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奇《桃花扇》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 招牌:青春版《1699·桃花扇》
)
还原一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幕一直就那么开着,闲闲地几声吊嗓,游廊下的椅子上已经坐了几位女旦。一位老生装扮的人走上来,大段大段地念关于兴亡离合的道白。说着说着,中间的6尺见方舞台上热闹起来,3个小生不知何时已经站在那里。2006年3月17日的保利剧院,《1699·桃花扇》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再接下去,是中国人300年来看得烂熟的故事:春情难按的小生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游船在秦淮河中相遇,一见钟情,互赠盟物。却未料到家国离乱:皇帝吊死煤山,满怀报国之情的公子忽然间无国可报,娇滴滴的秦淮名妓为了爱情血溅桃花扇。
不熟悉的地方在于结局。和欧阳予倩让侯方域穿着清装拖着长辫被李香君责骂的结局不同,和传统戏曲版本中侯方域和李香君终成眷属归隐江湖的善良愿望也不同,《1699·桃花扇》保留了孔尚任的原意——一切繁华壮烈化为虚无:“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无论是为国执著的公子还是为爱坚守的名妓,终于都看破红尘,落发出家。
“我觉得李香君不是有气节,是有气性。她是个真性情的女孩儿,说守楼,就要守楼,谁也拦不住。她是真爱侯方域,而不是多有政治觉悟,她没那么多觉悟。”这是导演田沁鑫对李香君的看法。《桃花扇》是昆剧,田沁鑫不是昆剧导演,她早年间学过刀马旦,那也是京剧。现在她的正式身份是国家话剧院的导演,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职业的舞台剧导演。”
把1699这几个数字放在“桃花扇”的前面,是田沁鑫的主意。1699是孔尚任完稿的年份,从那之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被唱了300年。田沁鑫在话剧行里一向被视为手法现代的新锐导演,这一回打动她的,却是李香君这个古代女子的真性情和侯方域这个古代男子的表达方式:“侯方域遇见李香君,他是这么说的:‘小生侯方域,书剑飘零,归家无日。虽是客况不堪,却也春情难按。’他‘书剑飘零,归家无日’,却看上人家女孩儿就敢跟人家说,而且说得很直接:‘春情难按’。如此直白,但又如此文雅。就像《牡丹亭》里,柳梦梅对杜丽娘说:‘姐姐,咱一片闲情,爱煞你了。’对情人叫‘姐姐’,而且不先说‘爱煞你了’,要先说是‘一片闲情’。这种表达方式,在当代中国人这里已经找不到了。”
在田沁鑫看来,这就是《桃花扇》和昆曲的魅力。《1699·桃花扇》是田沁鑫和江苏省昆剧院合作的。排戏的城市是悲情的南京,排练场是一片盎然古意的江宁府学。剧团里的小姑娘们年方二八,从小学了一肚子才子佳人的故事,分外多愁善感,为了一点点小事,就蹲在墙根泣涕涟涟。此情此景,忽然让田沁鑫感伤。她说,到了南京才发现,北京的生活如此匆忙粗糙,她甚至引了一句诗:“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她说刚开始时候,她感觉到的是北方的爱情和家国离乱在一起,和价值在一起。但戏排到一半,她有了新的理解:这就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你想,当年秦淮河周边都是考生,每年3万举子进京赶考。周边有妓院,餐饮业也非常发达。交通手段主要是船,船头碰船头就产生了爱情。秦淮河水里春情荡漾,全是传奇。”
田沁鑫说,在《1699·桃花扇》里,她要恢复的,是一种600年前的中国人气质。在她看来,那气质意味着悠闲与逍遥,散漫与优雅。《桃花扇》里,她最喜欢的是帮闲文人杨龙友,在她看来,杨龙友是悠闲中国的一大“顽主”:“李贞丽是他的老情人,他却出了用李贞丽顶替李香君嫁入田府的主意,李贞丽哭,他却说:‘她倒哭起来了。’李香君撞头,头上好大一个洞,别人都吓得什么似的,他的注意力却在扇子上,觉得扇子上有几点血挺好看,还有闲情点染一番。这个人最后又战死疆场,因为实在没什么玩的了,打仗好玩,死得也很壮烈。”
