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到大陆来淘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春季到大陆来淘金0( “康熙来了”节目录制现场 )

大陆之旅

1983年,27岁的黄阿原从东京转道北京,此前他拿过“金钟奖”(台湾主持界最高奖),第二年年初他就作为台湾代表主持了春节联欢晚会,并建议采用台湾电视业的形式,在节目中穿插猜谜游戏。那一年晚会招致了很多批评,当然这和黄阿原关系不大。他此后顺风顺水,在央视四套做制片人兼主持人,现在是神州卫视的董事长,拿到了特批的落地权。

与他情况类似的还有凌峰,他本来是个歌手兼电视制作人,为了到大陆拍摄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被勒令不许上台湾的媒体。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得以在1990年的春晚上唱了一首《小丑》,那年第一次登台的还有赵本山。凌峰回忆起1990年的大年初一,他走在北京的街上,震惊地发现,几乎所有路人都向他打招呼了。他第一次尝到了走红滋味,从此娶了美丽的青岛太太,在台湾、北京各有一个家。

新加坡人曹启泰在台湾做生意赔了1.6亿新台币,他竭尽所能还完这笔巨债后,出了一本关于还债的书。正因为这本书在大陆热销,他得以有机会来此地发展,业内人形容他是“遍地开花”。

黄安在台湾电视界已经没有立足之地的时候来到北京,他的经纪人张哲昕说,黄安基本上不回台湾了,他在大陆有房有车,4月底要出针对大陆市场的新专辑。在台湾,他不过是个歌手,最多再加上二流主持人的身份,但在大陆,他写书、拍戏、客串节目、参加各种演出,日程安排得满满,一扫在台湾的晦气。

春季到大陆来淘金1( 吴宗宪 )

黄安的敌人吴宗宪是台湾综艺界的“老大”,他被央视请去主持“情义在线”,签了3年合同,因为他的地位远高于其他在内地发展的主持人,一时间媒体趋之若鹜,导致电视台领导很谨慎地暂缓使用,而建议由另一个“老大”胡瓜来接替他。

近两年在台湾走红最快的主持人是“康熙来了”的徐熙娣和蔡康永,东南卫视的副总监陈加伟说,如果不是小S(徐熙娣)生孩子的缘故,她早就被各电视台争相邀请了。至于蔡康永,他也将在下半年主持一档内地的谈话类节目,蔡康永先在南、北两家主流报纸开了专栏,试探自己的人气。

春季到大陆来淘金2( “娱人码头”节目录制现场 )

比吴宗宪资历更老、主持时间长达30年的张菲,早在2004年就召开发布会,美其名曰“投石问路”。两岸信息交流的不对称在张菲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说自己最喜爱的内地主持人是“姜昆、马季、赵本山”,而大陆观众尤其是小资群体,对台湾主持业的行情非常熟悉,他们甚至清楚小S的丈夫的名字、吴宗宪有几个孩子。

不仅仅是抢钱

春季到大陆来淘金3( “美丽佩配”节目录制现场 )

基本上所有台湾主持人都想来大陆发展,没来的只是情况不许可,例如罗志祥、杨丞琳,虽然在台湾很红,但因为言辞不当,激怒过内地观众,一直被无形封杀。第一批黄阿原、凌峰已经转行,第二批以黄安、曹启泰为代表的主持人,在台湾行情一般,因为进入内地时机早,抢占了地盘,他们是最得实惠的一批人。第三批人员庞大,情况复杂。有的人开价过高,华娱卫视一个高层告诉记者,他们曾打算请张菲主持,但他开了个天价,只得作罢。主持业的规矩是:客串一期节目,特别是商业味道浓的节目价码最高,如果签的长约,是那种树口碑的常态节目,台湾主持人会自觉压下价码,甚至比在台湾的报酬更低。上海邀请张菲参加某年春晚,因为是他在大陆的处女秀,给了高价,这还不包括十人随行团的交通和住宿五星级酒店的费用。

