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排,高妹成长记
作者:吴丽玮8月30日,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比赛中战胜古巴队。图为中国选手张常宁在赛场上庆贺得分
缓慢持久的生长
朱婷的排球生涯和她喜欢黄晓明的时间一样长。“从《神雕侠侣》开始喜欢他,差不多是我刚上体校的时候。”13岁时零体育基础接触排球,至今8年,对于一个专业运动员来说,时间的确不算长。
从体校开始,朱婷给所有教练的第一印象都是:瘦。8年之后仍是如此,除了明显的身高优势,她颀长的身材更像跳高或跳远选手,短胯、两腿细长,和身旁的队友相比身形纤瘦很多。前年朱婷进国家队时,是队里唯一一个从农村来的女孩,教练组认为她小时候吃得差,所以才瘦,给她增加了营养素,郎平还亲自从美国带蛋白粉给她,现在体重终于从70公斤涨到了75公斤,个头儿也一直在蹿,2011年随女排国少队参加世界大赛时身高1.88米,2013年刚进国家队时1.93米,现在长到1.95米。
2008年朱婷进河南省青年队时,身高只有1.78米,当时的青年队主教练詹海根有点犹豫:“身高不是很突出,而且非常瘦,胳膊像两根麻秆。”但很快他就发现了朱婷的天赋,并且暗自庆幸她的“缓慢”生长。“她起步晚,我接手时,她练球的敏感期还没过,随着身体机能的发育,球感能一直跟着调整,比如后排防守,要求重心很低,她边长身高边练技术,能一直保持低重心的感觉。”
瘦给朱婷带来的好处是身体的轻盈。女排国家队教练组成员吴晓雷告诉本刊,朱婷虽然体重轻,但体脂率只有10%多一些,脂肪含量很低,肌肉类型也以爆发力强的白肌为主,所以她的弹跳力极强。朱婷摸高数据达3.23米,创造了中国女排历史上的最高纪录,去年她的扣球高度达到了3.27米,这使她面对对手的拦网毫无惧色,能打出高出拦网手的“超手球”,让后排的防守队员辨不清来球的方向,无法做出应对。
9月6日,中国女排击败东道主日本队荣获世界杯冠军。图为中国队主攻手朱婷和队友们欢庆胜利
“我相信任何一个教练都会非常喜欢她。”河南省体校排球教练刘宏是朱婷的启蒙教练,她第一个感受到了朱婷反馈给老师的快乐。“与其说是带她训练,不如说是她在带动我。她学得非常快,而且从不偷懒,表现永远是最好的,受她的激励,甚至我的疲劳劲都没有了,变得斗志昂扬。”
初一毕业之后,朱婷成绩不佳,班主任建议她去学体育,可能会有出路。在周口市体校老师的建议下,父亲朱安亮把朱婷送到郑州的省体校学打排球,那时朱婷毫无运动基础,她的运动细胞仅仅是父亲眼里的“跑跑跳跳不好好走路”。一开始被分到普通班里,但只过了十几天,就被刘宏调进了运动班,运动班有省体育局的拨款扶持,不但学生伙食更好,每月还能拿到一些补贴,这对贫困的朱婷家非常重要。
9月6日, 夺冠后的中国女排姑娘们欢欣雀跃
刘宏发现朱婷的身体协调性非常好。“一般农村的孩子过来,刚开始总会有点呆呆的,朱婷没有任何体育基础,但做操时身体特别协调。”她对排球的悟性在3个月之后显现出来,和她一起开始学的孩子有些连扣球上步都没学会,朱婷早就已经打得有模有样了。一年之后的全省中学生锦标赛,朱婷成为绝对主力。“别的老师都说,你藏得太深,以前怎么没见过这个孩子?他们都以为朱婷已经打了好几年。”刘宏说。
朱婷在队里打主攻。体校里,主攻的位置是最容易出彩的。训练一个二传手需要时间,体校三年学制很难培养出来,而且初级学者技术单一,主要是靠主攻扣球得分,朱婷的作用就显得特别突出。“她在场上有种霸气,能带着老队员打。有她在,二传传不好也没关系,只要能垫起来,她就能扣过去。很快二传就依赖上她了,困难球传给她都没问题。”
朱婷在体校学了一年多,已经没有对手可以对抗训练,刘宏不想误了这棵好苗子,几次推荐她去省队里打球,终于被詹海根勉强收下。练了5个月,朱婷改变了詹海根的看法。当时正好赶上全国青年排球联赛,河南队的主力队员发挥不太理想,詹海根就想让朱婷上去试试,“那一局她得了3分,但她在球场上的气质特别好。扣了一个好球,高兴得跳得比击球时更高,就那一下子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培养她。”
在河南省青年队的第二年,15岁的朱婷开始引起国家队的注意。2010年,她入选了女排国少队,第二年参加世界少年女排锦标赛,帮助中国队获得亚军,“得分王”的特质从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时就开始显现,累计获得87分,与队内另一主攻徐若亚并列本队第一。2012年,18岁的朱婷入选了女排国青队,在亚洲青年锦标赛和瑞士女排精英赛上分别荣获MVP和最佳得分奖,扣球成功率已高达50%以上,几乎场场都能拿到全队的最高分。
