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PP:重写游戏规则
作者:谢九TPP原本由智利、新加坡、新西兰和文莱等小国发起,美国在2009年宣布加入,并且引导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区域内重要国家参与其中,试图借助TPP重新书写亚太乃至全球的贸易规则。
美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之后全力打造TPP这样一盘战略棋局,原因在于过去10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颠覆,美国的全球统治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很大原因在于在WTO体系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现有贸易规则的最大受益者。自从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体量得以迅速膨胀,2001年中国GDP只有11万亿元,而到了2014年已经接近64万亿元,不到15年时间已经增长5倍,中国已经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可能只需要10年左右时间就可以超过美国。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重新改写全球贸易规则的紧迫性也就可见一斑。在TPP协议达成一致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表示,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家书写全球贸易规则。除了在亚太地区打造TPP,美国同样也在欧洲打造类似的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一旦由美国主导的几大区域自贸区最终达成,也就意味着WTO的多边贸易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被架空,美国重新主导了全球贸易话语权。
美国推动TPP的另外一大原因在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现有WTO体制的止步不前,客观上已经很难适应和满足很多大国的需求。2001年开始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旨在进一步削减全球贸易壁垒,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但是原本计划在2005年就完成的谈判,时至今日也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这也促使很多国家开始另起炉灶,在WTO多边贸易机制下寻求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的突破。最近几年来,不仅是美国在主推TPP这样的区域自由贸易,中国同样也在频繁打造多个双边和区域自贸区,其目的都是在试图摆脱现有贸易规则的不便,努力寻求新的全球贸易模式。
TPP协议达成之后,迅速被解读成孤立中国的阴谋,事实上,美国此举称之为“阳谋”可能更为恰当。TPP从开始谈判到现在达成协议,从来就没有刻意对中国关闭大门,在TPP协议达成之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公开表示期待中国加入。中国之所以缺席TPP,更多还是自身的选择,因为TPP设置的加入条件对中国而言门槛过高。对于加入TPP的任何国家而言,TPP都不仅意味着巨大的贸易红利,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比如美国的汽车业、日本的农业等等。即使在美国国内,TPP同样也面临巨大的反对压力,比如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就公开表示不支持TPP,她认为TPP协定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TPP协定中尚没有有关操纵汇率的内容,一些亚洲国家可能会借此抢走美国人的工作。美国另外一位总统参选人特朗普同样也对TPP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一个糟糕的协议。美国国内很多普通人也认为为了孤立中国,美国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由于TPP协议还需要通过美国国会的批准,因此在各种反对声音之下,最终能否通过也尚存变数。美国国内对于TPP尚且存在巨大争议,中国是否加入也就更需要权衡利弊。对于中国而言,如果愿意付出相应的代价,同样也可以争取加入,不过在中国看来,应该是认为现在加入的代价高于红利,因此选择了观望。
如何理解美国主导TPP的意图?不妨将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看作参加足球比赛的队伍,中国在旧规则下踢得最为得心应手,比赛成绩也始终领先,于是美国等国家决定改变比赛的规则,提高对犯规的处罚力度等等,中国如果还希望加入比赛也并不被禁止,但是必须按照新的比赛规则进行,而这些比赛规则都是中国所不擅长的,对于中国而言,要么重新适应新的规则,要么游离于主流之外。
对于中国而言,不加入TPP当然会受到较大冲击。按照TPP的规定,区域内国家以零关税为目标,TPP协议达成之后,大概90%的商品立即实施零关税,其余也会在12年之内逐渐过渡到零关税,这就使得中国出口商品相对TPP内国家的商品具有较大的成本劣势,很多出口商品可能会被TPP成员国所替代,比如TPP成员国的越南,其纺织品可能会对中国形成巨大优势。按照中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所做的定量研究,假如中国不加入TPP,中国会因此损失2.2%的GDP。TPP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止于零关税带来的替代效应,更深远的影响可能在于TPP所引导的全球贸易方式的改变,TPP协议对于服务贸易、投资保护以及知识产权的重视,将会对目前全球贸易体系中以商品贸易为主的模式带来深刻影响。过去几十年来,商品贸易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随着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商品贸易的增长明显萎缩,这可能预示着全球商品贸易的增长空间已经较为有限,而服务贸易将在未来的全球贸易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服务贸易上,美国和中国的实力对比已经相当悬殊,一旦美国主导的TPP开启全球服务贸易的新时代,中美之间服务贸易的差距将会被越拉越大。
面对后WTO时代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新格局,中国也一直在积极出招。目前,中国已经和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瑞士以及东盟等22个国家和地区达成14个自贸协定。同时,中国还在积极参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谈判,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共同参加,形成区域内“10+6”的自贸区模式,和TPP的12国相比,RCEP具有很高的重合度,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7国同时参与到RCEP和TPP之中,如果RCEP能够顺利达成,中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TPP带来的冲击。另外,正在推进的FTAAP(亚太自贸区),中国也在积极参与,FTAAP是在APEC框架下推进,同样也是亚太区最高标准的自贸区之一。通过参与更多的双边和区域自贸协定,中国可以尽可能地稀释TPP所带来的冲击。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TPP也并非全然意味着挑战和压力,更可以视为难得的机遇。TPP所倡导的高标准,其实很多正是目前中国经济改革所需要改进之处。中国经济改革目前已经进入深水区,很多改革的推进都需要触及利益集团的巨大利益,因此改革面临重重阻力。比如今年9月份推出的国有企业改革意见,在很多人看来新意不多,力度不大,大概也是在现实层面遭遇不少利益集团的阻力。
在改革遭遇国内阻力之际,或许借助TPP的外部压力,反而可以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动力,比如TPP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对环境和劳工的保护,以及反对补贴国有企业等等,这些正是中国经济改革所欠缺和急需的。中国当初加入WTO之际,很多领域同样也被视为难以参与国际竞争,但事实证明中国对于WTO规则适应之快超出预期,并且很快成为WTO体制下的大赢家。同样,今天TPP提出的很多高标准看似超越了中国的承受范围,但在外部压力之下,中国也未必没有适应新规则的能力。 经济全球贸易TPP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