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三宝

作者:袁越

​古巴三宝0哈瓦那西边的乡村小镇维纳利斯是古巴两大雪茄生产地之一。图为一位农民在田里收雪茄烟叶

古巴雪茄

雪茄,在其他国家只是烟草的一种消费形式,但古巴雪茄代表了这个国家的精神内核,是全体古巴人民的形象代言人。

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产雪茄,古巴雪茄是公认质量最好的。雪茄在古巴人心目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不仅因为雪茄是古巴最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而且因为雪茄的原产地就在古巴,它远比蔗糖更能体现古巴人的气质。

据考证,烟草的原产地就是加勒比地区,当年哥伦布的水手们从这一地区的原住民泰诺人(Tainos)那里学会了抽烟,并把这一习惯带到了欧洲,最终成为人类的一大公害。

古巴岛最主要烟草产区在岛的西端,尤其是比那尔德里奥省(Pinar del Rio)出产的烟草占整个古巴烟草产量的80%以上。正好哈瓦那的旅行社在卖比那尔德里奥一日游,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去雪茄的原产地看一看。

​古巴三宝1哈瓦那“乌普曼”雪茄工厂的员工在忙碌

第二天一早,一辆中国产的宇通大巴车准时出现在宾馆门口,车里坐满了外国游客,绝大部分来自西班牙和前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没有一人来自美国。美古之间虽然恢复了外交关系,但美国公民仍然不能以旅游者的身份随便来古巴玩,先得给自己找个借口才行,比如文化交流或者扶贫什么的。不过,美国政府对于古巴雪茄的禁令松动了不少,原来任何人都不准带古巴雪茄进入美国,现在允许每位旅客携带价值100美元以下的古巴雪茄入关。虽然杯水车薪,但总算是开了个口子。

美古交恶之前,古巴雪茄最大的市场就在美国,包括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内的很多名人都是古巴雪茄的忠实拥趸。根据肯尼迪的新闻官后来撰写的回忆录,肯尼迪在签署古巴贸易禁令之前事先委托助手采购了一箱(1200支)乌普曼牌(H.Upmann)古巴雪茄,这批雪茄到货后的第二天他才在禁令上签了字。贸易禁令生效后,大批古巴雪茄师搬到了多米尼加或者洪都拉斯等周边国家,把古巴独有的手卷雪茄技艺传了过去。但美国人仍然只认古巴雪茄,于是美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货。据说那段时间美国人抽的古巴雪茄有95%以上都是假的,但谁让肯尼迪签署了禁令呢?他本人倒是不用发愁,可惜第二年就被一位亲古巴的左派人士暗杀了,那1200支雪茄肯定还没抽完呢。

​古巴三宝2烟草种植者在为游客演示如何卷雪茄

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一出哈瓦那,道路立刻就变得通畅起来。古巴的高速公路质量不错,但车速快的根本原因在于古巴的车少。我注意到沿途有不少搭车者,还在一座大桥下面看到警察在拦车检查。导游告诉我,因为缺乏汽油,古巴政府号召大家共享资源,任何跑长途的私人车辆都必须接上沿途的搭车者,否则就算违法,那些警察查的就是这个。不过这个法律只适用于本国车辆,像我们坐的这辆载有外国人的车不必遵守。

古巴地广人稀,田野上根本见不到人,只有牛群在吃草。据我观察,古巴的农业水平远不如中国,很多田地都荒芜着,看来古巴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导游告诉我,古巴政府正打算进一步扩大私有化的范围,希望能刺激古巴农民的积极性。

​古巴三宝3雪茄师厄内斯托·托拉诺

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比那尔德里奥省中心区的维纳利斯(Vinales)山谷,这是古巴最有名的烟草产地,绝大部分高档雪茄烟叶都出自这里。导游介绍说,这块地方是烟草的发源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最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可惜8月份烟草都已收割完毕,我们只能去参观烟民晒烟叶的作坊。烟叶收下来后先要在小木屋里阴干几十天,去掉烟叶中的水分和糖分,然后再进行发酵,将烟叶处理成不同的厚度和干湿度,这才能被用于制作雪茄。