2013年,朱婷毫无悬念地入选了郎平执教的女排国家队,她的悟性依然在持续地强烈爆发。
随着排球规则的不断革新,排球项目对攻防两方面能力的要求逐渐趋于平衡。二传组织进攻和进攻队员扣球都不再拘泥于固定的位置,主攻与副攻的分工也不再明显,主攻常打快攻,副攻参与强攻和后排进攻,接应二传在前后排跑动进攻也成了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随着进攻战术变得越来越立体,防守阵型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扑、鱼跃、挡球及翻滚垫球等出击型的防守动作大量出现,防守变得越来越动态和全方位,这对每一个运动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队主教练郎平十分看重每个运动员的综合能力。朱婷刚进入国家队时,进攻能力明显优于防守能力,郎平要求她必须能完成高质量的一传,在两年后的世界杯,她的一传成功率和救球保护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世界杯夺冠后,我去参观了一堂女排恢复性训练课。主攻、副攻、接应二传和自由人进行交叉分组训练,一遍遍捋传球、吊球、接发球以及一传之后迅速保护等动作。陪打教练无论发出怎样刁钻的球,朱婷总是失误最少的那一个,即便接球后打了一个滚,她也能迅速地站到二传手身边顽强地做出保护动作,赢得了教练最多的赞许。“她总是训练任务完成最好的一个,特别让人省心。”吴晓雷说,这是教练组对朱婷一致的评价。
郎平执教的国家队比之前的训练强度小了,每天的训练都在下午18点前结束,晚上是队员的康复理疗时间。郎平从美国请来了一支专业的体能康复团队,训练前的热身也由专业的体能师来带,动作设计得较为复杂,时间也要足足做够40分钟。郎平更注重保护队员的身体,朱婷身形瘦,激素水平低,容易因疲劳性失调导致受伤,郎平和保障团队对此格外用心。幸运的是,球龄不长的朱婷现在身上几乎没有伤,这和老女排队员给人忍受病痛折磨的印象相差很大。
从沙排到室内
朱婷刚走进体校时,比她小1岁的张常宁已经是有四五年球龄的小选手了。张常宁的父亲张友生是上世纪80年代老男排国手,退役后在江苏男排做教练;哥哥张晨比她大10岁,从江苏男排走进国家队,担任主攻;母亲江秋寒在南京体育学院任教,张常宁从小就浸淫在浓厚的体育氛围里。
“1996年排球联赛实行主客场制,那时她刚会走路,我就带着她到处去看比赛。对于别的家庭来说,搞体育也许是无奈的选择,但对于我们家,她打排球是顺理成章的。”江秋寒说,张常宁从小个头儿就比别人高,“一年10厘米这么长”。幼儿园时她比别人高半头,一年级暑假出去玩时要买全票,到了三年级就已经和老师一样高了。“我们身边的朋友看到这孩子都说,这么好的材料,不练排球真的可惜了。”
南京是排球传统强市,排球教育启蒙很早,张常宁生于1995年末,属于1994~1995年龄组,父亲张友生主张年龄大一点再开始接触排球,小孩子的身体和理解力都可以跟得上,但同龄的孩子已经都在小学一二年级开始打球了,有些孩子到了三年级就可以上场比赛,张常宁本身年龄偏小,如果不马上跟上,很快就无法跟同龄人同场竞技。
二年级寒假,张常宁开始练球,球感非常好,练了半年就能跟上已经打球两年的其他队友的节奏,江秋寒说:“她天生就有球场意识,球到哪,人肯定跟着到。对着墙垫球,学了一个星期就能连着垫100个左右,她跑去爸爸的队里给大人们表演,其他教练说,这算什么,在墙上画一个圈,垫到圈里才叫本事。结果她真的能把球全都垫进圈里。”
让妈妈特别欣慰的是张常宁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打球从来不是她被动的孤注一掷,是自己做主的快乐选择。张常宁在小学期间表现十分优秀,六年级时全市评选十佳优秀少先队员,她代表学校经层层选拔,成为全区五个候选人之一,决赛时通过演讲打分,最后在28个小朋友里排名第五,被评为“十佳”。为了能兼顾打球,张常宁放弃了保送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机会,选择了排球特色校南京三中,一入校时又考进了实验班,是排球队里唯一一个在重点班的队员。“六年级暑假她出去参加比赛,回来之后只有几天时间就要开学了,没时间准备入学考试,但还是一样考进了重点班。”江秋寒说,张常宁初一时数学考试常考第一名,“数学老师总在课上说,你们看看人家,打排球还能考第一。也专门和我谈过话,是不是应该放弃体育,好好学习。我当时想得很清楚,全国学习好的孩子太多了,但如果打排球的话,我的女儿在同年龄组里肯定是出类拔萃的。我跟老师说,学习成绩不好的小孩,搞体育成绩也不会太好的,算是回绝了他。”
