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三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崔峤)

​罗马三章0

歌德的罗马

1786年10月29日,歌德从Flaminia大桥进入罗马,必须把所有携带的书放在海关一整夜,好让官员检查书的内容是否合格。在台伯河岸的一个旅店里,歌德要了一个小房间,在前台的小留言板上给画家Tischbein留了纸条,告诉他的到来。当晚两人在旅店对面的酒馆见了面,Tischbein建议歌德搬到他那里,离人民广场不到100米的拐角房子里。第二天,歌德从海关那里取回书就搬到画家那里的小客房,非常高兴终于能从魏玛逃离到一个从他年轻时代就梦想的遥远天堂。到1787年2月,他一直住在那个小房间里,然后去那不勒斯和西西里旅行,6月初又回到罗马的小客房,直到1788年4月底歌德永远离开了罗马。

年老的时候,歌德一再怀念在罗马的14个月:“一生中最幸福的随心时光”,不用在意任何魏玛共和国的官方职务,和当时的罗马社交圈也保持距离,几乎是保持着匿名自在的状态,只为艺术而活:清早去一个喷泉附近就餐,然后开始写诗写剧本,经常在只有一个朋友的陪伴下去看画廊和博物馆,下午读书画画,傍晚去西班牙广场附近的一个咖啡馆,小圈子的几个画家、作家朋友都住在附近,长夜里一起读诗,那个时候的歌德正在完成他的3部最佳剧本中的《埃格蒙》、《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在罗马的后期开始着手创作《浮士德》。夏天的时候歌德还会下水到台伯河里游泳、晒太阳,日子大多很平静,直到在罗马的最后阶段:疯狂爱上了一个美丽的罗马女人。

Tischbein的一幅画里:歌德的背影在清晨窗边,床角都是歌德疯狂搜集的各种石膏像,一个瓶子里装了满满的五针松塔和枣核,内院里高高的棕榈树和柠檬树,远处车水马龙,葡萄架遍布山丘。在罗马的这段安静时间里,歌德开始对人物传记特别感兴趣,也许是因为这座城市里太多的神话和传奇包围他。

这座小楼已经被意大利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买下,作为博物馆重新开张。从安静的庭院里出来,倏忽间经过这220多年的时光,落在了21世纪的喧哗里。在罗马,永远会有这样跳跃时空的晕眩感,远离各种新闻、骄傲的姿态、无用的讽刺或者评论,突然间人就会从“伟大永恒”进入一个另外更隐秘更日常更吸引人的世界:那些隐藏的小街、酒吧、不显眼的喷泉广场、花园、老旧的小商店、小教堂、天使堡桥下的河岸自行车道、菜市场……

​罗马三章1( 歌德 )

我的罗马

我爱罗马,不论何时,没有例外。一个巨大强度的不可想象的迷宫,极端而富有诗意:当然会被宏大叙事、英雄主义的“永恒之城”震撼:西斯汀博物馆里的“上帝之手”、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直射下来的大束天光、站在里面的人就会像没有面孔只有金色轮廓的天使,但最爱还是台伯河中的一个小岛,仿佛一个沉睡的村庄:只有两座教堂、一个医院、一个药店、一个饭店、一个酒吧,还有一个冰激凌店,门口贴着店主的告示:“每天11点到18点开张。例外:我要是来晚了开张就会晚些;天气冷的话我会关门早一些;如果发大水我就不开门。”岛上悠悠然的空气、或急或缓的流水声和静静的历史、晴朗到透明的天空、不动声色的古老桥梁、远处的教堂穹顶,好像一幅用指南针和铅笔就完成的风景画。

​罗马三章2( 罗马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各方的目光 )