一位当地烟农接待了我们,还为我们演示了如何卷雪茄,看上去似乎很容易,不到一分钟就卷好了一根,贴上商标就可以卖了。他点上一支烟让大家试抽,小木屋里顿时烟香四溢,我虽然不抽烟,但也忍不住去试了几口。雪茄烟和香烟不一样,吸烟者通常不把烟吸进肺里,而是吸到嘴里立刻呼出来,体会那独特的香气。

​古巴三宝4古巴至今仍实行免费医疗制度,计划投资5000万比索来升级全国的900家医疗健康机构。图为古巴拉丁美洲医学院的课堂

这位烟农当场叫卖自家产的雪茄烟,每根只要3元人民币,比免税店里卖的便宜多了,而且保证不是赝品。但整车游客只有一个人掏钱,因为对于不抽烟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古巴雪茄虽然是送礼佳品,但只有贴上商标才值钱。

雪茄是古巴为数不多的出口商品,当然要全力保护。古巴政府把雪茄的经营权垄断了,所有的品牌其实都属于国家。由于美国的贸易禁运,古巴雪茄的价格直线上升,变成了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参观雪茄工厂是哈瓦那旅行社的保留节目,所有涉外宾馆也都会附设一间雪茄店。我专程去自由哈瓦那宾馆下设的雪茄店参观,商店内部装潢高贵典雅,冷气开得十足,部分较为昂贵的雪茄品种还专门有一间恒温恒湿的储藏室,条件比葡萄酒窖还严格。店里出售的雪茄自然也都相当昂贵,但同样的品种在欧美的商店里价格至少翻一番。

​古巴三宝5艾美杰拉斯医院的眼科主任卡斯特拉诺斯博士

这家店聘请的雪茄师厄内斯托·托拉诺(Hernesto Torano)现场为顾客答疑解惑,他告诉我,卷一根雪茄要用到三种不同的叶子:最外面的湿叶子决定了一根雪茄的最终长度,对味道的贡献很小;中间的干叶子决定了雪茄的硬度,对味道的贡献中等;最中心的薄叶子对味道的贡献最大,一根雪茄的味道基本上由薄叶子决定。好的雪茄都是用一整片叶子卷成的,而且要把叶梗切掉,赝品雪茄往往外表看着不错,但里面用的都是碎叶子,有经验的雪茄师只要用手揉一揉就能分辨得出来。

之所以要用一整片叶子,是为了保证雪茄燃烧得缓慢而又均匀,不吸的时候就会自然熄火。这种对细节的极度追求正是奢侈品的特点,但说实在的我没有看出这里面有多少技术含量。美国的贸易禁运把古巴雪茄从一种普通农产品变成了奢侈品,这恐怕不是美国人想要达到的效果吧。

​古巴三宝6非洲、南美洲和欧洲的传统音乐在古巴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诞生了古巴音乐这朵奇葩

古巴医生

哈瓦那中心区靠近海滨的地方耸立着一幢约有25层楼高的灰色建筑,和周围那些老式的殖民地小洋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幢高楼原本属于一家私人银行,但古巴革命后卡斯特罗政府将其改建成了一所综合性医院,取名为艾美杰拉斯(Ameijeiras)医院。我这次专程前去拜访了这家医院的眼科主任米盖尔·莫基·卡斯特拉诺斯(Miguel Mokey Castellanos)博士,我想通过采访弄清楚一件事:古巴的医生到底好在哪里?

