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诗
作者:朱伟(文 / 朱 伟)
最熟知陶渊明的,自然是他的好友颜延之。如果推断陶渊明确实是公元365年出生,颜延之应该比他小19岁。颜延之对他的评介是“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逾见其默”。这“弱不好弄”,《左传》中是指幼年不好嬉戏,在这里应该是指“素心而弱,不娇不忌”,“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素心就是不被“弄粉调朱”染色的本心,“指达”是直接、平实,达而不拘,无羁无绊。许多前辈因此以为陶诗平易到根本就不需注解。陶渊明晚年所作《五柳先生传》,被后人认为是他的自画像,传中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不求甚解,不被纠缠,不较技长,自言自语,自然就不能称师;颖脱不群,高趣任真,自然寡有应和。其“默”字,我以为不仅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也指“俯仰显默之际,优游可否之间”。
陶诗的味道,应该在会意中。比如他最有名的《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都是大白话。为何能居于尘世不觉喧哗?因为“心远”。“心远”被认为是千古名士高人之根,“心远体轻邈难极”,所以明显清高而自得。后半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悠”字包含了从飘逸、闲适到深远的多重意思;而鸟与人和,有淡淡孤寂,许多人也因此从中读出禅机。读得好的是清人王士祯,他说此诗意在“心远”,心无凝滞,空洞无涯,则一切名象不可障隔,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前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悠然见山气鸟语,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陶诗中常写到鸟,比如《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霭霭”是烟云凝集在那里,“蒙蒙时雨”飘过,是动的。然后先写轩后写窗,轩是暗的,窗是亮的,有酒有菜,良朋却在悠邈处。春树竞荣,“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鸟鸟、鸟人相对,还是孤寂在清淡里。
搜野史笔记,能搜到陶渊明的记载,几乎都离不开酒。陶学专家逯钦立先生由此专门有统计,说留存陶诗文142篇中,说到饮酒的有56篇,分为三个时期——从39到50岁,是纵情畅饮阶段。51到57岁家贫缺酒,开始靠各方接济。到晚年60岁后,颜延之当上了始安太守,一下子给他二万元,他把这笔钱全部交给酒家,于是随时取酒无忧。《晋书·隐逸传》中说他,“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常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但我读他诗,先读到总是简净中理智的清瘦,并无逼人酒气。比如“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迈迈”用于时光流逝,将时光荏苒成轻漫;“穆穆”是肃静,在轻漫中肃静在那里。此时微风吹过春服,春已飘过,“东郊”是立春日迎春的象征。然后写景,“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微霄”是浅云,山被轻雾缭绕,浅云轻飘而过,清风像是新苗上展开的翅膀。苛刻的简略,写到美极。从“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读到结尾,“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早晚醒睡之间,“息”与“翳”,突出的都是静中清傲。在静中清傲后,狂放出来了——“黄唐莫逮”,“黄唐”是黄帝尧帝,大帝难及。“慨独在余”是“只我独慨”。人不知乐我独乐,人不知慨我独慨,也真忘乎所以。
由此觉到陶诗好处,先是静,非静不能避尘喧,非静不能达高远,非高远不能达清澈,非清澈不能达傲慢,非傲慢不能见典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是在迷蒙中隐现,“依依”是轻柔而依恋不去,鸡犬鸟鸣相闻,这种意境常人绝不能达到。
陶诗中的静思往往有两重境界,先是见景而独孤,后就会有“我思故我在”的嗟恻,我由此觉得很多是有味道追问中的哲理。他与庐山高僧慧远的交往,我比较相信《汉魏丛书》中所收《莲社高贤传》中的记载:慧远请他入白莲社,他先问,入社有酒喝吗?慧远破例为他置酒,他上山后忽然就皱眉头拂袖而去。我相信对他而言,入寺与为官一样难耐。《高僧传》中说他是到寺外听到钟声就皱眉,拂袖,则多少有些夸张。都说他的《形影神》是针对慧远《形尽神不灭论》的,我以为,以他性情,只不过鄙视形影神关系而已——形累于养而欲饮,影役于名而求善,这些有什么可讨论的呢?贵贱贤愚,莫不营营惜生,竭尽形影之苦。那么“神”是什么呢?生死易,取乐则难。他死前给自己写的《拟挽歌辞》,把这些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晰——存世就是“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所以“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累于形影神转位,就不是“羲皇上人”了。
挽歌三首,到最后一首似是归结,也最为深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从容闲暇,催人泪下。然后“四面无人居,高坟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又是动静对比。“”是高耸,古人殉葬多用平生所用之马,马感主,就会高鸣。“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凄清却并无无奈。“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阿”是丘陵、山坡,他的《杂诗》第二首就是:“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两诗对照,清高仍是悲清。■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