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乐府
作者:朱伟(文 / 朱 伟)
关于曹操,我们最熟悉的评介来自《后汉书·许劭传》。许劭这个人以今天眼光看,就是一个民间权威评论人士,因每月测评各等人物而知名。曹操年少时曾卑辞厚礼,求他评点一生,许劭先是鄙夷不肯对,不得已才定评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于是大家用“奸贼”多于“英雄”,或者以“枭雄”来替代“英雄”,也就是突出他奸诈的强悍与阴暗的暴戾。但进入他的乐府歌辞,我倒觉得《三国志·魏书》中对他“任侠放荡”或者其中所引吴人所作《曹瞒传》中“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的界定更为公正。《曹瞒传》中说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佻易”也就是不庄重沉稳,我由此觉得,他身上的文人缱绻体恤情怀倒是多于政治家的刚硬冷酷,这些软弱温情弥漫于他一生戎马生涯中,凝成风流悲凉的迷人吟咏。
曹操一生悲剧,大约就在既一心雄视天下,又雅好诗书文籍,“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所作歌辞都用以弹唱。遇酒当歌,歌之美在沉婉中以清商袭人,深忧长虑、枫胶熏炷都会变成对啸虎生风的锐气的销蚀。
曹操一生留存至今的乐府歌辞一共只有二十多首,其中最耐琢磨者当然是那首《步出夏门行》。夏门是洛阳古城门,《步出夏门行》古乐府原为五言:“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感叹人生无常,结构相对平庸。曹操大刀阔斧将其宰割、改写,作为引子的“艳”开头就是“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冻云寒雨疾驰九江八河,气势滂沱。后面的四解,从《观沧海》到《龟虽寿》,层层萧瑟,悲忧奥崛。第一解中漂亮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是静又淡的荡漾无边际,“水澹澹而盘纡兮”、“情澹澹其若渊”,山岛在这广阔中“风神竦秀”,星汉又在夜暗之上繁荣灿烂,给以一种沉雄博大。第二解“北风徘徊,天气肃清”一种无情凛冽,锐气四突,寒气汹涌。但“繁霜霏霏”,那洁净霜花在凛冽中漫天静谧地飘飞又明显脉脉含情。最后一解,延宕到最后,最刻骨的当然是“烈士暮年”四字。《韩非子·诡使》:“而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他作此歌时已经54岁,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五月起兵征乌桓,此诗作于建安十三年正月回都之后。《三国志·魏书》中说,建安十二年八月他曾与乌桓大军遭遇,当时身边军士不多,他登高见对方军列不整,便令张辽“纵兵击之”,狭路相逢斩了乌桓王,致使二十万胡汉兵溃不成军,确有玩弄千军万马之威势。但破乌桓后,按《资治通鉴》记载:“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在艰辛中,他就查出征前的谏者,给予厚赏说,“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等大军回到易州,曾鼓动他出征、在出征中染病的郭嘉已经死去多日,于是又大哭一场。这样背景上作成的此歌,在“志在千里”与“壮心不已”间确实充满冲突。
我以为,曹操乐府中所谓“沉潜苍凉”的味道,就在欲“驾六龙乘风而行”的霸王之气遇日暮远途、“此道当何难”现实冲突中的撕心裂肺。后代诗评家往往只看到他霸王之气与追寻仙风道骨的矛盾——一边是不屑于何进、董卓们的“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想登昆仑之顶俯视群雄、鞭笞天下;另一边又相信“天道下济而光明”,随仙人玉女才能真正遨游八极,于是幻想安居蓬莱仙岛,闭门自守,“心恬澹无所憩欲”,等待“鼓瑟琴,吹我洞箫”。其实更深刻的是作为政治家的枭雄与作为文人雅士之间的较量与无法左右解脱。
自小从正史野史中读到的曹操都是杀人无数的暴君。比如《曹瞒传》中记他在官渡大战中活割袁绍大将淳于琼的鼻子,《三国演义》记他将淳于琼的耳鼻手指都割掉,并且将杀死的士卒都割下鼻子,牛马都割唇舌,逼袁军将士恐惧。南朝梁殷芸所作《小说》中那则著名故事,记他告诉侍者,有人要害我时我会心动,你晚上怀里藏刀接近我时,我心必动杀你,你不要吭声,必有相报。侍者按他嘱咐做后,他就把他杀掉后宣告,我睡着时不可妄近,近前就会被我在不自觉中杀死。这《小说》中还记有另一则,说匈奴使者要见他,他“自以形陋”,让手下假扮,自己捉刀立于床头。事过令间谍探听,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他听后派人将使者杀掉了。这故事,江奇涛后来改头换脸用到了《汉武大帝》中。
但诗中读到的却是他对哀鸿遍野的惊恐与怜悯:“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无怜悯就无好诗,杀人与杀人之后的内心惊畏,雄霸天下抱负与本质上文人对天道人伦的惊恐波澜合一,构成悲歌当泣。不杀人不能为豪杰,杀人又无法挣脱夜不成寐,他也因此王者跋扈之气不足而多进退两难、归不可得的处心积虑,由此得诗境必得不到江山。
曹操写得最好的乐府,其实都在苍凉的无能。他的乐府中我所喜欢的,除《步出夏门行》就是《苦寒行》与《短歌行》。《苦寒行》作于建安十年,与《步出夏门行》相距3年,其中意象,比如“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豁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与《步出夏门行》都很接近,都是冰雪溪谷、风波无极之苦与来去都无退路又必须强努汉武之弓。我喜欢其中的“羊肠坂诘屈”与“行行日已远”句,前句“羊肠”小道盘曲以一个陡峭的“坂”字连结,绝峻无阶,寒无可避。后句的“行行”,人马之后夕照愈见淡薄,寒气棱棱,忧终无解。按《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短歌行》作于建安十五年冬十一月十五日,赤壁大战之前,也就是他将战船串联在一起,率百万雄师自以为得意地立志收服江南、坐收天下之时。我却相信它作于赤壁之战后3年,其时他仍孜孜与孙权、刘备争天下,但三足鼎立之态已定,也就只能“慨当以慷”。我喜欢“乌鹊南飞,绕树三匝”的意象,以它来体会“青青子衿”与“呦呦鹿鸣”,看到的是对一去不返的阳光生活的凝视,于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倒行逆施、木落风悲,成就英雄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