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名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澳大利亚  王翰飞

我在澳大利亚就读10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一),从北京来这里学习已经大半年了。在国外学习,我们都会有一个英文名字,这样便于与老师同学交流。但是,当我们来自中国的学生在一起时,我们交流着中文,可是嘴里却时不时地蹦出一个Jucy、Karry、Linda,殊不知所交谈的这三个人都是中国人,对此,我感到一些困惑。其实这并非仅仅事关一个名字。

当我们的名字变成了冷冰冰的、不属于我们的甚至连我们都并不熟悉的ABCD,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也都不再称呼张×、李×、王×,当我们冷不丁地说出一个中国人的英文名字,你会第一时间知道他是谁吗?反观韩国人、日本人甚至新加坡人,在国外依然会保留他们的本族名。很多日本人、韩国人的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移民都会起一个本国的名字,比如,吉木佳美、李兆熙。

之前我在澳大利亚的一个语言学校学习,有一个跟我一样刚到异乡不久的日本人,她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说了一个颇具日本特色的名字“阿亚米”,当我加了她的Facebook时,发现她的标签就是“あやみ”(音译:阿亚米);这个语言学校设有一些大专课程,其中有一个新加坡人,他从小出生在澳大利亚,可他仍然自信地说他叫“Lee hui Qing”(音译:李惠群)。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5岁移民美国,现在官方以及他的同事、同学称呼他依然是他的韩国名字Jim Yong Kim。可是很多中国人为了“融入文化”,第一代移民甚至还没出过国,就起了个外国名字,而且逢人就得意扬扬地介绍自己叫什么Jarry、Gary、Tom、Amy,更不用说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移民了,比如美国劳工部长Elaine Chao(赵小兰),以及无人不晓的Garry Locke(骆家辉)。

在国外我认识了很多中国同学,他们叫Sam、Jaffe、Nacy……可是他们中文名字到底叫什么,姓张还是姓李,我就不得而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如果不多问一句你姓什么叫什么,你的真正名字就是ABC等26个字母的组合。可是这种情况貌似并不只在国外才有,我在国内的“新东方”和“环球雅思”恶补英语期间,基本上每人都有一个英文名字,直到课程结束,很多人的中文名字到底是什么我都不知道,而英文名由于我对英文不敏感也早已不记得。

在国外起个外国名,的确有助于和老外的交流。比如,我的姓名“王翰飞”最后一个字“飞”的发音对于老外真的太困难了,基本上就是“wang hanhui”,更有甚者称我为“wang hancui”。可我相信咱中国人的舌头都足够的灵活,还是叫我王翰飞吧,我不怕别人说我土鳖。

之前在ESL教室(一个为英语非母语的国际学生开设的课堂)向一位工作人员询问一个中国学生的名字,那个工作人员操着发音困难的舌头告诉我说他叫“Huimin Zhang”,而不是他的英文名Karry,可见人家都愿意称呼我们的中国名,我们却还羞于启齿,又说明了什么?在国内,为了学英语,英语课上叫叫英文名也就罢了,课下就还是张三李四地称呼吧。到了国外,Tom、Lucy的老外说说也就罢了,中国人还是叫中国名吧,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称呼方式的不同,更是体现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我坚信:只有你自信,别人才会相信你;唯有你自信,别人才不敢小瞧你。 名字留学生读者来信文化自信英文名

上一篇: ​粮贱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