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伊莎贝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卓别灵)

​全世界的伊莎贝拉0

这段时间电影界很流行一种句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电影片名,如《断背山》、《无极》)。都有谁造过这样的句子,需要我列一个名单吗?

《伊莎贝拉》上映前,男主角杜汶泽也造了一句:每个人心中都一个“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是谁?

她是澳门司警马振成的初恋女友,但不是影片的女主角,女主角是她的女儿张碧欣。一天早上,杜汶泽扮演的马振成起床后,看到梁洛施扮演的张碧欣在客厅里吃泡面,他以为这个女孩就是昨晚“泡”到的小姐。后来,尚未成年的张碧欣告诉马振成:“我是你的女儿。”马振成傻了,问她:“你知道是我的女儿还跟我那个。”得到的回答是:“你睡过那么多女孩,说不定有一天就会睡到自己的女儿。”

伊莎贝拉还是一条狗。它是母亲去世前买给张碧欣的,因为欠租被房东扔到了大街上。张碧欣在寻找伊莎贝拉时对马振成说:“我对自己发过誓,伊莎贝拉不可以再被抛弃。”狗没有找到,马振成收留了自己的“女儿”。

​全世界的伊莎贝拉1( 导演彭浩翔 )

《伊莎贝拉》讲的就是33岁的父亲和16岁的女儿的故事。

影片还有另一条线索是通过黑背景上的绿色字幕告诉你的,1999年秋天,“回归”之前,澳门破获了多起有警员参与的走私和腐败案件,多名警察被革职,有的还被起诉。马振成就是被革职起诉的警员之一,在影片中,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穿警服。

( 电影《伊莎贝拉》剧照 )

这样的时间地点安排既出于无意,又带着一些刻意的色彩。导演彭浩翔说,在这个故事里,张碧欣从小就认为马振成是她的父亲,因为他们曾经在很多场合碰到过,母亲的反应让她做出这样的判断。这就要求故事发生的地方要足够小,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没有陌生人。当他知道梁洛施来自澳门时,才想起,澳门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而香港人都有“回归”情结,回归的日子是心中的一个期限,越来越近,迟早要到,期限之后的变化,神秘莫测,难以言说。把“伊莎贝拉”放在澳门回归的大背景下,在故事中的感情渐浓时,你能隐隐感到,马振成或者张碧欣必然要做出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好好地生活下去。即使马振成后来知道张碧欣并不是他的女儿。

《伊莎贝拉》在找到梁洛施之前一直不能确定片名,彭浩翔知道梁洛施的英文名字叫伊莎贝拉,起初只是感觉很动听,后来得知“伊莎贝拉”在西班牙语里的含义是“对上帝的承诺”,便以此作为片名。杜汶泽说的没错,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承诺。

如果把杜汶泽换成梁朝伟,《伊莎贝拉》会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王家卫的电影。澳门街头的建筑,马振成家里残破的墙壁,屋外暴烈的阳光,还有葡萄牙音乐,画外音,以及静到有点闷的气氛,那种香港电影中少见的精致,确实很王家卫。不过,王家卫的标签是叙人不叙事,而彭浩翔更善于把握叙人和叙事的平衡,更有活力,也更懂得收敛。《伊莎贝拉》在柏林电影节获得最佳配乐奖后,担任配乐的金培达说,音乐是这部影片想要着重表现的元素,但是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好,配乐上做了减法,有时故意让影片静下来。

此外,片中对白写得很出色。简单,生活化,放在合适的场景和情绪中,很有味道。而为了突出配乐,对白还被删掉了一些。这样正好,人有的时候就是不需要说话。

彭浩翔这个导演,年轻,作品不多,一直特立独行,被称做“怪鸡”导演。很多人,包括彭浩翔自己,都认为《伊莎贝拉》是一部“很不彭浩翔”的电影。不过他身上“作怪”的基因还是在影片中发挥了作用。

影片以“父女上床”的情节开始,一上来就触及到乱伦这个令人不舒服的词,但是从外形上判断,打死我也不相信梁洛施会是杜汶泽的女儿。而梁洛施那种早熟的神秘感,又让人觉得这个女孩身份可疑,她和杜汶泽之间的亲密总带着一丝暧昧,这应该也是某种暗示。果然在影片快结束时,我们知道他们并非真正的父女,尽可卸下乱伦的心理包袱。

不过,最近又看到一些火眼金睛,记忆力又超强的影迷在分析男女主角是否真的上过床,理由是导演在交代这一情节时用了时空交错的剪辑手法,那时影片刚刚开始,观众还没有入戏。到后来女主角说出:“你是我父亲,跟你回来,那还得了”时,也很少有人能立刻反应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如此说来,在这个关键细节上,彭浩翔又摆了观众一道。

中招的人中真就有因为无法忍受“乱伦”而提前退场的。

彭浩翔说,电影无法取悦全世界。

不光电影,任何东西都无法取悦全世界。能取悦看得懂它的人,已经可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