如果一心想来大陆发展,例如吴宗宪,就会主动降低要求,他曾告诉记者,他主持一场活动的费用在10万美元以上,但是为了打进内地市场,他和央视四套签了几近免费的合同,地台方邀请他也只收价格的下限——每次25万人民币。因此这次“下岗”让他很伤心,凌峰说:“吴宗宪特地到我家里来讨论留不留在央视的事情,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4点钟。他觉得留在央视,就能掌握住13亿观众的市场,自己是名主持,不在央视觉得很掉价。我就劝他说,‘内地人很欣赏有才气的人,你要是光知道耍嘴皮子根本没有优势,况且央视没有宽广的口径让你发挥,不如去一些大一点的地方台发展,像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他主持人没有吴宗宪这种对自身地位的考量,赚起钱来更加放心。华娱卫视的高层告诉记者,我们的概念中以为台湾主持必定很贵,实际上他们“价廉物美”,和内地同级别主持人比起来,他们本来就较为便宜,再加上为占领市场降价,政策一旦放开,内地主持会溃不成军。蔡康永是脱口秀最红的主持人,他在台湾的每集费用是5万新台币,来内地自动降到4万新台币以下(合人民币1万元)。曹启泰录半天节目,开价5000到1万块,戴军要1万元,孙国庆要1.5万元。孙国庆和蔡康永曾同时出现在某杂志的颁奖礼上,当时在座的记者感叹,就怕人比人,听完蔡的发言,再听孙国庆的笑话真是难受。华娱这位高层也说,台湾综艺主持人比内地的在现场控制和节奏感上强上何止十倍。花同样的钱,谁不愿请好的。

这些并不能证明内地主持人水平低,陈加伟就表示,他听过许多台湾主持人对崔永元非常佩服,但崔是脱口秀主持人,内地主持人最差的环节是综艺类,按吴宗宪的说法是“尤其缺女丑”。“她们始终都‘端’在那边,手中端的不是普通的锅而是火锅。”台湾综艺节目淘汰极其残酷,第一期收视不好,就再也不会有第二期,很多曾经当红的主持人会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原因被大浪淘沙,主持人本身也是贫富不均,像吴宗宪这样的工作多到做不完,可有一些主持人闲得发慌。像曾在深圳卫视主持节目的黄子佼,他因为绯闻在台湾人气下滑,也加入来大陆抢钱的大军。因为长期训练出的反应能力,他尽管已经不红了,还是要比我们的主持人更能调动观众情绪。

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和内地主持人一直无法“对接”。吴宗宪在央视主持的搭档是安徽卫视的当家花旦周群,平时很会抢话,有她在,连郭德纲都插不上嘴。可是和吴宗宪一起主持时,面对吴的调侃,她只会撒娇“宪哥好讨厌哦!”让观众非常不满。吴宗宪的徒弟康康也是主持人,他在浙江卫视参加“太可乐了”录制时,对两个女主持人的冷笑话非常无奈,她们以为“刀子嘴”就是幽默,拼命地抢话,却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

福建东南卫视这次请来的吴淡如也要和当地的主持人合作,陈加伟说,吴淡如和东南卫视签了一年合约,比起台湾只签每场节目的约,显然内地是个“铁饭碗”,可是与东南卫视原有的主持人终身不下岗的待遇相比,吴淡如又成了市场经济的产物。正因为与吴淡如、吴佩慈签约,东南卫视原来的一些女主持人失去了台柱位置,不得不去主持一些次要节目,或干脆退居幕后。

对于这些台湾主持人,主持的报酬并不是最重要的,不然他们也不会自降身价,他们看中的是整条产业链。基本上每个台湾主持人都不会单一的主持,吴淡如的另一个身份是作家,吴佩慈是歌手和模特,她们在大陆的发展空间和挣钱机会更多。再比如黄安,他在内地算命书就出了好几本,这在台湾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台湾的星座、命理专家多到电视上都放不下,怎么能轮到他这个“二把刀”出书呢?