( 《1699·桃花扇》剧照 )
另外一个让田沁鑫钦佩的人物,是史可法。史可法沉江一场,田沁鑫排得壮烈:兵将齐齐站在两排,齐声吟诵:“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接着陆续转身自尽而死,而史可法也愤然投江。田沁鑫认为,史可法代表了一种中国式的英雄:坚守。有戏梦人间的气度,大敌当前却能坚守,这是中国人的气质。
1699对撞2006
田沁鑫对舞台的设想是“一座流动的博物馆”。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极其简约的设计:一幅表现南明繁华的长卷《南朝繁会图》围出镜框式的舞台,卷前设柱,宛若古典园林中的游廊,游廊中有人走动,演员亦可以在此候场。舞台是黑色镜面,如同湖水。台中有台,演出中经常有穿着长衫的壮汉上前,将台推来推去,产生无穷意外:或水榭,或青楼,或皇宫,或园林。
但田沁鑫却说,她不过是恢复了古代昆剧的演出形式。古代昆剧演出正是如此,没有后台,演员在周边候场:“原来我们只看到日本歌舞伎女是坐在后面。后来排这个戏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昆曲早就这么做了。甚至比日本更松散,非常散漫,那种人文气质,悠闲、散漫。”
( 《1699·桃花扇》剧照 )
对于田沁鑫来说,排演《桃花扇》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中国戏剧的发现过程。《桃花扇》原本一共44出,全部演出要9天,这让她惊喜不已:“我们整个创作集团都很兴奋,原来中国戏曲到17世纪的时候就达到了这么高的水平。”《1699·桃花扇》拿“老赞臣”开场,这个类似说书人的角色串联全场,时而跳出戏外,时而进入戏中。从前田沁鑫在《赵平同学》中尝试过这种做法,结果这回一看,《桃花扇》中早就有啊。
《1699·桃花扇》中,武戏的分量分外地多,一反平日大家对昆剧才子佳人的固有印象。江苏昆剧院著名的女小生石小梅在这次演出中担任“侯方域”的艺术指导。她说她刚看到剧本的时候觉得“分散”:“从前演《桃花扇》,主要是演侯方域和李香君,他们是绝对的主角。但是这个戏里,原来的配角都有很重的戏,尤其是武戏。按照老的演法,昆剧舞台上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长‘靠’的老生。但是现在你看,史可法、左良玉,都是长靠老生。这就是一堂武戏。”但这其实也是田沁鑫的一种恢复:“我发现其实原来昆剧里的武戏也是很多的,只不过是后来喜欢昆剧、养班子的大多都是文人,所以武戏的分量才渐渐减少了。”
田沁鑫把这出戏概括为“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复归和回潮做文化整理工作”,并且做出一种不迎合观众的姿态,“我不找这个结合点,我只找兴趣点。如果你对600年前汉文化统治下的中国人生活方式感兴趣的话,可以来看这部戏。如果你对中国古典文化还有兴趣,也可以来看”。可再怎么说,田沁鑫和《1699·桃花扇》剧组要面对的,也是2006年的观众,而不是1699。
《1699·桃花扇》的文学顾问是余光中,余光中把这出戏比喻为:“浓缩的牛肉汤。”毕竟不是300年前,谁也没有闲暇用9天时间来看一出戏。田沁鑫把44出浓缩为6出,大量使用了时空交叠的手法把好几出内容同时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最多时候有3个时空。即便如此,戏也要演上3小时。
和白先勇的《牡丹亭》一样,《1699·桃花扇》打出的招牌是“青春版”:服装靓丽,全部服装都是手绣,用了整整一个村庄的苏州绣娘。演员靓丽:演出上半场李香君的女孩子叫单雯,只有16岁,田沁鑫形容她“唇红齿白,长得澄澈”。演出侯方域的男孩子施夏明,一身书卷气,颇似民国美男子邵洵美,比单雯大些,也不过20岁。这些孩子虽然都是从小学戏,毕竟资历浅,演唱艺术、创造角色,那是谈不上的,一招一式,只是模仿石小梅、胡锦芳、李鸿良这些成名前辈而已。何况十几二十岁的年轻男女,哪里能体会到家国离乱,又哪能懂得后半场的悲怆凄恻。昆剧行里,演员技艺成熟得晚,能挑上大梁,怎么也要30岁上下。这些孩子,实在已经是特例中的特例。石小梅非常坦率地说:“当时我就说,侯方域,他们孩子是唱不下来的。”但是大家更清楚,昆曲市场残酷。“青春版”总比“精华版”有市场卖点。所以石小梅、胡锦芳、李鸿良这些成名前辈,都心甘情愿在后台给小演员们看服装、贴片子。那片子可不好贴,要用榆树汁泡过,才能贴得服帖。往常这些事自有专人为他们做,这一次,却都要成名前辈们亲自动手。
