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

作者:李孟苏

一位被倒吊着的演员出现在舞台上空,被放到半空中时,他开始表演如何摆脱绳索的捆绑。——这不是一场魔术表演,而是舞台剧《逃脱》。《逃脱》现正在英国巡回演出,故事情节不复杂,讲述了一位临床心理学家深入钻研其病人的潜意识,发现这些病人都在寻找遁出旧有环境的路径;在和病人接触过程中,心理学家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他怀疑自己的职业能力根本无法帮助他人。他觉得自己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于是幻想自己成为逃脱术表演大师哈利·胡迪尼,终于挣脱了一切束缚。

这部戏由“怀疑文化”戏剧社推出。戏剧社是两位大腕,导演格雷汉姆·伊塔夫和编剧大卫·格雷戈共同创办的,以从崭新的视角看问题著称。富有隐喻色彩的《逃脱》根据作家、心理学家亚当·菲利普斯的小说《胡迪尼的箱子》改编,有深奥的台词,光怪陆离的舞台设计,还有危险得让观众窒息的逃脱术表演。据该剧导演说,演员在排练期间跟魔术师学了很多魔术节目,并着重训练在空中翻转时如何不头晕。《胡迪尼的箱子》是一本很怪异的小说,作者竟把胡迪尼的传奇故事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捏在一起写了个故事。

胡迪尼和弗洛伊德两个人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交叉,要说共性,他们只能勉强说是同时代的人:弗洛伊德(1856~1939)在维也纳大学上学时,胡迪尼(1874~1926)出生在布达佩斯。《逃脱》的导演格雷汉姆·伊塔夫却认为他二人之间有很多神秘的联系:“他们都是能够让人快乐的伙伴。胡迪尼和弗洛伊德都作为符号存在于世。胡迪尼运用的表演语言完全是弗洛伊德式的。而且,他们都致力于‘重生’事业。发生在胡迪尼身上的种种超乎想象的故事,连弗洛伊德都虚构不出来。”

胡迪尼4岁时全家移民美国,他成年后绝口否认家族的欧洲犹太血统和背景,并改掉了犹太味的名字埃里希·怀斯。为了向当时著名的魔术师欧仁·罗贝尔-胡迪致敬,他决定叫哈利·胡迪尼。哈利·胡迪尼从事魔术表演的最初几年很不顺利,后来在一位马戏团老板的建议下转而从事逃生术表演,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逃生术大师。他能从各种各样的“束缚”中逃出来,手铐、约束衣、监狱、密封的箱子、水下的坦克,都无法禁锢住他。他还能从高层建筑上悬垂着晃下来,敢从高高的桥上往水里跳。他在表演中添加了浓厚的死亡因素,深谙观众们具有死亡的冲动。这一点倒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实践运用,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人具有死亡冲动,即希望自己或他人死亡的愿望。

弗洛伊德的另一著名理论,男性都具有俄狄浦斯情结,似乎也能投射在了胡迪尼身上。他常常请母亲来观看自己危险的表演。有一次,他从悉尼港大桥跳入海里,出水后深以母亲在现场观看为荣。母亲去世,胡迪尼几乎崩溃了,他中止了舞台生涯,转而和通灵大师们叫板,不遗余力揭穿他们的所谓通灵术。胡迪尼认为通灵术不过是“魔术”,但是对魔术的亵渎。

伊塔夫想做胡迪尼和弗洛伊德的戏已经想了4年了,因为他看到“心理治疗”如此盛行,成了无法忽视的文化潮流和社会现象。英国人不再坚定自负、克制情感,那都是殖民时代的形象,今天每5个英国人中就有1个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心理治疗,每年要花数千英镑向一个陌生人倾吐心事。英国的心理治疗和咨询业有25万从业人员,人数在10年来翻了10倍,心理治疗发展成一个大产业,价值约每年150亿英镑。就在30年前,临床心理医生们开业的时候,还很担心人们不认识“心理治疗”这个词,因为词典里没有这类词。

伊塔夫对一些问题特别有兴趣:“人们为什么要去做心理治疗?社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心理治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普及?为什么从传统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到今天的自我完善书籍都那么流行?”演员们在排练阶段曾以患者身份去看过心理医生。他们在心理治疗、咨询机构体验生活时发现,竟有那么多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建议,以至于要排很长的队才能见到心理专家的面。他们好奇,或许,心理咨询、治疗真的能挽救一个人的生活。《逃脱》的海报上也写着:每个人都有为家庭、朋友、周遭环境困惑的时候。我们能够指望谁?我们真逃得出去吗?

