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赌徒克里·帕克
作者:于萍(困困)70年代,克里·帕克推动举办世界板球系列大赛,并且缩短比赛时间,推广一天板球赛制
克里·帕克去世那天,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十分悲痛,他在特别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称呼帕克为“朋友”,说他的死“是澳大利亚巨大的损失,因为他是这个国家充满激情的信徒”。当然,这场充满溢美之词的悼念少不了传媒业,“澳大利亚第九电视网”、《悉尼晨报》等媒体上都出现了“巨人之死”,“澳大利亚精神的损失”诸如此类的标题。在克里·帕克的奇闻逸事中,贯穿始终的是这样一些特征:粗野(他可以在任何场合口出脏话),傲慢(他认为所有法制都是对勤劳致富的人们粗暴的干涉),恃强凌弱(他的下属常被他唤作“蠢货”,为了禁止员工饮酒,公司中连冰箱都不许配备)、缺乏生活趣味(他认为人生最大痛苦莫过于在歌剧院听琼·萨瑟兰的歌唱),而他一辈子的核心就是:赚钱。这一形象怎么就成了“信徒”,而一个除了钱别无他物的富翁,如何又成了澳大利亚精神的标杆?一切藏在他与钱,与政治的赌博中。
克里·帕克生于传媒世家,祖父在澳大利亚仍为英国自治领时期创办了《史密斯周刊》(《每日卫报》的前身),父亲福兰克·帕克将家业扩展到更多领域,创办了报纸《World》、《每日电讯》,杂志《澳大利亚女性周刊》,这位百万富翁家长以发布尖锐的政治评论闻名,1967年美国底特律黑人暴乱时,《每日电讯》中出现了这位家族首脑的评论:“要制止黑人烧杀抢掠,那些制定法律谋杀500黑人的政客们要首先停止烧杀抢掠。”克里·帕克是福兰克的小儿子,身体多病,患有阅读障碍症,除体育外,其他一无是处。年幼的克里·帕克仅仅被看成个纨绔子,他的能力是只能在《每日电讯》中当个清洁工。他的哥哥是家族产业的继承人。1972年,兄长与父亲决裂,克里·帕克成了唯一选择。两年后,老帕克去世,留给克里·帕克超过1亿美元的财产。
在掌管家族之前,克里·帕克就显示出不同父辈的管理风格:他缺乏文人气质,是个身体派压倒技术派的狠角色。1960年,年轻的默多克将触角伸至悉尼时,与帕克家族就争夺悉尼郊区的一个印刷厂发生了纠纷,当年6月的一个夜里,身材魁梧的克里·帕克带领一群人与默多克一方在印刷厂发生对峙,印刷厂老板被赶出厂区,械斗一触即发。事情以“守法的默多克一方获得了胜利”作为结束,但克里·帕克面相凶悍的照片登上了对手掌控的小报《每日镜报》,新闻标题是:“争执中的魔鬼之子”。
如果说初期的克里·帕克是个不按规则出牌的赌局痞子,他的赌性在掌控家族产业后便展露无遗。与父辈的兴趣不同,他将家业押在了电视业上。有过美国留学背景的克里·帕克看不惯澳大利亚残留的英国人那一套,照搬美国经营模式,创办了“澳大利亚第九电视网”。电视网的发迹始于帕克推动举办的世界板球锦标赛。1977年,澳大利亚板球协会拒绝了第九电视网转播澳大利亚板球锦标赛的申请,(据说克里·帕克对板球协会说:“人人都有点婊子特性,说吧,你们要多少钱?”)愤怒之下克里·帕克宣布通过第九电视网转播英格兰与澳大利亚的板球决赛,他自掏腰包签下50名世界级的板球运动员,组队比赛。他的板球赛最大的不同是时间短,采用一天赛制,夜间通过照明,队员穿夜光球衣,使用夜光板球进行比赛。这一举动遭到澳大利亚板球协会的打压,曾一度发布禁令:夜间10点后禁止板球比赛。克里·帕克的做法是,将赛场的钟调慢,照赛不误。最终他与板球协会的一场官司,以“不合理的贸易管制”的判决促使禁令被撤。英格兰与澳大利亚的板球队决赛延续至今,俗称“骨灰杯”,而世界板球锦标赛也由此发端,克里·帕克被誉为“改革现代澳大利亚板球运动的思想家”。2005年12月27日,传媒大亨去世当天,墨尔本板球场上的澳大利亚队戴上黑色臂环,为克里·帕克默哀一分钟。