有个故事说来有趣。自从《桃花扇》建组,剧组就严禁小演员们谈恋爱。可这些孩子从小学了一肚子才子佳人、情词艳曲,手指眉目,腰肢后背都会传情达意。春情难按,谈恋爱在所难免。指导老师只好委婉地开玩笑:“现在让你们伤脑筋的,都是些不懂事的小男孩,不值得!你们啊,从事的可是博物馆艺术,你们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好,随便找个男生谈谈恋爱就把最好的时间耽误了。以后,就应该要求你们,找老公,就要找有实力的!因为喜欢你,一高兴,投资多少钱,排戏去!扶植了昆曲,你们自己的事业也可以有所发展啊。”
制作人李东看得清楚:“这出戏,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给昆剧院留下一个剧目,一批行头,一批人。”石小梅说得更直接:“就是让孩子们有个奔头。”■
孔尚任与 《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曲阜孔子的64代孙。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历经20年修改,完成《桃花扇》。20世纪之初,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有人格矣!”他认为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1918年7月,他写了《桃花扇传奇跋》,专论其艺术成就说:“东塘此作,阅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结撰,其中虽科诨亦有所本。观其自述本末,及历记考据各条,语语可。自有传奇以来,能细按年月确考时地者,实自东塘为始,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
清末民初,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首先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义涵义,他说:“《桃花扇》于种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盖生于专制政体下,不得不尔也。然书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之使人生故国之感。……读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义之思想者,必其无人心者也。”30年代初到抗日战争爆发,《桃花扇·余韵》、《哀江南》套曲成了中学国文课本中的必读篇目,形成了“《桃花扇》热”。抗战期间,中华书局在昆明重印梁启超的《桃花扇注》,剧中的民族主义情结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抗日战争爆发时,欧阳予倩首先将《桃花扇注》改编为11场的京剧,他从抗日的政治需要出发,“借题发挥”,把侯方域处理为叛徒汉奸,而突出表彰李香君的民族气节。同年12月,他又将京剧本改为三幕九场的话剧本。欧阳予倩结尾的侯方域形象是“身是清制的行装,箭衣马褂,脑后拖着辫子”,被李香君痛骂,并将香君气死。关于侯李的结局,300年来一直有不同处理。孔尚任友人顾天石就曾经编写《南桃花扇》,令“生旦当场团圆”。孔尚任对此强烈不满。
历史上侯李二人的结局又是怎样呢?侯方域于清顺治八年(1651)参加河南乡试,中了副榜举人后并未出仕,顺治十一年(1654)底病故,时年37岁。侯方域生前娶东平太守常维翰三女为妻,生二子一女。据说李香君也曾生一子,但因身份低贱,随其母姓,不能入《侯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