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尧锦,给沉香另一重生命
作者:艾江涛比起雕刻,郑尧锦将更多时间花在冥想与构思之上
复兴
两年前,郑尧锦把他的工作室从黄山市屯溪老街搬到了两公里外的一座居民楼里,房屋临山建立,避开主街,十分清幽。厅堂里摆放着郑尧锦从越南、印尼、海南、广东等各个产地搜罗而来的沉香,由于产地不同,或结于树,或埋于土,或没于水,沉香的性状千奇百怪,有的仿佛假山,有的形似城堡,更多的则是奇形怪状的片段。每月总有十几天时间,郑尧锦把自己关在这里,潜心雕刻沉香。
在一般人眼里,沉香本已神秘,何况用它来做雕刻。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位列古人所说“沉檀龙麝”四香之首,是沉香树受外因侵袭病变之后分泌的油脂,与沉香木混合而成的凝聚物,因其病变位置不同而形状各异,又按其采掘地点分为生香(树上)、土沉香(土中)、水沉香(水下),品质出众的沉香,顾名思义,均可沉没水中。
2000年左右,郑尧锦第一次从台湾商人陈逸凯那里见到沉香。此前,他已经从事砚雕、木雕、竹雕、牙雕等各种雕工近10年之久,帮助陈逸凯做过不少仿古竹雕以及犀角杯的修复工作。陈逸凯为了感谢他,送给他3块打火机大小的沉香片。郑尧锦对手中的沉香十分好奇,这种材质闻起来清香沁人,形状也很特殊,雕工娴熟的他忽发奇想,能不能用它雕刻一点东西?
当天晚上,郑尧锦就用其中一块沉香雕刻了一把灵芝形状的小如意。第二天,陈逸凯面对这件回礼十分惊叹,带回台湾后,把它陈设在一个展示柜中,不久就以30万台币的价格出售,引起轰动。郑尧锦的沉香雕刻之路也自此开启。
郑尧锦沉香雕刻作品《兰花》
黄山历来是徽州文化的重镇,在黄山市歙县长大的郑尧锦从小便浸染在“徽州三刻”——石刻砖刻木刻的氛围中,周围到处可见融合精美雕刻的古代徽派建筑,在他印象里,即使在乡人的猪圈旁,也有精美的雕刻图案。郑尧锦的爷爷、叔叔都是木雕师傅,即使在那个人们已无力大兴雕刻建筑的贫困年代,他们仍能以雕刻结婚所用的门床箱柜上的图案为生。“他们在雕刻的时候,我在旁边帮忙搓搓刻刻,从小看到大,都不用去学了,直接拿刀就能上去雕。”对郑尧锦来说,木雕很简单,学习的过程也极其自然。
高中毕业后,由于没考上大学,自幼喜欢雕刻的郑尧锦选择在徽州旅游工艺厂当一名砚雕学徒。一年多后,他在新华书店无意中看到一本刚出版的《徽州竹雕》,当时黄山的竹雕已然凋落,除了在博物馆里能看到几件实物,难寻踪迹。参照里面的图案,郑尧锦做了几件竹雕,放到朋友在老街开的旅游工艺品商店,很快一售而空。随后,他花了一周时间,做了一件立体罗汉竹雕,以1500元的高价卖给前来淘货的台商。当时,身为特级教师的父亲月薪不过300元,郑尧锦决心转攻竹雕。
也有《佛手》(图1、2)、《起舞》(图3)这样的写意之作由于材质特殊,沉香雕刻形成所谓“顶边、留皮、顺丝、冷合香”等独特的艺术语言
买竹雕的台商找到郑尧锦,除了购买他的竹雕,还让他修复古代残损的犀角杯,并推荐他阅读来自台湾、日本的相关图书画册,去博物馆看相关实物。郑尧锦的空间造型能力与雕刻功底,在那段时间得到了飞速提升。“开始没有立体的概念,全靠大脑想,人家去博物馆看人像的正面,我当时除了正面细节之外还专心研究其背面,看人物的宽度厚度、扭动的幅度,衣褶怎么走,研究女人、男人、罗汉、秀才、小孩的后面是怎样的。”由于研究深入,他刻起来非常快,一天可以刻六七个立体罗汉,普通人则三天才能刻一个。
一段时间,郑尧锦引领了黄山仿古竹刻的复兴,影响远及浙江、福建一带。一度,他收徒六七十人,竹雕厂为他每年带来六七十万元的收入。与陈逸凯的相遇,让他对沉香雕刻产生了兴趣。当时,他们达成协议,陈提供原料,郑负责雕刻,每月至少创作一件作品,如是几年,2008年,陈逸凯帮郑尧锦出了一本作品集《沉香之美》,轰动圈内。