在体育界,人们记住他对板球的贡献比他对传媒的影响要多得多,但对克里·帕克来说,板球这一局他赌赢了: 澳大利亚政府允许赛场安装地灯,鼓励夜间比赛,而其中2/3的费用由澳大利亚板球协会承担,其他1/3纳入票价,克里·帕克一分不出,还坐享收益。赌徒的特点就是押别人不敢碰的赌注,克里·帕克不仅如此,他更加无视禁忌。他开始把家业投向了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度假村、钻石开采、赌场等行业,对于生意场上的无往不利,他的信条很简单:“我就是低进高出。”这一信条最有力的说明,是1986年澳大利亚另一传媒大亨艾伦·邦德花10.025亿美元收购了第九电视网,3年后,克里·帕克以两亿美元买回。从1975年开始,传媒大亨的赌徒之手伸向了另一个领域:政治。当时的在野党工党与之前惠特曼的执政时期有所不同,它鼓励经济,推行“自由市场”,克里·帕克认为可以与工党来场“交易”。自1975年自由党联盟执政之后,克里·帕克一直用他的传媒力量支持工党上台,始终倾其所能为工党扛旗,坚持了8年。1983年,当工党领袖鲍勃·霍克30分钟的竞选演讲在第九电视台激昂播出后,工党赢得选举,克里·帕克又赢了一局。
(
克里·帕克的发妻罗斯丽1963年与其结婚,追随至死 )
克里·帕克与工党的这场“交易”,最大的获益是在一年后。1984年,克里·帕克遭到从事毒品交易,参与色情行业,洗钱,欺诈,逃税等几项重罪指控。传媒大亨本人对上述指控统统否认,关于逃税的辩驳还成为他日后被记载的名言:“不逃税就不是生意人。”澳大利亚联邦法院对指控展开了为期3年的调查,背后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鲍勃·霍克牢牢站在克里·帕克这一边,指令专门调查委员会“彻底查清所有指控”。1987年,在政府的巨大压力下,联邦大法官莱奥纳多·布朗向国会发布了一项不同寻常的裁决:针对克里·帕克的所有指控,均不能成立。同一年,获得清白的克里·帕克在美国ABC广播台对鲍勃·霍克大肆赞美,说他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伟大的澳大利亚人”。
从本质上说,克里·帕克不是个讨厌暴力的人,但由于他与金钱、政治的紧密关系,他永远不会被当成暴徒。由于这些往事,大亨去世之时,任何来自总理的“信徒”,“精神支撑”的溢美都不奇怪。而克里·帕克也并非那么了无生趣,而是十分具男性活力。身处传媒中心的克里·帕克对媒体极不信任,很少接受采访,私生活干净明朗(他的发妻罗斯丽1963年与其结婚,追随至死),绚烂多彩的只有两样:赌博和体育。1987年,他曾在伦敦一夜之间输掉1900万澳元(相当于人民币1.14亿元)。1999年9月,他又在伦敦连赌3周,输掉2800万澳元(相当于人民币1.68亿元),创下英国赌博史上个人最高输钱纪录。不过,1995年,他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扳回一局,狂赢2500万澳元(相当于人民币1.5亿元)。这个一天抽70根烟的老病号,还十分迷恋马球,在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有自己的私人马球场;高尔夫也是他的爱好之一。单有这些“男人帮”式的标志并不足以显示他的魅力,更关键的,他不仅是名利场上的纵欲者和超人,他还是个赢家。这让克里·帕克赌博人生的气质和豪放过人的风格充满了男性激情,在金钱至上的世界,他值得人们为之激动。■
(
克里·帕克的发妻罗斯丽1963年与其结婚,追随至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