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400亿元的红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一虫)
这年头,居然连存款也会收获意外之喜,储户们有望得到一笔400亿元的大红包。4月3日(注意,不是愚人节新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李超在上海称,目前中国财政、金融部门正在对取消利息税进行“具体研究”。2004年全国利息税收入320.76亿元,2006年估计有400亿元。这么一大笔钱,政府能痛快放手么?早在2003年,当时利息税征收仅过3年,商务部就建议取消了。征收利息税的本意是减少储蓄,从而促进消费、增加内需。结果,颇具讽刺意味的是,2001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年年增长超过14%,远高于收入及消费增幅。如今,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15万亿元。
有种说法,我国最早的利息税开征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政府向高利贷商人积存的缗(贯)钱征税。高利贷商人要按其本金,每2000钱纳税120钱,也就是说税率为6%。这种税相当于是向营业性单位——“银行”收取的,而且属于财产税(按本金来计税),不是个人所得税(按利息所得计税)。所以,不管汉武帝此举是否英明,由于古代没有银行,利息税很难从中国古籍中找到法理依据。但“劫富济贫”的思路却一以贯之:多数储蓄存款属于少数有钱人,征税有助于减少收入差距。
早在1950年,我国开始对储蓄存款征收利息税。当时,估计是看着所谓的食利阶层不爽。1959年停征。40年后的1999年11月1日恢复征收,税率为20%。利息税只是俗称,全称应该是“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反对现行征收办法的人认为,虽然存款多属富人,但多数储户却是穷人,在利息减少、税收增加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节衣缩食,增加储蓄,来应对未来的教育、医疗、住房、退休养老等问题。从这一观点出发,利息税的征收应该只针对存款金额较高的富人,否则,反而会抑制消费。此外,经济学家们通常也认为是减税,而不是增税,会刺激消费。
对于国家财政来说,400亿元的利息税算不上大的税种。2005年,我国全年各项税收收入(不含关税、农业税)为30866亿元,利息税只占1%出头。当然,财政部不会简单地认为利息税只影响到他们收入的1%,毕竟它还可能间接影响国债的发行成本。这400亿元占我国城乡居民年收入总额的比重更低,约占0.5%,似乎无关宏旨。百姓们却不是这样算的,他们看重的是收支相抵后的积蓄——年收入7万亿元,年积蓄只有1.8万亿元,400亿元所占的比重提高至2%出头。每年积蓄减少2%,10年后孩子要结婚、买房,只好增加存款、减少消费。
对于绝大多数《三联生活周刊》读者而言,日子过得相对宽裕一些,更关心的是取消利息税对投资理财的影响。假使这一天真的盼来了,首先,百姓们对国债的热情会稍有降温。个人购买国债的利息收入,一向免税。今年4月初开始发行的2006年凭证式(二期)国债,其中3年期券的票面年利率3.14%;5年期券的票面年利率3.49%;从购买之日开始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不计复利。同期存款利息分别为3.24%、3.60%,税后降至2.59%、2.88%。因此,人们只好彻夜排队抢购国债。若无利息税,且国债利息维持不变,存款会更具优势。其次,货币市场基金、中短债基金的吸引力将会下降。个人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中短债基金的收益不需缴纳利息税,目前年收益率分别约为1.9%、2.1%,不仅高于1.80%的一年期存款税后利率,而且拥有更高的流动性。但免税后的情况就不同了,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比1.9%高18%,比2.1%高7%。最后,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短期融资券等非国债类债券产品可能会更受欢迎。目前,个人购买除国债之外的各种债券,利息所得均须征收20%的利息税。假设今后取消了利息税,虽说您也不一定能抢购到紧俏的金融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但可以比较容易地在证券市场上买到可转债。
尽管未来存在取消利息税的利好,但还是建议您别光盯着储蓄存款、国债、银行理财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国人有必要提高对股票、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比重。根据美国的数据,从1925年至1965年,投资标准普尔500股票20年的年收益率为3.31%~16.86%,同期投资国库券20年的年收益率只有0.42%~7.72%。从去年12月初至今,因沪深股市上涨带来的红包有近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