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西北到西南——毛泽东的进藏决策
作者:蔡伟( 1950年进入西藏的解放军 1950年1月4日,第二野战军3兵团18军主力52师正从川西眉县太和场向四川南部的宜宾行军。 52师的行军日程预计有8天,到1月7日晚上,部队到犍为县宿营。“8日早上,大家象往日一样吃完早饭,正整装待发,突然传来命令:‘部天不出发了,停止待命!’”魏克回忆,大家听说二野司令部发来急电,让52师师长和军长张国华迅速乘船从泸州赶往重庆,接受新任务。 魏克说,“大家认为解放台湾、海南岛是不会让我们去的,解放西藏的艰苦任务,倒像是交给我们挑的担子”。 时任18军52师副政委、后曾任西藏党委书记的阴法唐说,在当时远在北京的毛泽东看来,“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早在1949年9月2日,新华社就发表了《决不容许外国侵略者吞并中国的领土——西藏》的社论,表明解放军必须解放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领土的决心。其实正如阴法唐将军所说,到底从何处、由哪支部队入藏,作为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和手下的将领其实颇费了一番周折。 )
“驱汉事件”的提醒—— 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
( 20世纪50年代,青藏高原上的牦牛队 )
12月31日,毛泽东出访苏联的专列经过满洲里,他急电中央:“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同日,党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将解放西藏列为1950年的重大战斗任务。
毛泽东如此急于解放西藏,与此前数月在西藏发生的“驱汉事件”有很大关系。1949年7月8日,全副武装的藏军包围国民党政府驻拉萨办事处(该地解放后成为《西藏日报》所在地),奉西藏噶厦(即西藏地方政府)政府命令国民党政府驻西藏办事处主任陈锡璋:所有汉人在拉萨的机构和人员,必须立即离开拉萨,限期返回内地。国民党《中央日报》在8月19日对此事作了报道:
( 1951年10月16日,人民解放军根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进驻西藏
)
“7月8日,拉萨发生了变乱。拉萨与外界的电讯中断,中国政府驻藏办事处全体人员限两周撤离,交通部在拉萨的无线电台被捣毁,席台长遇刺受伤。所有在拉萨的经商汉人皆遭驱逐,连寺院里的汉籍喇嘛亦无幸免。”与此同时,以摄政达扎为代表的西藏少数亲帝分子与印度驻西藏总领事理查逊勾结,正策划“西藏独立”。
理查逊对西藏摄政达扎建议不能坐喊独立,应当向联合国写信呼吁。并组织了由6位官员组成的所谓的“亲善代表团”,携带盖有达赖喇嘛和摄政达扎印鉴的书信,打算分别前往美国、英国,印度和尼泊尔请求援助。1950年1月,美国合众社向世界发出电讯:“西藏将派出亲善使团分赴英,美,印,尼和北京表示独立。”
1949年9月3日,新华社发表社指出:“西藏地方当权者驱逐汉族人民及国民党驻藏人员的事件,是在英美帝国主义及其追随者印度尼赫鲁政府的策划下发动的。”解放军将“不容一寸土地被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治之外”。4天后的9月7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西藏》,号召西藏人民团结起来,迎接解放。
阴法唐说,1949年10月13日,当时解放战争正在向华南发展,而西北方面局势已经基本平定。毛泽东最初的入藏选择,是从青海入藏。1949年11月23日,毛泽东首次给彭德怀下达了进军西藏的电令:“西藏问题解决应争取于明年秋季或冬季完成之。就现在情况来看,应责成西北局担负主要的责任,西南局则担负第二位的责任。”
入藏事宜尘埃落定西南局: 康、滇、青、新4省多路入藏
在这样的情况下,1949年12月31日,毛泽东在出访苏联的专列上急电中央:“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1950年1月2日凌晨4时,他又拟好电报发给中央、彭德怀并转发邓小平、刘伯承和贺龙三人。电报中指出:“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我们必须占领,并改造为人民民主的西藏。”同时在改变了先前主要由西北方面负责进军西藏的态度:
“既然由西北入藏每年只有五月中旬至九月中旬共四个月时间可以通行,其余八个月大雪封路,不能通行,则由西康入藏之时间恐亦相同。而如果今年五月中旬至九月中旬不向西藏进军,则须推迟至一九五一年才能进军。我意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于今年五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于十月以前占领全藏。为此,建议:(甲)请刘、邓、贺三同志于最近期内(例如一月中旬)会商一次,决定入藏的部队及领导、经营西藏的负责干部等项问题,并立即开始布置一切。”
毛泽东显然也意识到尚未全部解放的西南方面的困难,因此在电报最后提到:“西南局诸同志工作极忙,现又给此入藏任务,但因任务重要,且有时间性,故作如上建议。这些建议是否可行,请西南局筹划电复为盼。”