郑尧锦沉香雕刻作品中既有扁豆这样的写实之作
日积月累,郑尧锦手里也积攒了一些沉香原料,竹雕经营带来的钱也为他购买沉香原料打下基础,由于对沉香越来越痴迷,两年后,他完全放弃竹雕,醉心于沉香雕刻。
机会
国人历来重视草本香草,正如《礼记》第二十五卷所言“致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沉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其焚烧产生的独特香味,主要用于贵族祭祀礼佛之用。
自东汉见诸文字记载,至隋唐时期,沉香从域外大量输入,方才逐渐流入百姓之家。唐人浪漫而奢侈,除了焚烧之外,用沉香制作书箱、毛笔、刀柄,一应器物几乎都想用沉香制作,但对品香之道却浸淫未深。到了文风鼎盛、以精致生活为尚的宋代,香道盛极一时,燕居焚香,也从宫廷雅事,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所谓“品香、点茶、插花、挂画”四般闲事。“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香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香痴”苏轼,留下诸多品香之词。
由于材质特殊,沉香雕刻形成所谓“顶边、留皮、顺丝、冷合香”等独特的艺术语言
明清以降,沉香雕刻逐渐出现。但由于沉香原料稀缺,成块又少,多数只能采取“攒门拼接”的技法雕刻,独立成件的作品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传统乃至现在绝大多数人从事的沉香雕刻,并未发挥沉香独特的美感,只能算是一种木雕,即使是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代表古代沉香雕刻极致的《香山九老》,也属此例。
近百年以来,世道沧桑,巨变接踵,品香的雅事也与普通人生活渐行渐远,沉香逐渐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即使在传统人文荟萃的徽州,也是如此。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沉香再度进入国人视野,市场大量涌现出的优质沉香原材,让郑尧锦看到了沉香在焚香品鉴、制作器具之外,成为一门独立雕刻艺术门类的可能。明清以后,所有雕刻艺术门类先后建立体系,达至巅峰,因为材料与雕刻理念所限,唯独沉香尚未独立,这也是历史留给雕刻艺人们的一个难得的机会。
不同于其他任何材质,沉香雕刻的诱惑在于,其材质千奇百怪,每件都不可重复,因而也赋予雕刻者前所未有的想象与创作空间。与差可比拟的根雕相比,由于好的沉香很小,可以放在手上摩挲把玩,材质本身纹路结构、光泽质感的天然之美,已经独一无二的香气让大家对沉香雕刻更加关注。
“在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基础上将沉香这种自然的美释放到极致,整个雕刻作品就有了生命。”事实上,这也是郑尧锦与目前国内多数以木刻为主沉香雕刻的分别所在。
沉香雕刻的第一步是选材。首要的原则是选可以沉水的香,此外,沉香的气味如何、油脂均匀、结构肌理特征、形状质地漂亮,都是一件完美沉香雕刻艺术品的必要条件。
由于沉香原料珍稀,适合雕刻的沉香更少,也为了保持沉香特性的自然之美,郑尧锦在长期的沉香雕刻中总结了“顶边、留皮、顺丝、冷合香”等独特的沉香雕刻语言。所谓“顶边”雕刻,就是最大限度地采用沉香原料。“留皮”,则是保留和利用沉香在土中埋藏千百年后所形成的独特结眼和肌理,能更好地展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顺丝”则是指在雕刻中,应尽量利用沉香的肌理油腺设计雕刻,才能增加作品的牢固性。“冷合香”是利用不同沉香的香味、颜色、质地攒斗在一起,使一件沉香作品在嗅觉、视觉上完美组合,成为沉香艺术品的交响乐。
