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霍元甲》到《霍元甲》
作者:马戎戎(文 / 马戎戎)
即使已经过去了20多年,即使名片上已经印上了“香港有线电视执行董事”的头衔,提起1981年播出的武侠电视剧《霍元甲》,导演徐小明依然自豪地将之称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霍元甲》是第一部在大陆播出的香港电视剧。那时还没有收视率的统计,播出期间,徐小明听广东的朋友说,一到《霍元甲》的播出时间,广州街头连公共汽车都见不到——司机和售票员都回家看电视了。他说,那时候,他的心情“亦惊亦喜”。
《霍元甲》之后,《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等香港电视剧纷纷进入大陆;而徐小明也得以成为第一批能够和大陆合作拍摄电影的导演。80年代,他在大陆接连拍摄了一批大陆最早的武侠片,其中包括《木棉袈裟》和《海市蜃楼》。李连杰得以成名的《少林寺》,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无论是徐小明本人还是丽的电视台(亚洲电视的前身),都没有预料过这种情况发生。
1980年,丽的电视台刚刚起步,请来当时以《大地恩情》等作品走红的徐小明担任导演,希望能在他的帮助下拍摄一部为电视台带来声誉和观众的功夫题材的电视剧。徐小明提出的人选是“霍元甲”。这是一个让丽的电视台非常为难的提议,因为在当时的香港,“霍元甲”已经成为过时的票房毒药。
香港本土观众对“霍元甲”的了解,是从1972年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巅峰之作《精武门》开始的。在《精武门》中,李小龙饰演“陈真”,霍元甲作为陈真的师傅出现,以“民族英雄”形象出现。《精武门》之后,香港本土电影进入了“民初功夫片”热潮,包括霍元甲、黄飞鸿在内的中国清末民初著名武师的故事纷纷成为各电影公司争抢的对象。
然而到了1980年,“民初功夫片”已经走向式微。1978年,曾是众多“翻版李小龙”中一个的成龙在《蛇形刁手》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功夫片样式,他不厌其烦地对外界解释着他和李小龙的不同在于:“李小龙腿踢得高,我则踢得低;李小龙是英雄,我只是小人物。”
小人物打败了英雄。《蛇形刁手》宣告了李小龙式硬汉英雄的终结。从前所有观众都会眼巴巴地等到最后一刻,看大英雄如何在最后出手伸张正义;现在大家醉心于看成龙扮演的男主角如何像人肉沙包一样被坏人打得惨叫,完全靠了好运气和机灵才能勉强逃生。根据徐小明的介绍,在他拍摄《霍元甲》之前,当时还很年轻的袁和平已经拍摄过一部电影《霍元甲》,让霍元甲继承了在《精武门》中的民族英雄形象,他像李小龙一样打败了所有对手,动作设计非常干净漂亮,可惜票房非常惨淡。
但徐小明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观众不再喜欢霍元甲这一形象,而是因为功夫片的导演过于重视动作设计,忽视了人物创作。
电视剧《霍元甲》是第一部涉及到“霍元甲”成长的作品;包括《精武门》在内,在从前所有这一题材的作品中,霍元甲一出场就已经是名震武林的知名武师,导演派给这个角色的任务也非常简单:把一个又一个对手打倒。
徐小明希望,在霍元甲的成长故事里,能够体现出整个中国的江湖。徐小明曾是中国第一代功夫片指导,他出生于香港的粤剧团。李小龙出现之前,武侠片的功夫套路完全参照戏剧舞台。徐小明5岁就已经在摄影机前表演套路,成年后已经是动作片明星。《霍元甲》第一集中,霍恩弟在天寒地冻的冬日清晨叫弟子起床,稍有懒惰即棍棒相加的情景,正是徐小明学艺生涯的真实写照。
徐小明说,他从小就不满武术圈中门派林立,武术分为南派、北派;即使同一派别中又如金庸小说中分气宗、剑宗;而武功传承更为隐秘,有时即使父子也不能轻易相传。霍元甲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不是因为他多么孔武有力,而是他有气度。他能够看到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大的问题是联合抵抗外侮,而不是门派之争,他创办“精武会”,就是为了打破门派之见。这种气度应该更近似于一个文人。霍元甲的扮演者是黄元申,黄元申当时刚刚以饰演《绝代双骄》里的小鱼儿走红,在当时观众和制作人眼里,他就是小鱼儿那样的喜剧人物。但是徐小明却看到了黄元申身上儒雅和羞怯的气息。徐小明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儒雅和羞怯气息,决非普通武师的霍元甲。