2009年初一毕业时张常宁已经长到了近1.9米,这时一个机会摆在眼前:国家沙排队来他们家要人。世界男排联赛当时在南京有一站,体育总局排管中心主任徐利来看比赛,听说了这个小姑娘,晚上专门到家里来找她。张常宁当天才结束重庆的比赛,深夜坐红眼飞机回来,徐利和沙排的几个负责人就坐在家里一直等。徐利邀请张常宁加入中国女子沙滩排球队,这位年仅14岁的小女孩将跳过省队,从学校直接进入全国一流的队伍中。
张常宁和她的搭档很快就成了中国女子沙排队的二号组合,当时头号组合薛晨、张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铜牌。张常宁比薛晨小6岁,比张希小10岁,大有前途。进入沙排队后,她和队友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得一张进入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为此两人征战南北,打了亚锦赛、亚洲杯等几场比赛,但每一次都恰好被拦在了奥运会出线资格之外。
2012年7月,无缘奥运的她回到江苏省室内排球队,备战第二年的全运会。进入沙排国家队后,她在江苏省室内排球队的身份始终保留着,国家集训之后,每年都会回到南京进行室内排球的训练。这一次回家,张常宁一共打了一年多的室内比赛,感觉很好,第二年沙排队集训时,她选择了放弃,决心回到室内重新开始。
江秋寒说:“她权衡了一下,中国乃至亚洲的沙排水平在世界上的确不行,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室内比赛中能感觉到自己处在国内的什么位置。”徐利又亲自来劝,给了她很好的条件,张希要退役了,她将和薛晨来配对,成为国内最强的组合,“而且当时中国女排的状态也不太好,亚锦赛输给了泰国,徐主任让她好好考虑。没想到她当即就说:‘沙排我能练出来,室内我也能练出来,我有信心’”。
张常宁带着沙排的痕迹回到室内赛场,由于长期光脚不适应穿鞋踩硬地,她的两个大脚趾甲都掀翻了,只能忍痛拔掉重新再长。沙排的技术也有很多要调整的地方,比如传球,沙排有一个提捏的动作,放到室内排球里就会被裁判吹哨判犯规;软沙地上起跳时需要保持平衡,但硬地上弹跳力强,发力容易,反应时间就比沙地要快。张晨看了妹妹在世界杯上的比赛,发现有几个球,张常宁的反应稍显迟缓,“沙地上起跳前会下意识往下沉,这就慢了”。但是,沙排两人控制全场的特点也给张常宁带来不少优势,“一个是大局观,一个是网前技术的细腻”。张晨说,沙排的训练让张常宁“无球意识”很强,就是在没有接触球的时候进行保护的愿望很强烈,对被对方拦回球的落点也十分敏感。沙排在网前争夺是很激烈的,所以张常宁处理一些小球的技术也很细腻,她比其他队员更会观察对方队员在场上的排布,能瞅准机会在网前轻吊,让对方措手不及。
2014年,张常宁正式入选了国家队,所有人都不意外,她的身体条件和能力在全运会上就显得十分突出。张常宁和朱婷的身高都是1.95米,去年她的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分别达到了3.25米和3.20米,十分惊人。和朱婷相比,张常宁的身材显得结实很多,但还没有像朱婷那样形成自己固定的特点,郎平给她的位置是主攻或者接应二传,接应二传的位置考虑的就是她各方面实力均衡的优势。
主张
朱婷出身寒微,是河南周口一户农家六姐妹中的老三。父亲朱安亮告诉本刊,小学毕业之后,家里是希望朱婷能出去打工的,“她说她不愿意去,出去打工这辈子就没希望了”。到县里读了一年初中,成绩又不行,难以考上高中,于是打球成了背水一战的救命稻草。
