乎故意显得笨拙的形式在这里被水晶的折射与微光所平衡了。那些水晶体被包围在光线之中,光却无法渗透进去。Ettore Sottsass说过:“我选择水晶来创造一种神秘,也许是因为我总是不断试图摆脱当代文化的训练,来面对一个更加天真、神奇和迷惑人心的世界。”■ 之光非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