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食物来源之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贝)
古人云:“肉食者鄙。”可是归根结底动物吃的不也是草吗?好像穷人和富人吃的东西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更是指出,所有人吃的东西其实无非两样:石油和玉米。我们不会坐下来喝一碗石油,但是我们吃的很多东西在制作过程中都用到了大量石油:石油制品制成的化肥和农药、运输粮食的汽车和包装食品的盒子。再说玉米,它组成了麦乐鸡38种成分中的13种,超市45000种食品中,1/4以上都含玉米。按照他的总结,“我们都是玉米的孩子”。
现在吃不是一件只会带来快乐的事,而是充满困难的选择和技术上的强制。应该做一个肉食者还是素食者?完全不吃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吗?在超市购物时,总要面临复杂的选择:商品上标注说“有益于心脏健康”、“不含氢化植物油”、“放养”等等。买一盒牛奶也会左右为难,常规的还是有机的?有机牛奶也许经过巴氏杀菌,保质期一个月,质量上更有保证,但是有些人觉得味道不对。我们越在意我们吃了什么,就越容易落入市场宣传的圈套。每个家庭都希望吃得健康,但是迈克尔·波伦认为由此美国反而陷入了全国性的饮食混乱。
波伦的上一本书《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颇为畅销。在他看来,考虑该吃什么东西之前,应该看看我们现在正在吃的都是些什么,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他考察了四种食物从地里一直到上餐桌的过程,四种食物分别是工业化食品、大规模有机食品、小规模有机食品和一些人自己在野外种植、收获的食品。每一种他都亲自尝了一番:麦当劳、天然食品超市、一个小有机农场,甚至还自己去打猎。
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波伦发现,他跟家人坐在汽车里吃的麦当劳,其源头在爱荷华的玉米地。玉米用来养牛,牛变成了汉堡,玉米还被加工成食用油、做成糖浆。“波伦思考了玉米种植变化多端的本性,考察了食品工业对它的开发,如何危害了农民和普通美国人。除恐怖小说作家斯蒂芬·金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作家会把玉米地写得那么邪恶。”美国一年出产3亿吨玉米,玉米种植领取政府190亿美元的补贴。玉米被用来喂鸡、喂猪、喂羊甚至养鱼。本来产牛奶的牛吃的是草,但现在美国出售的大部分牛肉都是用玉米喂养的,因为喂牛玉米最便宜。为了弄清楚养牛业是怎样运作的,波伦买了一头小牛。他本来以为这头牛会与其他牛一起在草地上放牧,但是后来发现它跟草一点关系也没有。它被关在牛栏里,每天被喂上10公斤玉米。牛从本性上来说是不吃玉米的,玉米含太多淀粉,牛吃了之后容易生病,尤其是患肝脓肿,因而要给玉米添加抗生素。
波伦说美国人没有深厚的饮食文化,不像法国人那样众人围坐在一起悠闲地喝葡萄酒、吃奶酪,因而法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每5个人中就有1个胖子。美国食品市场的一个做法是让食品超出其食用价值,变成一个商标、一种便当。一家美国公司就把苹果加工成营养补充食品,往苹果片中添加红酒汁,每18克这种苹果黄酮酚的含量就相当于5杯酒,其纤维含量相当于一整只苹果。美国人孜孜不倦地将普通如苹果一样的东西变得更加高科技、更专门,其中包含的信息是,美国人需要食品科学家喂他们。其实不然。
工业化的另一威胁在于,食品产业不能不逐年增加利润,美国人就不会不变胖。道理很简单,“美国的人口每年增加1%,每人每年只能吃大约1500磅食物。如果你是卖食品的,你的销售额增长率也只能是每年1%,但是华尔街不会容忍一个公司增长这么慢。他们希望至少增长5%到10%。这中间的差距该怎么办呢?一个办法是让人们为这1500磅食物花更多的钱,另一个是让他们吃得更多。这两种办法食品公司都会用”。
波伦的调查结果是,无论工业食品还是所谓有机食品,对人们的健康都不利,还污染环境,但是种庄稼不用农药化肥,家禽家畜放养,满足不了城镇人口的需要。更可怕的是,孩子们吃汉堡时尝到的既不是牛肉的味道,也不是玉米的味道,它是食品工业设计出来的味道,长此以往是不是没人欣赏天然食品的味道了呢?波伦说:“快餐公司擅长设计美味诱惑人们,但是大自然设计的美味吸引了我们1万多年,没那么容易被打败。”不败估计也只能越来越占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