前西藏军区政治部干部部的黄可说,毛泽东在1950年1月2日和10日两次发来的电报,曾明确指出可以用一个充足的军或者四个师的兵力,迅即占领打箭炉(康定),然后兵分两路,推进至西康和西藏接境地区。并要求经过充分准备后,于4月中旬开始行动。不过很快从四川兵分两路进藏的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
1950年1月15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朱德给毛泽东写信说:“在(第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同时,于西藏接壤的新疆、青海、云南、西康四省,也应调部分部队进军,这样即可与西藏连成一片。”四天之后,刘伯承、邓小平再向军委报告预定入藏的路线时也提出:“进军西藏宜沿上述四省适当路线作向心迂回部署,尤其是照顾地形与经济困难,亦以多路的向心进兵为有利。”
1950年1月24日,中央致电西南局、西北局:“赞同以十八军为进藏主力”及刘伯承、邓小平提出的“由康、滇、青、新4省多路向心进军”的建议。2月6日,西南局、西南军区电请军委,建议由西北加派骑兵,分经青藏、新藏向心入藏,以收协力合击之效。军委同意并电示西北局、西北军区,克服一切困难,修路备粮,从青海和南疆积极出兵。并指示新疆军区,命令驻扎在南疆的部队协助其他几路进藏部队,进军藏北,解放阿里。
刘邓选择了18军和张国华
进藏方向从西北转到西南,对于二野入藏部队官兵来说的确非常突然和意外。阴法唐说,当时他们正在去四川南部地区驻防安家的路上,思想上毫无准备。后来率军入藏的18军军长张国华当时正带领他的部队开辟川南。18军大批干部当时已被派往川南各地担任县市领导:张国华已就任川南行署第一任主任;政委谭冠三已喝过18军的送行酒,马上要前往自贡市当市委书记了。可是1月8日接到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军令如山:18军就地待命,张军长及各师主要领导干部速来重庆。
重庆曾家岩,刘伯承和邓小平在接到毛泽东1月2日的电报后,就立即开始斟酌到底派那个部队入藏。当时二野有3个兵团共9个军。如果从四川入藏,从西康入藏是最为方便的捷径。但是当时占领西康省会雅安的却并非二野部队,而是贺龙指挥的18兵团的62军。刘伯承本来想让二野战斗力最强的第10军入藏,但当时10军军长杜义德身体很差,入藏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推荐了张国华。
刘伯承、邓小平最初考虑,让张国华率领战斗力最强的第10军前往西藏。后来觉得不妥,决定让张国华在二野所有部队中任意挑选3个主力师,组成3万人的一个军入藏,但张国华认为带自己的18军入藏更加熟悉。西藏民族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陈崇凯说,刘伯承、邓小平认为,张国华的第18军战斗力虽然不是最强,但是18军主力52师是全军有名的苏杨(苏振华、杨勇)纵队29旅,18军又善于独立作战,有开辟新解放区的经验,最后同意张国华的意见。张国华走后,刘伯承和邓小平马上给毛泽东发电报汇报,毛泽东复电表示完全同意刘邓1月7日汇报的进军西藏计划。“现在英国,印度,巴基斯坦均已承认我们,对于进军西藏是有利的。按照彭德怀同志所称4个月进军时间是从5月中旬(我前电写成3个月是写错了),只要刘邓贺加紧督促张国华及18军等部,在时间上是来得及的……”
为确保18军干部战士确立进藏的决心,刘伯承、邓小平下令将所有已决定到地方任职的18军干部全部调回,由第10军抽人顶替,并接管18军全部防地。在进藏前,刘邓提出,18军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做到有求必应。并在1950年1月22日专门组建了18军后方支援司令部。
还没到大家期待已久的川南就要去西藏,这个变化对18军官兵带来的震动可想而知。张国华从重庆回到18军后,按照部署,52师在2月5日召开了排以上党员干部动员大会,张国华亲自前往动员。魏克说张国华认为,入藏军事上问题不大:“藏军约有6至8千人,加上征调的民兵不过3万人,有老式的炮20门,机枪50多挺。”魏克说,张军长讲到这里说,“他们能经得起你们一个师打吗?除了昌都要打一下,拉萨不会有什么仗打。”
问题的关键还是官兵对西藏艰苦的畏惧,以及对个人问题的担忧。魏克谈到当时官兵们在意识到可能要去西藏后,驻地城镇的照相馆生意兴隆,底片和相纸很快被官兵用光。在全军的动员大会开过后,绝大多数官兵又对去西藏的任务激发出光荣感和责任感,又开始了一轮去照相馆庆祝进军西藏的合影留念热潮。
黄可说,后来进军西藏第一阶段作战行动基本按照朱德在1月15日给毛泽东的建议执行:在西南军区指挥的昌都战役中,18军52师大部1950年11月在师长吴忠指挥下进驻工布江达、江孜和日喀则。14军42师126团一部在团长高建兴、政委成泽民率领下从云南西部出发,经德钦县进入西藏察隅。时任十八军独立支队司令员的范明和政委慕生忠率领第18军骑兵独立支队1100人从青海香日德出发入藏,于11月27日抵达拉萨。范明后来曾回忆,毛主席在命令他率军从青海入藏时候,曾当面和他面谈入藏所要注意的问题。毛泽东提醒范明,历史上进军西藏,凡从西北方向进军都失败了,所以部队出动前必须要把粮食准备好。
从新疆入藏的是新疆军区第2军。当时第2军联络部从国民党起义军官中找到了一个藏族中尉排长土化瑛,他过去曾在国民党四十二军中带6人从于田进昆仑山,到过藏北无人区。新疆军区决定,由第二军组建的独立骑兵师,5月进驻南疆于田地区,进行修路、侦察等进军准备,以期占领阿里首府噶大克。1950年8月3日,第2军骑兵支队抵达阿里首府噶大克。■ (本栏目图片均由佚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