“古巴现有8万多名医生,平均不到150人就有一位。”卡斯特拉诺斯医生开门见山地说道,“另外古巴还有超过4万名医生在世界各地为穷人看病,仅在委内瑞拉就有2万人,巴西也有1.15万,其余的大都分布在非洲。”

确实,医生很可能是仅次于蔗糖的古巴第二大出口“商品”,而且是先进的“服务业”出口。他们除了帮助古巴政府实现某些政治目的外,还真的能换回一些有用的东西。比如古巴现在的石油大都是用医生从委内瑞拉换来的,古巴的粮食和其他一些稀缺物资也是用医生从巴西换来的。古巴和中国之间也有类似的互惠互利模式,至今还有几百名中国学生在哈瓦那的医学院学医,卡斯特拉诺斯手下就有一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

“中国医学院里学外科的医生很难有机会自己做手术,中国的医科研究生大都在给老板打下手,可古巴不一样,我现在就有很多机会亲自动手术,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位博士研究生对我说,“学医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光读书有什么用?古巴的医院为我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每年花1.7万美元学费在这里学习的主要原因。”

“那你不怕病人知道了跟你急吗?”我问。

“古巴医患关系比中国好太多了!因为古巴看病是免费的,绝大部分药物也都是免费的,所以病人很难去告医院,病人和医生之间没有相互仇恨的基础。”

全世界实行免费医疗制度的国家不止古巴一个,但古巴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相对很弱,这样一个穷国依然坚定地实行免费医疗制度,而且水平还不低,这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古巴的建国宗旨就是人人平等,力争让所有的古巴人都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医疗和教育。”卡斯特拉诺斯医生对我说,“所以古巴的医疗和教育全部免费,而且不但自己这么做,还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医生。”

问题是,古巴哪来那么多医生呢?据卡斯特拉诺斯医生介绍,古巴革命刚刚获得成功的时候有大约4000名医生逃到了美国,国内医生奇缺。卡斯特罗从全国各地招募了一大批年龄在14~16岁的年轻人来哈瓦那学医,他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哈瓦那医学院学习了10年,从一个半文盲变成了一名眼科大夫。国家又出钱让他去西班牙、布达佩斯和莫斯科进修,学习先进国家的医疗技术。之后他又被派往非洲小国几内亚比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艺,直到1982年艾美杰拉斯医院建院时他才应邀回国,担任了这家医院的眼科大夫,最终当上了眼科主任。

“古巴的医院一共分为三个级别,一般小病都去初级医院,治不好再到二级医院,如果还治不好才会转到我们这种三级医院。”卡斯特拉诺斯医生对我说,“我们的医生和国际医学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古巴的医疗水平一点也不比美国差。”

但是,这么做的代价就是:古巴拿出了国家财政的1/3用于补贴免费医疗,另有1/3被用于免费教育,其他领域就只能从剩下的1/3里拿钱。要知道,因为卡斯特罗特别喜欢体育(他从小就是个优秀的运动员),古巴政府花了很多钱在竞技体育上面,多枚奥运会奖牌就是明证。另外古巴还必须养活一支拿得出手的军队,用于防止各种敌对势力的进攻,这也需要很多钱。如此算下来,其余领域能分到的钱就不多了。

这样的免费医疗,还能持续多久呢?

古巴音乐

大概只有一样东西比雪茄更能体现古巴人的精神内核,那就是音乐。古巴音乐之所以风格独特,主要原因在于古巴黑奴所受的待遇比北美好很多,黑奴们从非洲带来的家乡音乐在这个小岛保存得相当完好,其结果就是来自非洲、南美洲和欧洲的传统音乐在古巴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诞生了古巴音乐这朵奇葩。

我第一次知道古巴音乐是因为一部名叫《好景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音乐纪录片,记录了一群古巴老音乐家的传奇历史。这个好景俱乐部其实就是哈瓦那一家专门为有钱人服务的音乐酒吧,卡斯特罗革命胜利后被取缔了,音乐家们被迫改行,远离音乐很多年,直到一位美国音乐家把他们重新聚在一起,录制了一张怀旧专辑,这才重新被世人知道。这部纪录片和这张专辑是1999年世界流行文化圈最热门的事件,很多人因此而知道了古巴音乐。

