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的集体性事件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 2006年1月4日,位于日本桥区的东京证券交易所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仪式,以此来标志2006年交易的开始,在半个交易日内,股指持续走高 )
元旦后,道-琼斯涨上了11000点,纳斯达克也涨上了2300点,泡沫破裂后的新高度。全世界的投资者欢呼雀跃,纷纷追随。一个颇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香港恒生指数连升9天,指数直逼15800点,上升幅度早超过了道-琼斯;韩国交易所KS11指数涨到了1400点,一个历史性的高点;新加坡的海峡时报指数也升上了2400点,接近了它在1997年和2000年时创造的2500点的纪录。所谓的领跑者早被甩在了后面。
亚洲的市场在创造历史,但最大手笔的创造还不在股票市场,而在汇率市场。过了年,韩元兑美元便突破了1000∶1的关口,升值幅度最大的时候达到了975∶1,弄得韩国政府出面干预,称货币升值的速度是非正常的。日元、新加坡元、印度卢比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等亚洲货币均有上涨,尤其泰铢和印尼盾最为突出,泰铢已经从年前41铢兑1美元涨到了39.65铢兑1美元,印尼盾更从9900盾兑1美元升值到9360盾兑1美元。
亚洲货币的升值与美元加息预期结束有关,13次加息后,美国人的底牌用尽,美元上涨受到了顽强阻击,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又回到了114日元兑1美元。亚洲货币的升值还有着独特原因,韩币创出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最高就与韩国经济强劲分不开。不久前,韩国调升了GDP预测值,2006年的增幅从3.9%调整为5%,刚刚公布的3.5%失业率更创下了21个月来的新低。5年前韩币还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形成的1300∶1的位置上与美元平衡,随后在美元的一片下跌中升值到1150∶1。2004年韩币的升值从世界大趋势中独立出来,现在,比值已经接近了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短期看,汇率增值可能含有资本流动因素,长期看,却是生产力的反映,韩国近年来增长速度在4%~5%之间,日本停滞或微涨,结果是韩元相对日元连续升值,韩元/日元汇率比值1995年时是11.8,2004年的平均值是10.6,随后快速上升,到了2005年底提升到比值8.8。即使计入亚洲金融风暴因素,韩元兑日元的升幅也很显著。韩国生产力增长快,从韩国同类资产回报率可得到佐证,据市场统计数据,2005年上市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在韩国平均为16.2%,而日本只有9.1%。在出口同类资产和商品时,如此显著的差距难免导致汇率做出相对的调整。即使韩元兑日元汇价在2005年上升了13%,其仍然存在着比较优势,有着升值压力。
东南亚一带的生产力状况更是如此。2005年第三季度统计数字出来的时候,全世界为之震惊,我国台湾地区,第二季度增长率是2.9%,第三季度达到4.4%。我国香港,第二季度是7.2%,第三季度达到8.2%。泰国,第二季度是4.6%,第三季度达到5.3%。2005年,除去日本的亚洲国家的GDP预测增长率将达到6.7%,与此同时,美国的增长率是3.6%,欧盟的是1.4%,日本是2.5%。巨大的生产力增幅差异势必导致币值的重估。
在亚洲经济发展史上还发生了一个划时代事件,我国GDP重估后,占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经济在总量上将要被亚洲其他地区超越。路透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测算的结果是,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日本以一国之力,一直占据亚洲GDP的大半。2004年,日本的GDP总量是4.3万亿美元,而人口二十余倍日本的亚洲其他地区,加起来的GDP还有所不及。我国和印度人口虽多,以汇率计算的GDP却少得可怜。而四小龙人均GDP虽不少,但收入高的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人口少,加起来只有1000万人。人口多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人均GDP又相对偏少。四小龙中人口最多的是韩国,接近5000万,我国台湾地区次之,2300万人,两者的汇率稍有增加,都会提升非日本国家在亚洲经济上的分量。现在,这个临界值终于打破,超越日本仅仅是个开始。
超越了日本,并且是以集体的方式超越意味着另一个事实:日本的发展是脱亚入欧,现在的亚洲则是一种共同富裕式的发展。亚洲的中产阶级不再只集中于一个小区域,而是散布在各国中。通常,亚洲的新兴中产阶级被定义为年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的个人,这样的中产在我国有8000万人,泰国有1500万人,印度和印尼各1200万人,马来西亚900万人,菲律宾600万人;在印度,两亿左右的人目前年均收入在1500美元以上。5000美元的年收入买得起汽车和住房,1500美元的年收入有能力消费洗发水和摩托车,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预示着亚洲消费者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而一个消费拉动的社会,汇率形成机制和以投资推动的机制完全不同。所有这些,都构成亚洲货币升值的动力。
