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比徽商说晋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志余)
( 清末山西商人 )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商业史上晋商是什么地位?
梁小民:中国商人大多起源于盐商,晋商也是起源于盐商,因为古代普遍没有盐的提炼技术,而山西有一处盐田,几乎接近于自然结晶,这是晋商最早形成商业传统的起源。但是我们现在说的晋商是指明清时代的晋地商帮。中国明清时代有十大商帮,晋、徽、鲁、闽、粤、陕、浙,江右、龙曲和洞庭商。其中晋商为首,其次是徽商。
三联生活周刊:这两大商帮几乎兴盛在同样的年代吗?
梁小民:晋商先起,但它的衰落比徽商晚。明朝因为与北部蒙古经常发生冲突,所以从辽东到甘肃设立了“九边”(相当于军区),驻军80多万,这就要有大量的军需供应。洪武三年,明朝实行“开中制”,就是由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关,换取盐引,因为盐铁是朝廷专办,盐引就相当于朝廷给予的经营许可证,晋商在向边关贩运粮食中,形成了垄断盐业的商帮。明代晋商几乎垄断了盐业,到明末,又实行了一种“折色制”,商人可直接用银子换盐引,同样拥有资金的徽商抢走了这个垄断。清嘉靖年间,盐制改革,经营盐的权力放开了,徽商就开始衰落,还有一场天灾也加速了这个衰落,乾隆年间有一场大火,烧毁了徽商大批的商船和货物,更让他们一蹶不振。而晋商从道光初年就开始多种方式经商,包括开票号,并且在存放款业务之上又加入了异地汇兑。清代全国有51家票号,其中43家是晋商的,41家就集中在祁县、平遥和太谷。他们的衰败另有原因,是在辛亥革命之后。
三联生活周刊:两大商帮有什么不同?
梁小民:晋商与徽商比较,晋商更有制度建设。晋商有股份制,而且很早意识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东家和大掌柜各司其职,还有电视剧里讲到的顶身股,这些激励制度在徽商里都不存在,这是它强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区别,徽商通常是以家族为组织纽带,他们有一句话叫“用亲不用乡”,晋商则以地域关系为纽带,他们是用乡不用亲。
徽商用亲,所以出于维系家族的需要,它也必须从观念上强调传统,所以非常乐于做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研究,徽商刻印的书籍在明清两代都是书行中的精品,儒学里的经学在安徽非常发达,新安画派也生长在这里。徽商非常重视子弟教育,在徽商家族中出过大批进士、状元。在这一点上,徽商和晋商比起来就更多了一些官商色彩。晋商中当然也有张四维这样做到首辅的高官,甚至有范永斗这种被清朝封为皇商的,但这种情况在晋商中并不普遍。而徽商的主体基本上可以说是官商。比如,乾隆年间的大学士曹振镛,他家是数代为商,同时数代为官,在家族内部形成官商结合。
三联生活周刊:在生活讲究方面,晋商和徽商也很不一样。
梁小民:《扬州画舫录》里讲到扬州的奢华生活,就是以徽商为主。何炳棣先生关于这个现象分析说,奢华不是徽商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是他们结交官府的一个方式。正因为他们与官府的紧密关系,所以垄断一取消,他们的重要资源就失效了。
三联生活周刊:徽商和晋商的生意足迹都走得很远,但他们与家乡的关系好像很不一样?
梁小民:这与徽商的来源有关,安徽从很早就有大量的移民,宋朝时达到移民高潮。移民的家族观念总是更强,家乡观念相对淡薄,这也是徽商用亲不用乡的历史原因。移民有一个特点是随遇而安,及时行乐,晋商里有很多家明文规定不能在外取妾,而徽商纳妾是普遍的,甚至有一个商家曾有“百妾主人”的绰号。徽商把生意做到一方就可以在一方定居扎根。如,汉口是由于徽商的开发和定居而发展起来的,胡雪岩则在浙江发展壮大。而晋商非常重家乡,不论他们在哪里做生意,最后都要回到山西。不论他们走多远,他们的家都安在山西,妻儿老小都留在山西。
三联生活周刊:这两大商帮对后世分别有什么影响?
梁小民:中国历史上这两大商帮代表的是同一种传统观念,本质上晋商是纯粹的商人,但因为商人在传统中地位不高,所以他们在处世和生活中都相当低调,不张扬。而徽商通常是在商言文,目的不在经商,而是读书、做官,这还是儒家的思想。徽商发展了传统文化,而晋商一方面谨守传统文化,同时,他们也能出于商业需要做一些开创性的事情。■ 对比晋商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