张常宁的选择却有很多。她从小在蜜罐里长大,是集万千宠爱的“小公主”,“小时候必须要哥哥喂饭才肯吃”。2013年全运会期间,注册在江苏室内排球队的张常宁却在前七轮没有获得参赛的资格,一时间媒体以“沙排少女拒不归队遭封杀”这样的标题来报道此事,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听起来是一个重大的挫折,但回述此事,江秋寒却觉得没什么。“我理解江苏省队,一直承诺比赛之后就会放张常宁回国家沙排队,但她自己不愿意回去了,如果这时候全运会马上派她上场,似乎就是在和国家队对着干。”不能参赛,省队教练也不知该不该再让张常宁继续训练。“教练很为难,如果让她训练,但一直不让她参赛怎么向我们交代?家里的想法还是继续训练,再练一年正好高中毕业。当时已经有美国的大学发奖学金给她让她去留学了,美国有很多高校请了中国的排球教练任教,这些教练就像球探,当时江苏有不少好苗子都去了美国。我认为这条路更好,既能上学,又能参加美国大学生联赛,我不希望她当职业球员,浑身伤病,压力太大。”江秋寒说。
全运会第八轮,张常宁获得解禁,第二年顺利进入国家队,此后她的排球之路平坦多了,留学一事暂时搁浅。
沙排给张常宁人生带来的经历,江秋寒觉得弥足珍贵。“15岁就能自己出国参加比赛了,有一次一个人从洛杉矶转机到越南,我觉得挺不可思议。她在家的时候边上课边训练很辛苦,晚上写作业要到十一二点,我们什么都不让她做,就想让他能多睡一会儿。原来早晨起床都是我帮她穿好裤子,再把她拽起来,帮她穿上衣。去打沙排之后一下子什么都会做了。”沙排是欧美人特别热衷的一个项目,比赛地点也常常是在世界各地风景绝美的海边,每个人都打扮得十分养眼,沙排文化让张常宁迅速开阔了视野,遇事也变得更有主见。“她从小就很有主意。上幼儿园时练体操要拉韧带,家长在外面听着里面疼得鬼哭狼嚎,她出来也是脸上挂着泪,但不肯放弃,咬牙说还是要练。去和不去练沙排也都是她自己的主意,徐利主任两次来家里找她谈,她总是说,‘让我考虑考虑’,省体育局局长都说她胆子大。”
不同的生活经历让朱婷在队里显得沉默很多。她会在训练间隙体贴地拿水给记者喝,但对采访却总是敬而远之,连常年跟着女排队伍训练的体育记者都和朱婷有个约定,每年只采访她一次,其他时间都放她走。她深知一个集体项目过于突出个人会让她尴尬,也担心前路变幻莫测,被捧得越高摔得越惨,她藏起来的另一面,是她对于排球本身的无比专注。《京华时报》体育记者刘旭辉常年跟着女排出去比赛,他发现朱婷永远是心无旁骛。“一进场时会有很多球迷喊队员的名字,一般大家都会有礼貌地挥挥手,但朱婷从来都无动于衷,每次问她,她都说完全没听到有人在喊她。”朱婷的生活只有排球一件事,河南队主教练詹海根告诉本刊,有次从郑州到漳州参加国家队集训时,朱婷央求教练给她买一张火车票。“别人都想坐飞机,不想坐火车,只有她想买张卧铺票,能在火车上睡一觉,好好休息一下。”
除了偶尔在微博里自称是黄晓明的“明教教徒”,朱婷再不会在公众面前呈现出任何个人化的自我表露。在父亲朱安亮面前,朱婷一样是“有十句说一句”。刚去体校时,朱婷打电话回来说,腿疼,脚抽筋,受不了。“她只和我说,因为我会鼓励她再坚持一下,她不敢和她妈说,她妈一听就会掉泪。”朱安亮让朱婷坚持3个月看看,如果确实不成,就退学回来打工。倒数第二个星期朱婷还在和父亲说太苦,受不了,但到了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腿疼也不和老师说,是刘宏看她走路一瘸一拐才发现的,带到医院检查,并不是肌肉酸痛,而是发育太快的生长痛。
朱婷感激刘宏当年锲而不舍地推荐她去省队,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刘宏是她最信赖的师长。河南女排是全国二流的球队,实力不够强,十分依赖朱婷个人的得分能力。和在国家队中相比,朱婷在省队里觉得很辛苦。“有时她也会跟我说在省队压力很大,自己很累,但最后整体成绩不好,情绪挺低落的。”刘宏说,郎平在广东恒大队执教时几次都想让朱婷转会过去,天津女排也曾想以举重选手吕小军置换朱婷去天津队效力,但河南队肯定是不放人。朱婷的失落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流淌,在詹海根眼里,朱婷永远是一个意志品质皆上佳的球员。“运动员进队接受的第一个教育就是要为国效力,她是河南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很知道感恩,训练中从没有什么情绪波动。”在他眼中,这个身高1.95米的少女身上有典型的农村人的质朴气质,“她做人很实在,到了国家队也不忘队友。国家队集训回来,如果有多余的服装、护具,她都会带回来和队友们一起分享。” 朱婷回家张常宁排球郎平采访教练技术中国国家队励志女子排球朱婷高妹女排郎平奥运女排决赛中国女排女排回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