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我至今仍然会为“文革”后,1977年第一批外国文学著作重新出版,我们凌晨两三点钟起床,赶到新华书店门口排队等待开门的情景所激动。第一批买到的外国文学中就有楚图南翻译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白颜色封面,英国画家斐拉克曼的勾线插图。可惜这个值得纪念的版本后来怎么也想不起到了哪里,现在收藏的只是1988年8月第三次印刷的版本,上下册定价7.7元。

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故事给我的震撼,一方面,是为这因果相叠惩罚中毛骨悚然的残酷基础——如果那个执行遗弃的牧人没有温情,俄狄浦斯就不能成为波吕玻斯的儿子;如果他不知道太阳神的神谕,不为躲避父母离家出走,也就不会遇上亲生父亲拉伊俄斯。为解救忒拜人的苦难,他机智地猜中斯芬克斯的隐谜,可正是这隐谜,才使他替代父亲,成为母亲的丈夫。反复都为躲避命运,却反被命运所害,所有善得到的都是恶。而且这血腥还要他自己一层层将血痂揭开,当众展示,饱尝自己导演的残酷后,再刺瞎自己双眼。而刺瞎双眼,还是被蒙蔽——留给两个儿子的,仍然是浸泡在血污中的互为残杀。另一方面,当他被放逐,变成衣衫褴褛、白发苍苍,从因果中超脱后,却是一片澄明中的被救赎。逃脱血污才能被荡涤,最后“神清气爽”走向那片圣林浓荫中的境界迷人极了。我由此觉得这故事是要图解人生本是残酷的磨难:因果无法超脱,才无可避免要饱尝残酷;越躲陷得越深,伤得越苦。因果其实从怀胎始,怀胎就是血污纠缠的结果;冤冤相报,只要在因果中,残忍就无从避免。救赎于是只有跟卑鄙的人生决裂。

在没读到罗念生先生翻译的《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之前,我真曾以为楚先生翻译的这本德国人斯威布撰写的《神和英雄》十分精彩。直到读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与《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后,才明白斯威布只是将伟大悲剧通俗化的一种繁衍,正是这无数通俗繁衍遮蔽了伟大的悲剧,由此真有一种无法回避的文明倒退的沮丧。按罗念生先生1983年在《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译后的介绍,伟大的索福克勒斯生于公元前496年,也就是我们的春秋战国,接近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时期。他一生写了123部悲剧,只留传下来7部,《俄狄浦斯王》大约写于公元前431年,《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则是他死后才整理出来。索福克勒斯死于公元前406年,接近齐宣公的卒年,活了90岁。

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4年6月出版《罗念生全集》时,收录了《〈俄狄浦斯王〉1935年版材料》,其中有罗先生翻译《索福克勒斯丛书》的编者哲布详细分析《俄狄浦斯王》的引言,其中不仅梳理了索福克勒斯创作这部悲剧前俄狄浦斯故事的形成,而且确定这部悲剧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难逃的命运,第二个是圣洁的天伦关系,通过前者要表现的是后者。

俄狄浦斯故事现在能追溯到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在《奥德赛》中,叙述俄狄浦斯母亲“不明真相,犯下了可怕的罪孽,与自己儿子婚配,儿子弑父娶母。神明们很快向世人公开事情真相,但他在美好的忒拜仍然统治卡德摩斯人,按照神明们的残忍意愿忍受痛苦”。这里没有过程,伊俄卡斯忒如何促成这罪孽,嫁儿子又让儿子杀丈夫?没有故事交代,只交代神明是真相公布者与罪孽操纵者。真相公布后,伊俄卡斯忒自缢,他们让俄狄浦斯忍受屈辱继续当国王,这就是“神明们残忍的意愿”。俄狄浦斯是命运痛苦的承担者,负罪的羔羊,他只要生存,就只能承受被蒙蔽的痛苦,这痛苦是对道德的自戕。在荷马史诗中,强调俄狄浦斯与他母亲的乱伦一开始就被戳穿,所以他们并没有后代。

按罗念生先生翻译《索福克勒斯丛书》编者哲布的详细分析,在荷马以后发展的史诗中,俄狄浦斯与他母亲才有了两个儿子与两个女儿。从史诗到悲剧,明显又经过戏剧化的提炼。按哲布提供的材料,在索福克勒斯之前,埃斯库罗斯遗留下的《俄狄浦斯》剧本残行中,俄狄浦斯是在波特尼伊附近的三岔路口,也就是在复仇女神的圣林杀死了他父亲,埃斯库罗斯最后要让承受了诅咒的父子在这里相逢。索福克勒斯在他之后,将杀父地点改在了道力阿,也就是阿波罗的辖区,把左右俄狄浦斯命运的复仇女神改为了太阳神阿波罗。

在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中,我喜欢索福克勒斯雄浑的风格,他的两部俄狄浦斯悲剧前后对应,构成一部完整的悲剧与对悲剧精神的壮丽颂歌。其中震撼我的,是他对“礼物”的强调。他称俄狄浦斯是从斯芬克斯手里“接受了一件礼物”,因这“礼物”才玷污母亲床榻,不断地煎烤父亲的亡灵。在《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歌队换一个角度,变成这样的询问:“你从你母亲那里借了什么东西,放在你可恨的婚床上,把床玷污了?”将弑父娶母的悲剧形象地恶毒化了。在《俄狄浦斯王》中,借传报人的台词悲叹:“她为她的床榻而悲哀,她多么不幸,在那上面生了两种人:给丈夫生丈夫,给儿子生儿女。”俄狄浦斯称她是“我、父亲的共同播种人”,这台词太刻骨剜心。但这样的歹毒递加,才烘托出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眼睛后的控诉特别有强暴感。他喊道:“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灾难,我制造的罪恶了!你们看够了你们不应当看的人,不认识我想认识的人,你们从此黑暗无光!”然后是漂亮的黑色写意——“他举起金别针朝眼睛狠狠刺去,每刺一下,那血红的眼珠里流出的血便打湿了他的胡须。那血不是一滴滴地滴,而是许多黑的血点,雹子般一齐下降。”

索福克勒斯的伟大,就在他这样赤裸地直面悲剧本身,不需转借氛围烘托。他的俄狄浦斯悲剧因此太过饱满,在他之后,塞内加、高乃依、德莱顿、伏尔泰,所有人对它重写,都难抗拒他那种原始蛮横的力,于是只能要么贫血,要么画蛇添足。■ 情结俄狄浦斯恋母情结因果父亲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