在历史上,霍家是天津静海大户,并没有一户姓赵的人家与之争锋。但是徐小明把故事的开端设置在霍、赵两家比武,赵家落败,因此才引出后面的种种故事;并设置正是赵家复仇心切,才使得日本特务乘机而入。在电视剧中,霍恩弟发现霍元甲偷学迷踪拳成功,惊喜之余又顾及门规,非要和霍元甲脱离父子关系;种种设置,都来自徐小明对门派之争的狭隘观念的痛恨。霍恩弟与霍元甲脱离父子关系一场,他安排霍元甲说:“爹,您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他甚至安排赵家的女儿赵倩男和已经有元配的霍元甲相爱;而赵倩男的父亲由于狭隘的门户观念反而被日本人假龙海生之手害死。就是为了表现这一套陈腐道德和武林传统的害人害己。
如果李小龙看到徐小明的《霍元甲》,他会认为徐小明的霍元甲大逆不道。李小龙是按传统方式教导出来的武术高手。当时习练功夫的人,都秉承儒家的忠孝之道,事师如事父,做徒弟的要像孝子。《精武门》中,就包含这样的做人道理:陈真最初的动机是报杀师之仇,而不是民族大义。
在电视剧《霍元甲》中,徐小明继承了《精武门》中陈真报杀师之仇的这一条线,只不过,他把陈真的师父安排成独臂老人。陈真这个人物身上,有着60年代美国电影中詹姆斯·迪恩的影子。徐小明同样要用陈真表现出另一种类型人物的成长。陈真的扮演者是梁小龙,不同于黄元申,梁小龙那时还是一个新人。徐小明看上他是因为他本身的单纯和毛躁、容易冲动的性格。梁小龙让把他的报仇和日本人的阴谋结合起来,让陈真在报仇和民族大义之间做选择,让他从一个不识大局,只一心以报仇为念的年轻人一点一点成长为一个民族英雄。
徐小明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把武打设计和性格发展结合在一起的导演。李小龙中断了中国武侠片借鉴戏剧舞台武打套路的传统,他的特点是快。据说,生活中,李小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把一枚硬币放在旁人手心,在别人合拢手掌之前迅速把硬币夺下。《精武门》中,李小龙与日本反派的高潮决战每个镜头只有2.7秒,同时利用剪接技术营造出一种暴风骤雨般的效果,但是粤剧团出身的徐小明则在电视剧中恢复了戏剧传统,《霍元甲》中大部分动作都很写实,经常出现完整的拆招场面。即使是迷踪拳,也最多用一些剪辑技巧来体现。
1980年,徐小明没有想到,《霍元甲》会成为一代经典之作。在它问世之后的20年间,从香港到台湾、大陆、东南亚,霍元甲、陈真和精武门的故事影响了整个华人圈。那些观众中,也包括从《少林寺》走出来的李连杰。
除了电视剧《霍元甲》,之外,李连杰在2005年和《白发魔女传》导演于仁泰、《卧虎藏龙》、《英雄》的监制江志强联合制作的电影《霍元甲》是这20年来阵容最强大的一次翻拍。李连杰说,这将是他最后一部动作电影。
新版电影《霍元甲》和以往版本最不一样的是,它为霍元甲安排了一段流亡。霍元甲年少得志,在比武中好勇斗狠,失手打死对方,结果父母妻儿都死于仇家报复。他只好流亡乡下,被一位婆婆和一位盲女所救。
乡下这段戏,是李连杰要求加入的。他甚至提出了特别具体的一场戏:老婆婆摸着一头将死的黄牛,轻轻对它说:时间到了,你就好好上路吧。编剧王斌说,李连杰在说这场戏的时候,他忽然明白了李连杰想要什么:他要的是一种人在大自然和谐的状态;他要用这段戏说明,在大城市里的好勇斗狠,都不是人的自然状态;学武,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做一个自然的人。
在李连杰的想法里,新版电影《霍元甲》,讲的是人生。为了把武术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导演于仁泰说,他愁白了头发。最后,他找来张艺谋的编剧王斌为他创作了一个全新的“迷踪拳”的故事:流亡途中被救的第二天早上,霍元甲顺着山间小道走入南方丛林。雾气蒙蒙中,他看到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有的小孩子在牛背上吹笛子,有的小孩拿着竹棍打蜻蜓,蜻蜓的飞行路线非常多变,明明在这边;去打时,就已经到了那边。他忽然由此悟出了什么叫做“迷踪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