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瓦西里的香料哲学

作者:苌苌

这几周,和许多人一样,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频频进出电影院,热热闹闹地看完几部被炒作过度的国产电影直到《金刚》,之后,好像没什么新的盼头,但看电影的兴头却刹不住,终于想到关心一下被宣传为“希腊电影史卖座总冠军”的《香料共和国》。之前,对它的兴趣远没有对片名只有一字之别的《香蕉共和国》(伍迪·艾伦1971年的大作)大,主要是因为人物都讲希腊话,导演也没听说过,差一点儿就要被束之高阁。看过之后发现,希腊人民的电影趣味和法国、意大利人的口味差不多。要是你喜欢《天使爱美丽》、《天堂电影院》那类的电影,一定会喜欢《香料共和国》。

画面是华丽的、怀旧的色彩,还带一点点魔幻;台词都是过过脑子的,掺进很多从生活中来的大道理,又不像知识分子电影那么晦涩。总之商业片里讨巧的因素它差不多占全了:史诗的、怀乡的、爷孙情谊的、两小无猜的、活色生香的、政治环境有问题的、喜剧色彩的、有宗教意味的、浪漫主义的,很难想象在一部电影里容下这么多东西,然而结构却并不臃肿和杂乱,共分为三个很有逻辑性的章节:开胃菜、主菜和甜点。

凡尼斯在雅典的大学教书,是个有声望的天文物理学家,外公的来访计划勾起了他对故乡的回忆。外公说,开胃菜就像人类旅程的导游,那味道挑逗着你的感官,引诱你开始更加冒险的旅程。凡尼斯的童年在伊斯坦布尔度过,大部分时间和经营香料店的外公呆在一起。外公瓦西里对生活和政治富有独特的见地。他就认为,天文学(astronomy)这个词儿藏身在美食家(gastronome)中,所以两者密不可分。

“辣椒,热情中带点火爆。像什么?”外公问凡尼斯,他们面前铺着凡尼斯的天文学作业——太阳系星图,“像太阳”。外公把几根辣椒放在太阳的位置,“维纳斯是最漂亮的女人”,他在金星的位置放下一枝肉桂,“肉桂就像女人,甜蜜又苦涩”。“地球上有什么?”外公又问。“生命。”

外公会在地球的位置放什么呢?香料店里总是洋溢着惊喜和智慧,但五六十年代的土耳其和希腊的领土纷争中断了这一切,按照影片中的话来讲:没有争执的关系,就像没有音乐的婚礼。凡尼斯的父亲是希腊移民,在两国关系最僵立时,难免遭遇被驱逐出境的命运。无奈中带着妻儿迁往雅典。在土耳其时,他们被视为希腊人,到了希腊,一家人却更找不到回故乡的感觉。

没有认同感,身份错乱,凡尼斯陷入对青梅竹马的小女友的怀念中,对外公的思念转成了实践,丰富的香料知识让他突然成了厨艺神童。父母只当是鬼附身,送他去参加童子军,他却跑到妓院的厨房大过做饭的瘾。这是一段嬉闹中透着伤感的日子,时光飞逝,凡尼斯不理解,外公为什么总也不来看他。

电影很符合法国印象派电影导演德吕克说的那种“真正的电影”,就是从平民生活和大自然中发掘出诗与美的电影。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大陆,是一个移民之城。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发现,怀乡的最好方式就是经常吃吃家乡菜,于是形成了花样繁多、融合各地特色的伊斯坦布尔美食,这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美食的电影看起来让人兴致盎然,充斥着聪明有趣的小片断。比如外公会建议买香料做肉丸招待男朋友的女顾客,不用传统菜谱上的小茴香籽,而用肉桂粉。因为小茴香气味强烈,令人内敛;而肉桂却让两情相悦。

这位编剧和那个写出“酒越喝越暖,水越喝越寒”的编剧有一拼。编剧就是导演迪索·布麦特斯(Tassos Boulmetis)自己。电影用了十年的功夫筹备,是半自传性质的,迪索感叹,终于找到了释放自己的出口。和片中的男主人公一样,他是出生在伊斯坦布尔的希腊后裔,从雅典大学物理系毕业以后,拿着船王奥纳西斯(这个名字不也总是和卡拉斯或杰奎琳一起出现)的奖学金到美国的UCLA学电影,今年48岁了,《香料共和国》是他的第二部电影。

一家老少深深的乡愁时时令人动容。电影对土希战争没做过多评判,只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反映国家野心膨胀对平民生活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如何,这是部希腊电影,却毫不吝惜地赞美着伊斯坦布尔,对同样是世界名城的雅典没有多费口舌,然而它仍然是希腊历史上最卖座的电影,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有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