离婚率上升,家庭纽带脆弱,工作生活流动性增大随时可能离开熟悉的环境,压力水平提高,还有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感,生活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来越糟糕了,于是每日的焦虑成了现代生活的一项内容。所有苦闷,不能对亲朋好友倾诉,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训练,不职业。此外,反反复复听你老生常谈地抱怨,他会烦死的。超过80%的人认为,连哈丽·贝瑞、罗比·威廉姆斯都是心理诊所的常客,我去看心理医生当然也没什么说不出口的。一小时10~80英镑的费用,还能够承受。

临床心理治疗最常见的方法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于1955年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简称REBT),就是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改变平时感知和思考的方式,建立积极、正面、乐观的心态和坚持不懈争取成功的信心。

一些患者认为,心理治疗能够让自己客观地看问题,摆脱特定细节的纠缠。但也有患者意识到,所谓积极、正面、乐观、进取的心态,并非灵丹妙药。他设定某个成功的偶像人物为目标,拼命向其靠拢,却因为各种因素达不到目标,反被更大的沮丧、失败感淹没。一本新书《至今我仍感觉不好?》搜集了大量心理治疗分析报告,讨论了“治还是不治”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数据,每4个患者中就有1人接受治疗后不仅没有康复反而恶化。《纽约客》的一篇文章写了看心理医生的经历。6年内,作者每2~3周就和心理医生会一次面,最终明白了一条真理:为了所谓的完美人生艰苦卓绝地奋斗,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根本没有人在乎你完美与否,人人都在忙着应对自家那本难念的经。

心理治疗还有一个主导思想:你在情感上不应该依赖他人,要自信,和他人的关系应保持距离,学会自助;一旦人际关系不是那样了,就要立刻结束它。现实生活中几乎没人能做到这一点,那样做会让你变得很各色,极其缺乏人格魅力。心理学家鼓励的独行侠不受欢迎,甚至被他人认作是唯我论,是自私,具有危险性。

肯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弗兰克·弗雷蒂严厉批评上述思路。他在其专著《心理治疗文化:在不确定的时代培养弱点》中说,现代社会要求自己解决所有事情,要求你成为自己的笛卡儿,实际上是鼓励自我封闭,同时让我们变得敏感。“心理治疗割断了你所需要的人际关系。很多问题最好在非正式场合下解决,但心理治疗却让人际关系变得太正式。”弗雷蒂断言,这个时代是“心理治疗时代”,心理治疗已被吸收进主流文化,成了20世纪末以来的迷信。在没有信仰的时代,心理医生是心理治疗依赖者的神父。

心理医生和患者、咨询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有了对抗意味。英国最著名的回答读者来信的专栏作家弗吉尼亚·伊容塞德帮助无数人答疑解惑,对自己的问题却束手无策。她自曝,为了躺在心理医生诊室里的长椅上,她已经花了数百小时和5.4万英镑。“我期望通过充分了解自我获得认知和安宁,但是在我最脆弱的时候却被心理医生熟练地、技巧地应付。当我看到自己花了巨款和大量时间却只让情绪越来越糟,就忍不住愤怒。”她说心理治疗纯粹是骗局。一位30多岁的女记者也被心理医生气坏了。她被生活和工作的种种焦虑压迫得无法自控,听到心理医生说:你的烦恼太微不足道了,你过于自怜。想想你奶奶,她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丈夫上了战场,她一个人抚养9个子女,住在贫民区。和她比起来,你的生活太顺利了。

导演伊塔夫把临床心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对抗关系加工成戏剧冲突,再放入胡迪尼这样一个很有故事的角色,达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逃脱》得到不少好评,编剧总结说,观众喜欢看胡迪尼的故事,因为胡迪尼的“逃脱”给了他们幻想,感觉自己也能逃离他所厌恶的环境。

胡迪尼真的能逃脱吗?上世纪20年代他出过一本书,解释了一些逃脱奥秘。原来,他用的锁、手铐利用巧劲或鞋带的辅助都可以轻易解开,有时候他会偷偷夹带解锁的工具或钥匙。他被关在一个“牢固”的牛奶罐里,从罐子里面他可以轻易地把罐子颈部和身子分开,从而逃出来。约束衣脱逃术表演,胡迪尼只隐藏在帘幕后才进行,脱困后才会现身的。■

1912年,哈利·胡迪尼即将在水中表演逃脱术

1899年进行表演的哈利·胡迪尼

哈利·胡迪尼                                                    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