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碎》:还要不要理想主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玉碎》:还要不要理想主义0

制片人汤春晖在向媒体介绍电视剧《玉碎》时激动地忘了要宣传什么,“你的激动人家不领情。《乔家大院》还有蒋勤勤和陈建斌的绯闻,你们有吗?”一说起这个,主演王刚也激动起来,他年初才因为批评台湾娱乐节目《康熙来了》弄得很被动,但他仍不打算改自己的脾气。他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故事:“我去山东宣传,本来挺好的,都快结束了,角落里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一个比我年纪还大的记者说(学山东话):‘王刚老师,你和成方圆那事咋样了?’我说他也好意思,人家年轻记者都不问,他一把年纪倒问这个。结果他特委屈地说:‘我们领导非让我问的,这不也快没时间了,我得抓紧着问了。’”

说起这段故事,王刚有点啼笑皆非,但说起因为批判《康熙来了》,被年轻人视为食古不化的事,王刚是有一肚子话要说,“年轻人喜欢《康熙来了》可以理解,中老年人包括我们圈里的主持人,为什么欲说还休?开始我们认为他们是贱文化,紧接着说无可厚非,后来就非他不可了。就在这件事正讨论的时候,正评双十佳电视演员,本来我第四,排在我前面的是陈道明、陈宝国、蒋雯丽,一共40个候选人,自打我所谓批《康熙来了》,第二天就掉第七位。所谓批,其实我没真批,喔,我说怎么没一个人站出来,他们怕失去年轻的‘粉丝’,责任感算个屁,也不铁肩担道义了。我们这个年纪应该流露出与生俱来的责任感都没了。我们这帮人多么可怕,台湾娱乐人都知道不好,都说‘王大哥真抱歉呀,我们这里尤其台南地区就这样啦’,人家自己都知道不好意思,我们还在这儿摇旗呐喊。中国大陆是所有文化垃圾倾泻地。”

这样的话似乎应该出自于愤青口中,而不是接近60岁的王刚,但他说,对自己的坚持一点不后悔。王刚很愤怒,“什么逻辑?她一个小姑娘,问老头子穿四角还是三角裤头,像话吗?还有人说我因为当个什么会长就打官腔,我那会长当了好几年了,现在又揪出来,根本是有些媒体别有用心”。

为什么会扯到《康熙来了》?因为它是“80后”,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年轻人最喜爱的一个节目。汤春晖说,看《玉碎》的多是中老年观众,但他希望吸引的其实是“80后”,如果他们没有看,他认为自己失败了。“我今年38岁,可我觉得自己过时了。赵宝刚37岁时才第一次正式当导演,就是《编辑部的故事》。”为什么会觉得被时代抛弃了?正是60年代生的汤春晖和更年长的王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不止他们,就是赵宝刚自己也有同样的困惑,他在一通猛批韩剧后在网上被人耻笑。王刚也感叹说,如果《大长今》是我们拍的,一定骂声连天。他一方面承认韩国在国家形象的整体包装上无懈可击,一方面对台湾和大陆一部分年轻人的“去中国化”忧心如焚。

为了吸引“80后”,《玉碎》特地安排了三个漂亮的女演员,从服饰到发型都很时尚,有美好的爱情,还要求主创们必须看《教父》和《美国往事》。剧中第一场给王刚的外孙子“洗三”就借用了《教父》中两个时空的手法,屋外热闹非凡,屋里王刚给母亲裹脚静悄悄。“从热水管里的蒸气到湿漉漉的街道,都是《美国往事》里的细节。”人物设置也非常“人性化”,青帮头子陆雄飞流氓习气很重,最后关头却死得最壮烈;汉奸李穿石少年才俊,被环境逼成了千古罪人;日本军官小野优雅、风度翩翩,当然也有凶恶本质。汤春晖的解释是:不能否认我们是主旋律,但主旋律也要有可看性。以前我们的抗战影视作品总是夸大胜利、丑化对手,一挺机关枪就打得敌人满地乱爬。中国人在抗战中死了2000多万人,丑化敌人也是淡化牺牲。”英雄是漫长人生一刹那的觉悟,而不是生下来就忠奸分明,所以在《玉碎》里,好人和坏人的唯一区别就是有没有守住最后一道底线。王刚强调他们的主旨是“做英雄需要勇气,做汉奸要付出代价,做顺民要忍受屈辱”。每说到这里,他就担心地说,不敢想象鬼子再来了,中华民族会怎么样?老一辈人对青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但年轻人不会觉得这种担心是必要和善意的。

