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伯乐画廊中国区负责人菲利普·库杜济兹

作者:马戎戎

(文 / 马戎戎)

​专访马伯乐画廊中国区负责人菲利普·库杜济兹0( 马伯乐画廊带来了毕加索的作品《Trois Femmesàla Fontaine》 )

4月12~16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的第三届2006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两届——17个国家和地区的99家最重要的画廊带来了4000余件艺术品参展。去年的CIGE上,最贵的作品折合成人民币单件定价也不到千万元。而今年,一连串名字让人震惊:亨利·摩尔、潘玉良、林风眠、梅尔尼科夫·A、安迪·沃霍……台湾的睿芙奥画廊带来了估价400万美元的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的《老佛爷百货公司》,另一幅毕加索的《Trois Femmesàla Fontaine》估价是650万美元,带来这件作品是美国的马伯乐画廊(Marlborough Gallery),这家有60年历史,在海外收藏界有巨大影响力的画廊在中国艺术圈里的声名来自一则逸闻:为了能把自己的画摆在“马伯乐”,陈逸飞整整等了3年。

“马伯乐”的参展被看作是今年CIGE的一件大事,许多人把它看成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正在从日本和韩国向中国转移的一个标志。这或许是一厢情愿,但当那些艺术家们来到这家画廊,看见其中国区负责人菲利普·库杜济兹(Philip Petouzis)在与自己的同行相谈甚欢的时候,无疑会觉得自己比当年的陈逸飞离世界中心更近了一步。而在展区另一侧的论坛上,第一个提出“策展人”概念的台湾资深策展人、评论家陆蓉之则给中国艺术家小小地泼了些冷水,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民族传统和西方收藏家的眼光之间,谁的眼光更重要?中国立场的策展人在哪里——当然,不是义和团式的。”但对第一次到中国来的以“马伯乐”画廊为代表的国际顶级画廊来说,这些问题,似乎离他们比较遥远。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人把“马伯乐”画廊这一次参展当作一件大事。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画廊开始进入中国,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作为知名国际画廊的负责人,您怎样看待CIGE这样的活动?

菲利普·库杜济兹:很明显,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正在高速增长,价格上涨得非常疯狂。当然,在市场上,延伸、暴涨,成倍增长、跌落都是正常的,但我认为最终会趋向于稳定。CIGE是一个非常好的展览会,组织这么一个大的国际性活动并不容易,虽然并不完美,但组委会已经尽到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我觉得去年的CIGE很成功,所以今年我们来了,并且希望今后能继续出席。就我的意见说,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展览需要的不是很多大玩家,而是有很多好的观众和稳定的收藏家群体。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论坛上,有批评家提出,现在许多中国艺术家还是在迎合西方收藏家的眼光,您怎样看待这种批评?您是否认同民族传统比外国人的兴趣更重要的观点?

​专访马伯乐画廊中国区负责人菲利普·库杜济兹1( 画廊博览会不仅促成了一些交流活动,最终达到艺术品的交易成功,同时也引领着艺术消费 )

菲利普·库杜济兹:我的回答会是,你是民族主义者么?

三联生活周刊:马伯乐画廊收藏了许多中国知名画家的作品,比如陈逸飞、赵无极。马伯乐画廊在寻找可以合作的艺术家的时候,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菲利普·库杜济兹:我们喜欢的艺术家是真诚的、独创的。我们希望和他们展开对话,因为商人和艺术家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随着经济发展,也逐渐出现了许多本土收藏家,在您的印象里,他们和西方收藏家有何不同?

菲利普·库杜济兹:我不愿意用民族主义的观点去比较中国收藏家和西方收藏家。很多人认为中国不像欧洲,没有艺术收藏的历史,事实上,有朋友告诉我,中国的书法市场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开始。我觉得在展览这个概念上,不存在彼此竞争,只提供把人们的作品放在一个平台上展出的机会。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来北京,您有没有打算和一些中国艺术家签约?您个人对谁比较感兴趣?

菲利普·库杜济兹:夏小万、刘野、刘小东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刘小东是20世纪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但我们还没有确定的签约对象,会对这些人继续了解,这将是我们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