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上去美不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导演张元(中)、男主角董博文(右)、女主角宁元元(左) )
作为导演,张元谈起《看上去很美》也不是底气很足。影片是给什么观众看的?前景如何?他都不太给肯定的回答。他只是说,在柏林电影节放映时候,很多外国记者向他表示,会带着孩子来看。
看完这部电影的最大感受就是,你可能会忘记它讲了些什么,但不会忘记演方枪枪的5岁男孩董博文,他的眼神、神态完全超越了过往银幕上那些搔首弄姿的童星。那些小演员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训练好的“小大人”,但这个孩子,他从走路的步态到凝视摄像机的眼神,像一个没有表演痕迹的大师,照张元的说法,他还不是本色出演,而是在塑造角色,就算是王朔自己,也不可能比他演得更像王朔。
3月18日不是一个好档期,同期上映的有美国大片《纳尼亚传奇》,非年非节,连儿童节都不是,不能给全家观看一个好的理由。张元对此安排的回答是:“档期是华夏公司选的,因为找不到好的档期。”按说,身为导演他应该看重国内票房,但他的反应好像并不着急。《看上去很美》有一部分投资来自海外,它的另一个制片人马尔科是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马尔科·穆勒,1974年至1979年穆勒作为“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欧洲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他对中国电影有很深的感情。他起初很不看好这个题材,张元的妻子,该片编剧宁岱告诉记者,2002年时她纯粹因为喜欢这本小说,当时她自己的女儿刚上幼儿园,再加上她和王朔是同时代人,对他有亲切感、认同感,于是就自己把它改编了,当时并没有一个人要拍。张元看过本子也只是说“不错”,而并非他现在对记者说,这是他最喜欢的王朔小说。那时没人愿意投资这部电影,马尔科也是犹豫了4年,他觉得这部小说实在太难改编了,它显然也不是那种《哈利·波特》式的成人看的儿童片。小说里的人称跳进跳出,一会儿是成年的“我”作为叙述者,一会儿又是第三人称的“方枪枪”,梦境和现实也是交替出现。电影里也常常给人错乱感,不知道哪部分情节是真实的,哪部分是方枪枪在做梦。
宁岱认为王朔是个天才,可实际上,这本小说本身就有瑕疵,它虎头蛇尾,“前半部特别好,显然是有个整体创作思路的,后半部分突然懒得写了,不过王朔平时就是个随意的人”。从王朔在小说前的“序”中也能看出这点,他过去的小说中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方言”,方枪枪就是方言的小名,王朔的原计划是把方枪枪从幼儿园到成人的过程,写成一系列宏伟巨著,但不知为什么,写着写着毫无劲头了,他似乎已经厌倦了,就像他厌倦了记者采访一样。所以,宁岱改编电影时也只选用了小说的前半部分材料。
马尔科为什么最终会同意投资呢?他的官方解释是,宁岱的剧本打动了他,解决了一些他不能理解的问题。从张元含糊的答复中,似乎能找到一些答案。这部影片参加了柏林电影节,但不能作为参赛片入围,因为它事前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明显柏林电影节更具知名度,但是圣丹斯电影节吸引的是北美片商,发行公司认为,这部片子有可能在北美市场卖得更好一些,所以欧洲片商较多的柏林电影节被放在次位。发行商的原计划是,最好能卖给四五十个片商,在参加了两个电影节之后,目前有15个片商购买,张元对这个成绩表示满意。
张元和宁岱的女儿宁元元在戏中扮演陈南燕,宁岱改剧本的动力也来自于她。宁元元上的幼儿园有监控录像,宁岱经常一坐几个小时,观察小孩子的举动。她认为王朔对自己儿童时代的回忆和现在的小孩并没有本质差别,这个题材也并不过时。小说的第一页就写到方枪枪躺在床上,对天花板上花纹的各种幻想,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宁岱的记忆中。电影中的阿姨在方枪枪眼里,就是长了尾巴的吃人妖怪,现在的幼儿园阿姨素质当然远远高于过去,但宁岱的女儿刚进园时依然对她们有恐惧感。“小孩比大人聪明多了。”小演员们只负责背自己那部分台词,并不了解全部剧情是什么,但宁岱提到了一个细节:有一段情节是某小朋友的爸爸是部长,他来幼儿园时,看到自己儿子的小红花(对表现好的孩子的奖励)很少,随口提了一句,阿姨赶紧给这个孩子多加了一朵小红花。宁岱没有给6岁的宁元元讲过这段剧情,但她看完后立刻心领神会,说:“阿姨为了让汪若海(戏中小朋友的名字)爸爸知道,幼儿园阿姨对汪若海是很好的。”张元说,大人们总以为婴幼儿是没有记忆和思考能力的,其实他们的理解力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丰富,只是表达不清而已。
除了演员是儿童,确实很难将《看上去很美》划定为儿童片,它的音乐是意大利作曲家写的,充满了阴郁、凝重的氛围,再配上孩子既单纯又狡猾的表情,它并非像人们预想的那样,承继了王朔的幽默、温情和明亮,它更像是大人眼中的孩子,孩子眼中的大人,都是变形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