《玉碎》:还要不要理想主义1

《玉碎》打动王刚的正是他扮演的玉器行老板从文化上爱国的那种情怀。大结局时他把爱若性命的“望天吼”摔个粉碎,为了不让它落在日本人手里。有报纸批评说,从国际主义的角度讲,真正爱护文物的人不该这么做,即使珍宝暂时流落到海外,还有可能会回来,至少能被人欣赏到,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毁灭它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

这种批驳听起来似乎也有些道理,这最后一集汤春晖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写完,所有演员都干等着,每天剧组烧着钱,换回的评价却是如此。汤春晖的回答是“鸡同鸭讲”,玉的特性是温润,但温润不等于软弱,他其实试图用温润如玉给中国人的民族性做概括,玉器在这里只是一个承载,并非要讲一个关于文物的故事。像日本文化最大特点是忍,菊花与刀是他们的意象,但这个忍是积蓄力量,一旦触碰到底线,爆发了收不回来。韩国人也在竭力包装他们的民族形象,只有中国人是面目模糊的。王刚喜爱收藏,他的藏品多是从拍卖会上得来的。他最丰富的藏品是瓷器,但包括他在内的中国人很少收日本瓷器,因为那上面的菊花叶子像匕首一般根根挺立,让中国人感觉很不舒服。王刚总结说:“从文化上爱国才是根深蒂固的。”

《玉碎》:还要不要理想主义2

电视剧需不需要承载和有教化功能,《玉碎》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些时尚包装也是为了吸引年轻人来看,哪怕他们看了说不好也行。年轻人看过的感觉可能不是他们想要的,网上评论最热烈的是关于日本军官小野,很多女孩觉得他英俊有男人味,气度凝重,爱上了他。至于正面角色,无论是温润的玉器行老板,还是剽悍的东北军人,都不令她们喜爱。

对这个结果,汤春晖并不觉得遗憾,他知道改变他人是很困难的,就像他看过《一座城池》和《诛仙》,看完很不喜欢。但同时他和王刚都对《武林外传》大加赞赏,觉得剧中的年轻人非常可爱。“不喜欢没关系,怕的是你连看都不看,就说不喜欢。”

一般电视剧最关键的时刻在开机和关机时,这是电视台购买片子的时间,当播出时和影视公司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玉碎》已经快播完了,他们却在天津开了个观众见面会,席间没有人提绯闻,王刚很开心,主动又讲起了他那段在山东的经历。电视剧是个最大众化,也是最恶俗的载体,他们却力图用这个恶俗渠道展示他们那代人所认为的美好情感。

汤春晖表示,他并不是反对年轻人掌握话语权,只是希望他们在学会说话之后掌握话语权更好。王刚也说他并不反感“80后”,而是反感畏惧“80后”的“大人”们,为了证明自己不落伍,而去迎合年轻人,不坚守自己才是可怕的。“网络能代表的可能只是8000万人,但沉默的大多数集体失语了。媒体只听少数人的话。”作为名人,王刚毕竟还掌握着话语权,尽管他的话会有反对的声音,却还有人肯听完再反对。那些和他一样年纪的普通人呢?确实没有表达的渠道。迄今为止,央视今年收视最高的一部戏是农村题材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结果没人能猜到吧?看这部剧的就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访谈节目影视王刚80后电视节目康熙汤春晖玉碎台湾节目理想主义

上一篇: 势利眼词典
下一篇: 雏菊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