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沪高铁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 2005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200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易展览会”上,展示了大量的轨道交通和隧道方面的相关设备和产品 )
“两会”上,铁道部官员透露京沪高铁将自主研发,国产化率70%以上。乍一听,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多年来,从各种传媒里得到的信息,不是德国的磁悬浮与日本轮轨血拼,就是法国后来居上,各种消息五花八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唯独没有咱们自己国家能制造高速铁路的消息。耳濡目染之下,早把高铁看成了法、德、日三个国家的专利。但仔细一琢磨,1964年日本新干线就通车了,时隔40年,我们把人都送上了太空,时速300公里的火车还要靠进口,也的确说不过去。
就在今年1月,我国自己设计的磁悬浮列车样车已在唐山问世;此前,株洲电力机车厂等多个厂家联合研制的高速列车“中华之星”已经试验运行一年,结果较为理想。而在去年,我国从德国一下子购买了60列时速300公里/小时的ICE高速铁路机车,并获得西门子公司转让9项关键技术。可见,自主研发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甚至颇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只是,这样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不知道为何一直不得彰显,仿佛理不直气不壮,反要网友们联名力鼎。
还是在今年1月,铁道部就透露投资规模12500亿元人民币的高速铁路网络将于“十一五”期间启动,而用于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的投资至少有1万亿的份额,这样大的规模,远远超过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在建高速铁路网络时的410亿欧元和288亿欧元的投资规模。即使在那时候,外界得到的消息仍然是高科技的核心部分,包括列车、通讯、信号、供电等系统,需要从国外购买,当然形式是向中外企业联合体购买;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专业服务,中国也没有经验,需要从国外聘请。两项相加,1万亿采购中有一半需要向外国采购,而国内企业,只能承担高铁网络的辅助部分,也就是路基、桥梁、钢轨、枕梁、供电架等基础部分的施工和生产。还有人不无欣慰地认为,这部分工作量和原材料消耗量很大,所以订单价值并不小,也近5000亿,足够国内企业庆贺一番了。
试想,这样的方案得以实施,和我们又铺了几条高速公路,又建设了一条传统意义的铁路有什么两样?不过是众多濒临倒闭的企业又招集工人上班了,完工后再倒闭,企业又招募了一批农民工,完工后再遣散,大小包工头把利润一分。以上方案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国家规定了“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要求铁道部不得直接向外方购买产品,而是必须向中外企业联合体购买。之所以将中方企业搭配捆绑,目的就是促使外方转让技术、使中方企业摸索学会;或者是列车组装工作分解出来让中方干,使中方企业也分一杯羹。不过,稍微分析一下便会感到这样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有限:我们建了一条京沪高铁,学到了技术后难道还要再建一条?全国的高铁网络一下子投资上万亿,难道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再投资上万亿。学到了技术却没有了市场,技术还有什么作用?难道要我们的企业靠着学来的技术到国际市场和师傅竞争?但愿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的机会。实际上,如果按里程比较,5457公里的高速铁路网络,远远超过法国、日本和德国现有高速铁路规模。
如果不是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真不知道这样一个有百利无一害的高铁规划还要争论多久。也是在“两会”上,科技部长徐冠华提出,我国已经具备了比较强的科技实力,虽然人均GDP大约1000多美元,但据测算,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经相当于人均GDP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而日本在兴建新干线时候,人均GDP还小于这个数字,日本取得了成功,使得它的科技水平整体提升了一大截。利用现有科技赶超是所谓“后发优势”,四五十年前,世界的信息技术和原材料技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注重自主创新,我们的后发优势自不待言。一项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在我们这里是否能成功几乎没有悬念,关键是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持久的信念,据《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路线》估计,如果整合全国技术力量攻关,我国经3~5年的努力,能够攻克高速铁路的所有技术难关。当然,工业技术研发出产品还不算最后成功,还要批量生产接受市场检验和反馈,改进产品并最终收回研发投入。
因为有了创新型国家,我们有了自我创新的京沪高铁。历史又一次证明了意识,也就是观念对物质的巨大能动作用。希望我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一个项目里,而非口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