罗马总是会留下很多秘密:那些上上下下的幽暗小街、郊区小教堂屋顶上仁慈的使者、女性化的小广场、深夜开始工作咣咣当当粗野装卸的清洁车……连烈日下高耸华盖的伞松姿态都那么高傲而浪漫,让人幻觉一袭白袍的古代罗马人会经过树下。所有人都是一样,议政官还是手工艺人都要裸露、入浴:几千人的温泉浴、蒸气浴、游泳池里聊天、辩论、赌博、懒觉,还有爱情、聚餐待客中游手好闲地消磨时光。议政厅、博物馆、剧院、斗兽场、图书馆、天文台、教堂、公园都在大浴池附近,因为要少用蜡烛和油灯,下午16点钟就开始晚餐。今天的“工作”概念在当时的罗马没有任何意义:一个自由的罗马公民是那个时代的主人,他们清闲、享受生活,一个由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法制、民主和哲学组成的创造性和自由的“生活”,只有不得已的奴隶或者下层人才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没有一个古罗马人会认同财政、手艺、贸易、服务方面的工作,基督徒伦理确定之后,人的意义才要在满满的“工作”和“奉献”中实现,古罗马的著名崇拜者席勒也评论:“人类天性忍受不了生意圈中无穷尽的永恒的折磨和苦难。”只要能够体会到这一条,便值得去一次罗马。

今天的罗马人和古代罗马人其实是血缘断层的,古代的白袍也换成了今天的西装革履,但是这种对精神的追求和自由的张弛度如出一辙,他们相信所有都是可能的:一个简单的通讯录和人际、一个中学时代的老朋友、街角有咖啡蛋糕冰激凌和波斯诗集的咖啡店就足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和最苦涩的现实。

​罗马三章3

所以,我爱罗马,随时都想再飞过去,即使现在许多的意大利饭店都是埃及人在掌勺。在这个极混乱的城市里,生硬的杂念却会迟钝、会消失。

罗马的罗马

意大利以缺乏效率闻名,在罗马经常能遇到罢工,工会力量尤其强大,博物馆以前经常是下午14点30分就关馆。罗马的宝物太多,博物馆的陈列质量反倒一直不如人意,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左派联盟政府大规模系统地修整这些世界上密度最大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几乎是以每个月一座的速度在罗马开张了许多新博物馆,几乎不能让人相信。意大利现在有300座国家级博物馆,基本都是19点钟以后才关门,经济上的收入和影响也因此增加巨大,一半多的收入归国有,每年的文化产业预算也从1998年开始大幅成倍增加,现在每年也都以6%的速度增加。

1998年底上任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活动部部长Giovanna Melandri女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美国出生,超高效率,大刀阔斧地重组国家机构。新成立的“文化遗产和活动部”分成8个分部,负责文物、戏剧、音乐、建筑等等。在意大利的历史上,这竟然是文物考古第一次有自己的国家级部门!随后她提交了全国性的“文物保护年度计划”,竟然也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

意大利每年税收的8%都用于文物古迹的保护,但是最可贵的是意大利人对于“文化”的热爱,多种多样的保护理念和实践技术:根据文物建筑的不同功能和所处的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他们认为任何不可识别的修缮和装饰都是欺骗,文物建筑保留破败现状也比仿古修缮要真实,但是首先要保证整个维护工程理论研究的专业性和公众监督性,比如罗马中心的遗址保护,既有加以保护处理的元老院,也有以残败遗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市场和法院,还有在古罗马遗址上搭建的市政厅,三种保护形式都以颇具说服力的理论和专业认可为支撑。

什么是保护?什么是文化?为什么我们的媒体、大众、专家对古迹“崭新”维修和过度旅游开发一再发问,这样的无知和不专业却屡禁不绝呢?各行各业实践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微观互相“学习”才是“意大利文化年”这样的政府活动应该着重的重要功能,而不仅仅展览演出这样表象上的“交流”和“文化”,更不用说很多媒体把意大利文化仅仅等同于“时尚阅兵”的粗暴处理。

法国诗人贝莱曾经写过:“所有的盛典都会落幕,只有那些永远流动的才会真正留下来。”祝愿那流动的永远是人类伟大的精神,而不是一年一度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