又据韩国的《朝鲜日报》报道,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共同使用单一货币——亚元的构想正渐渐浮出水面。尽管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前路多艰,但一个越来越接近的亚洲最终会以统一面目出现。那时,作为一个能与美元、欧元抗衡的币种,势必收获更多的权威性红利。届时,亚洲国家也不必再大量储存美元了。■元旦后,道-琼斯涨上了11000点,纳斯达克也涨上了2300点,泡沫破裂后的新高度。全世界的投资者欢呼雀跃,纷纷追随。一个颇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香港恒生指数连升9天,指数直逼15800点,上升幅度早超过了道-琼斯;韩国交易所KS11指数涨到了1400点,一个历史性的高点;新加坡的海峡时报指数也升上了2400点,接近了它在1997年和2000年时创造的2500点的纪录。所谓的领跑者早被甩在了后面。
亚洲的市场在创造历史,但最大手笔的创造还不在股票市场,而在汇率市场。过了年,韩元兑美元便突破了1000∶1的关口,升值幅度最大的时候达到了975∶1,弄得韩国政府出面干预,称货币升值的速度是非正常的。日元、新加坡元、印度卢比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等亚洲货币均有上涨,尤其泰铢和印尼盾最为突出,泰铢已经从年前41铢兑1美元涨到了39.65铢兑1美元,印尼盾更从9900盾兑1美元升值到9360盾兑1美元。
亚洲货币的升值与美元加息预期结束有关,13次加息后,美国人的底牌用尽,美元上涨受到了顽强阻击,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又回到了114日元兑1美元。亚洲货币的升值还有着独特原因,韩币创出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最高就与韩国经济强劲分不开。不久前,韩国调升了GDP预测值,2006年的增幅从3.9%调整为5%,刚刚公布的3.5%失业率更创下了21个月来的新低。5年前韩币还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形成的1300∶1的位置上与美元平衡,随后在美元的一片下跌中升值到1150∶1。2004年韩币的升值从世界大趋势中独立出来,现在,比值已经接近了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短期看,汇率增值可能含有资本流动因素,长期看,却是生产力的反映,韩国近年来增长速度在4%~5%之间,日本停滞或微涨,结果是韩元相对日元连续升值,韩元/日元汇率比值1995年时是11.8,2004年的平均值是10.6,随后快速上升,到了2005年底提升到比值8.8。即使计入亚洲金融风暴因素,韩元兑日元的升幅也很显著。韩国生产力增长快,从韩国同类资产回报率可得到佐证,据市场统计数据,2005年上市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在韩国平均为16.2%,而日本只有9.1%。在出口同类资产和商品时,如此显著的差距难免导致汇率做出相对的调整。即使韩元兑日元汇价在2005年上升了13%,其仍然存在着比较优势,有着升值压力。
东南亚一带的生产力状况更是如此。2005年第三季度统计数字出来的时候,全世界为之震惊,我国台湾地区,第二季度增长率是2.9%,第三季度达到4.4%。我国香港,第二季度是7.2%,第三季度达到8.2%。泰国,第二季度是4.6%,第三季度达到5.3%。2005年,除去日本的亚洲国家的GDP预测增长率将达到6.7%,与此同时,美国的增长率是3.6%,欧盟的是1.4%,日本是2.5%。巨大的生产力增幅差异势必导致币值的重估。
在亚洲经济发展史上还发生了一个划时代事件,我国GDP重估后,占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经济在总量上将要被亚洲其他地区超越。路透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测算的结果是,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日本以一国之力,一直占据亚洲GDP的大半。2004年,日本的GDP总量是4.3万亿美元,而人口二十余倍日本的亚洲其他地区,加起来的GDP还有所不及。我国和印度人口虽多,以汇率计算的GDP却少得可怜。而四小龙人均GDP虽不少,但收入高的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人口少,加起来只有1000万人。人口多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人均GDP又相对偏少。四小龙中人口最多的是韩国,接近5000万,我国台湾地区次之,2300万人,两者的汇率稍有增加,都会提升非日本国家在亚洲经济上的分量。现在,这个临界值终于打破,超越日本仅仅是个开始。
超越了日本,并且是以集体的方式超越意味着另一个事实:日本的发展是脱亚入欧,现在的亚洲则是一种共同富裕式的发展。亚洲的中产阶级不再只集中于一个小区域,而是散布在各国中。通常,亚洲的新兴中产阶级被定义为年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的个人,这样的中产在我国有8000万人,泰国有1500万人,印度和印尼各1200万人,马来西亚900万人,菲律宾600万人;在印度,两亿左右的人目前年均收入在1500美元以上。5000美元的年收入买得起汽车和住房,1500美元的年收入有能力消费洗发水和摩托车,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预示着亚洲消费者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而一个消费拉动的社会,汇率形成机制和以投资推动的机制完全不同。所有这些,都构成亚洲货币升值的动力。
又据韩国的《朝鲜日报》报道,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共同使用单一货币——亚元的构想正渐渐浮出水面。尽管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前路多艰,但一个越来越接近的亚洲最终会以统一面目出现。那时,作为一个能与美元、欧元抗衡的币种,势必收获更多的权威性红利。届时,亚洲国家也不必再大量储存美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