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势利眼词典
作者:薛巍Film和Movie这两个英文单词的意思都是电影,你知道二者区别何在吗?“能上《首映》的封面的,是一部MOVIE;能上《电影手册》的封面的,是一部FILM。”那么《电影手册》又是什么东西?——是巴黎的一份月刊,1954年刊登特吕弗的《作者论》时第一次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作者论》又是什么东西?告诉你吧,这种理论认为是导演而非编剧、制片人、明星,才是电影的作者。这三个词条都可以在《电影势利眼词典》中查到。
《名利场》杂志的特约编辑、39岁的凯普去年出版了《摇滚势利眼词典》,今年他又编了《电影势利眼词典》。所谓的势利眼,就是日本人所说的“达人”,自认为对某一领域了解得非常透彻,以至于认为有些东西只有他知道,那是他的兴趣领域,你怎么可以、怎么可能有他知道得多。这样的兴趣点可以是摇滚乐、电影、葡萄酒、足球、赛车等等。其中摇滚乐势利眼最势利,不容许别人侵占他们的领地、挑战他们的权威。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永远都不会成为摇滚明星、拥有歌星的感召力。电影则不同,影迷可以成长为导演,比如昆汀·塔伦提诺和彼得·杰克逊。塔伦提诺本来在南加利福尼亚一家音像店工作,他的导演艺术不是在电影学校学的,而是看了迄今所有的电影之后学到的。彼得·杰克逊刚开始拍的都是烂电影,他第一部作品的名字就叫“恶俗”,后来成了让人如雷贯耳的、搞大制作的导演。摇滚乐势利眼也更加张扬,常常在各种场合出现,多数电影势利眼都是躲在黑糊糊的房间里看碟、看电影,会比较胖,摇滚乐势利眼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由于也会吸吸大麻,他们一般都比较瘦。有的人可能既是摇滚势利眼又是电影势利眼,这样他对电影的配乐会比谁都清楚。英语好的生物学知识爱好者在看《纳尼亚传奇》时会发现一个字幕翻译错误,把beaver(海狸)翻成了水獭。
电影势利眼并不欣赏艺术片,“如果将很多有趣的东西塞到了演职员表中,片尾曲响起来的时候你仍支持看完,那它就是一部MOVIE。如果演职员表很正常,很无趣,但是你身边的人仍坐着直到结束,那它就是一部FILM。”它还这样解释塔可夫斯基(1932~1986):“非常聪明、视觉灵敏度很高的俄国导演,但是镜头的移动像冰河的运动一样缓慢,看他的电影不是为了娱乐,而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电影势利眼不一定拥有鉴别电影的能力,而是占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信息,并因此而自觉高人一等,瞧不起那些知道的不全面、但是在知性和感情上更均衡的电影观众。
美国《标准周刊》的编辑Sonny Bunch写了一篇《本能3》的影评,他有意识地使用了12个《电影势利眼词典》中的词条,并把该词典中的相关正文当作自己的文章的注释。“虽然《本能》的幕后作者保罗·维尔霍文(Paul Verhoeven)没有回来拍续集,但取代他的迈克尔·坎顿·琼斯是抱着致敬的态度来拍《本能3》的。《本能2》的mise-en-scene(场面调度)是黑暗的,沉闷的英格兰刚好为阴郁的感情、反常的欲望提供了绝佳的背景,有利于创造出所需的diegesis(角色所处的世界)。影片的aspect ratio(横向压缩的宽银幕)让观众可以感受到道德的败坏。不幸的是,对参与这部影片的斯通、坎顿·琼斯等人来说,美国现在跟上世纪30年代比起来更加一本正经。对观众来说,幸运的是,莎朗·斯通没有被当前的政治氛围吓倒,她希望自己做导演,去英国拍续集,剧本都已经写好了。”
凯普在解释这些词的时候,常常会说,一些词是理论爱好者完全没必要弄出来的很晦涩的术语,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为了打破势利眼的垄断,他才决定编这样的词典。不过他自己肯定也是个势利鬼,肯定有所保留。但是现在懂行的影迷越来越多,因而有人说凯普的书不仅内容不多,只有一百来页,而且出晚了。最和谐的社会应当是大家都是某个领域的势利眼,孔乙己再不济,也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我不懂电影,但知道犬儒主义的意思:梁遇春那代人把它(cynic)叫做“心力克”,名字跟感冒药似的,其实它是病,不是药。充当某一领域内行、势利眼一个矛盾的地方在于:你要说出你知道的独家秘闻,人家才承认你是内行,但是一旦你说了出来,别人也就知道了,内行的位子就不保了。因此你需要无休止地去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