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地上的极限漂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朱步冲)
都灵冬奥会成就了肖恩·怀特,这个年方19岁,一头红色鬈发,绰号飞天番茄的美国小子,也激发了中国观众对SnowBoard——单板滑雪这项街头风格浓厚的极限运动的好奇心。他在冠军已经到手的情况下仍然要表演高难度动作,他做出的1080度Cab让评委目瞪口呆,ESPN现场的评论说,相信在不久将来这个动作会被命名为“怀特式转体”。然而怀特本人说他觉得空翻和抓板更酷,尽管这些在正式奥运比赛中不会计分。美国单板滑雪运动的老前辈托尼·霍克说许多欧洲职业选手可以在技术难度上超过怀特,但很少有人能像他在空中那么从容。
的确,单板滑雪从一开始就拒绝传统冰雪运动严肃、拘谨的贵族派头,因为它的渊源是冲浪这项平民阶级的最爱。20世纪60年代中期,热衷于“雪中冲浪”的美国运动员沃伦·珀普从冲浪板的设计构造中获取灵感,尝试将两块雪板绑缚在一起以获得更大的稳定性与控制力。而雪上冲浪的狂热分子杰克·波顿和职业冲浪手汤姆·希姆斯则专注于开发一种雪上冲浪的专用雪板。从1977年开始,杰克在自家车库里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抛弃了滑板前部的控制绳索,附加了金属镶边和凹型板边。经过8年的漫长岁月,杰克终于设计出了更好的滑板。在采用耐用的P-TEX底板和坚硬的钢边后,无论是粉状积雪还是坚硬的层面,不管是平整的斜坡还是陡峭的坡面,滑板者都可如履平地,这个基本设计也被沿用至今。
在解决了技术难题后,单板玩家面对的困难就是意识形态上的了。在当时的体育评论界看来,单板与传统双板滑雪的关系如同摇滚乐之于古典音乐,单板滑雪爱好者被等同于是颠覆冰雪运动优雅高尚精神的嬉皮士,与摇滚乐,酒精,毒品甚至狂乱派对联系在一起,直到1978年,单板滑雪选手保罗·格里夫斯在当年的密西根大学年度滑雪比赛的间歇不请自到,连续完成了4次空中前转360度的惊人动作后,大家才对这项运动的看法有些改变。翌年,格里夫斯的精湛技术为他带来了出演Lebatt啤酒广告的机会,从而使此项运动第一次在电视上亮相。1982年,在大名鼎鼎的佛蒙特州伍德斯托克,第一届全美单板滑雪锦标赛在Suicide Six滑雪场举行。90年代初,全美单板滑雪协会成立,它的浓厚草根性质使初期的各项赛事都以临时召集的形式举办,选手们不得不开着汽车,拉着自己的雪板长途跋涉。为了丰富它的观赏性,以Sims为代表的一代代高手们注重从滑板、小轮车中吸取动作灵感,包括Cab、Mictwist在内的许多动作都被完美移植到了雪场上。这一系列努力终于使单板滑雪运动在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