不仅是主持人,台湾的一些星相学、心理学、两性问题专家,也纷纷到大陆寻求发展,记者在湖南采访时遇到过一个台湾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她一周要飞好几个城市,在上海、湖南的节目里充当嘉宾,尽管这些节目都不能上星,依旧乐此不疲。由于台湾电视业把这些行业较早地引入电视,这些专家未必在专业上成就很高,但都非常适合电视表现。张怡筠在服装搭配和化妆上的感觉不亚于明星,一旦镜头对准她,她能立刻口若悬河,而且保证每次的台词一字不差,而和她同场竞技的内地专家因为晕镜头,反复NG,终被删掉戏份儿。

内地主持依然安枕无忧

尽管看起来气势汹汹,但台湾主持人想真正进入内地,会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为政策限制他们主持常态节目,所谓常态节目,就是连续播出几个月或几年的节目。举个例子说,自从“康熙来了”走红之后,内地有很多模仿节目,连名字都是复制的。“康熙来了”选自主持人蔡康永、徐熙娣的名字,于是我们就有了湖南的“娜可不一样”(主持人刘娜、马可)、上海台的“非李不可”(李湘、马可),“太可乐了”(曹启泰、胡可、乐乐),这些节目从创意到摄影棚的布置,和“康熙来了”一模一样,但因为主持人个人魅力所限,并没有超越原版的。陈加伟说,复制一个节目形式很容易,但你没法复制别人的精髓,像主持人这块儿就没法解决。他认为东南卫视的优势就是,可以把原来的创作班底也转移过来。

在这些模仿类节目中,因为上星的缘故,“太可乐了”影响更大一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曹启泰的存在。广电总局有个规定,省级卫视每月只能有4个境外艺人名额,如果开大型演唱会,需要的境外艺人多就需要特批。于是曹启泰不能每期都出现在节目现场,他只能以类似于嘉宾的身份出镜,可他行使的却是主持人的职责。该节目的制片人一接到记者电话十分紧张,她表示不能谈这个问题,并说曹启泰连嘉宾也不算,只是该节目中的“一个出场人物”,一个节目都为他定做的“出场人物”。

规定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厦门卫视邀请的闽南语主持陈亚兰做的日播节目,每集1万元,一年360万,在厦门成为公开的秘密。黄安早在2000年起就做内地的节目,从北京卫视的“较量”到央视的“体育人生”。前提是这个主持人不能知名度太高,节目的影响也不能太大,否则舆论可能会导致风向转变。吴宗宪就吃亏在影响过大,绯闻缠身。

另一个办法是通过官方渠道拿到上岗证,这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广电总局规定主持人不得有港台腔,要通过普通话考试。对于台湾主持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而且通过了考试也未必会有电视台敢接受,因为前面那个每月只能请4个境外艺人的规定还在挡着。2004年时,主演过《婉君》的徐乃麟通过半年的学习,拿到了内地主持的批文,他是第一个名正言顺进入大陆的主持人。这个背景是,他要主持的节目是央视四套的“台商一百问”,是针对两岸交流的宣传节目,主要针对台湾地区播出,这其实和吴宗宪主持的“情义在线”是一个道理,只是综艺节目也有大陆收视群而已。这就注定徐乃麟不能借此真正进入内地市场,这也是没有台湾主持仿效他做法的原因。

规定暂时保护了大陆主持人的优哉游哉,一旦两岸交流更通畅,他们会不会因此失去饭碗呢?陈加伟对前景倒是很乐观,他认为市场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自然会涌现出好的年轻主持,再把台湾主持人挤走。他看了央视的主持人选秀比赛,觉得里面有不少比成名主持人优秀的选手,只因他们没有知名度,电视台不敢冒险为他们度身定做节目。“好节目拉动主持人,坏节目拉低主持人”,在台湾有个基本收视率的说法,比如说吴宗宪的基本收视是5,代表起码有5%的固定群体收看他,节目好收视会升到10,不好的话可能会降到3。主持人的身价也是按这个基本收视定的,目前大陆还没有这个考量标准,绝大多数主持人还是单纯地依赖节目,也许某天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制作公司,有自己旗下的艺人,有基本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