片中的主要角色都是上世纪初出生的老人,如今大部分都已去世,只剩下少数几个边缘人物还活着。他们招募了几位年轻乐手,组成了新的好景俱乐部,每周六晚上在哈瓦那老广场(Plaza Vieja)附近的塔博纳咖啡馆(Cafe Taberna)演出。我抱着朝圣的心情专门去听了一场,结果大失所望。糟糕的舞美和音响效果就不说了,关键是音乐完全没有了当年那张专辑里的灵气,以及一种时隐时现的淡淡的忧伤,而是彻底变成了刻意取悦观众的口水歌,和如今遍布北京三里屯的那些造作的酒吧歌曲没有任何区别。

失望之余,我决定去古巴的东部走走,那里是古巴音乐的发源地,也许在乡下才能找到好听的古巴音乐。于是我加入了一个散客拼成的旅行团,花了一天时间来到了古巴最有名的旅游城市特立尼达(Trinidad),终于如愿以偿。

特立尼达有一座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城,被公认为是全古巴,乃至整个南美洲保存得最完好的殖民地老城。蜿蜒的石子路和漂亮的老房子构成了古城的核心,偶尔穿城而过的老爷车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种很特别的气氛。有几幢老房子被改成了餐馆,音乐声不时从墙内传出来,让沉睡了几百年的古城一下子活了起来。

我们挑了一家高档餐馆吃午饭,为我们表演的是一支七重奏小乐队,这是古巴乐队的标准配置,包括两把木吉他,一把低音贝司(Double Bass),两个鼓手,一个主唱兼沙锤手和一把小号。从这个配置就可以看出,古巴音乐是一种融合了欧洲弦乐和非洲打击乐的混合音乐,综合了两种音乐的长处。这支乐队是清一色的小伙子,那个小号手特别出色,经常会玩点即兴,很像是曾经盛行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拉丁爵士乐。

他们演奏了将近一个小时,全都是快乐的曲子,没有一点忧伤。吃完午饭我上街瞎逛,顺着音乐的声音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几个老人,他们每人头上都戴着一顶礼帽,坐在自带的板凳上弹琴唱歌,虽然节奏舒缓,但仍然听不出任何忧伤的味道,而是带有一种看破红尘的释然。

古巴音乐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这样,这也是这个岛国民众普遍的精神状态。无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这个地方永远不缺食物和阳光,也就没什么可愁的了。

第二天晚上我回到哈瓦那,正好遇到一年一度的哈瓦那狂欢节。原本车水马龙的滨海大道被栏杆隔开,一群身穿艳丽戏服的舞者站在花车上扭动身躯。只有少数有票的观众才被允许进场观摩,大部分民众只能站在围栏外面向里张望。人群中到处是荷枪实弹的武警,密切地注视着大家的一举一动。一位古巴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古巴政府组织的狂欢节,相当于为老百姓提供的免费福利。

我站在街边看了一会儿,觉得实在是很无聊,便离开人群向我住的地方走去。沿途路过好几个迪厅,从里面传出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声,那是古巴年轻人最喜欢的雷击顿(Reggaeton),这是一种结合了牙买加雷击乐和加勒比流行音乐元素的新音乐形式,歌词里经常会带有一些色情意味。古巴政府嫌这种音乐太粗俗,曾经下过禁令,但还是没能阻挡住古巴年轻人对这种新形式的热情,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宋(Son)还是索萨(Salsa)都过时了,雷击顿才是属于他们的音乐。

哈瓦那的白天太热,只有深夜才能让人感到一丝凉意。我拐到一条小巷子里,迎面走过来一个头戴棒球帽的年轻人,他怀里抱着一台体积巨大的蓝牙音箱,一边走一边随着音箱里传出的强烈节奏摇头晃脑。恍惚间我想起了中国的80年代,北京的大街上也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头戴麦克太阳镜,上身一件紧身花衬衫,下身是一条夸张的喇叭裤,肩膀上扛着一台四喇叭录音机,里面传出邓丽君的歌声。

然后,仿佛就是一瞬间,这些年轻人突然就从北京的大街上消失了,就像这位刚刚从我身前走过的古巴小伙子一样,转眼间便消失在哈瓦那的夜色之中。 古巴雪茄古巴旅游医生古巴三宝音乐哈瓦那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