冥想
沉香的这些特点,也为雕刻带来巨大挑战。郑尧锦取出一件在越南红土埋藏的沉香,由于埋藏土里的年代久远,沉香的表层几乎腐朽,这种沉香雕刻起来难度很大,如果不用特殊的技法,一刀下去,两边都会掉落,在雕刻红土沉香的过程中,不但技法上要有宽度、难度,由于红土沉香内部结构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创作中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因此在他看来,国内现在几乎没有几人在真正意义上可以雕刻这种红土沉香。
除了对沉香本身的理解,在设计与雕刻时尽量保存沉香的自然特性,雕刻的精髓源于用心感受每件东西,深入理解所雕刻的事物。郑尧锦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构思和想象作品上面,在安静的工作室、在喧闹的KTV,甚至在火车上、在大街上,只要他愿意,闭起眼睛,随时就能想象每块沉香的细节,进入创作状态中。
郑尧锦并不愿意多谈他的创作状态。对他来说,闭目冥想,则进入到另一世界,他自己才是那里的真实主人。雕刻罗汉,他便幻想如果自己是这个罗汉,会营造成怎样一个空间。“这边最好来块石壁,石壁上有几棵枯树,甚至上面有几个点都是我自己想要的,就跟画一样,边上有一个小石台,放一个我喜欢喝的茶和茶杯,边上的溪流连流水的量是多少,发出多大的声音都是我想要的,不然水流太响会惊扰我,脚边的小草可能就是我桌上最喜欢的那盆菖蒲。”“雕花花开”,雕花的时候,他又会把自己想象成那朵花:“如果我是花,我要怎么开,从哪边开起,怎样开才能最美的绽放。”每一件作品他都当作是他自己,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他都看作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每一个部分他都用心斟酌,他希望在他不在的时候欣赏他作品的人都能读懂他,与他交流。
说话间,郑尧锦拿出自己的几幅作品。一节细长的沉香被他塑造为一股喷薄而出的溪流,几只蝌蚪蜿蜒其中,跃然水间。一段插入古色古香花瓶中的沉香上面,趴着一只利用自然瘤结雕刻的蟾蜍,一幅“井底之蛙,看到天下”的动感。而在一盘用以供奉佛陀的果子中,栗子黑亮的表层上,自然的褶皱十分逼真,形态各具的核桃、花生栩栩若生。2008年,郑尧锦一个包含莲蓬、菱角、荸荠的《水生三宝》作品拍得222万元高价,据称,几颗真的莲子混杂其间,真假难辨。
郑尧锦并不过分强调雕刻技艺本身,在他看来,综合素质非常重要。雕刻更关键的是其背后作者的修养、原创能力与所表达思想结合的高度。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人们总能从中看出作者的修养、心性与状态,及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匠人与艺术家的高下之分也正在此。
一个偶然的机缘下,郑尧锦结识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皖平,当时郑尧锦正在老街的店铺里雕刻一件竹雕罗汉,一位闲逛至此的老者被他吸引,驻足观看了半小时,看他把一段竹子变成作品,不禁赞叹他造型之准、动作之快。两人从此结识,孙皖平不时请他雕刻,并巧妙地提出很多修改意见。郑尧锦慢慢发现,经他指点修改的作品大不相同,少了几分匠气,多了几分文人面目。此后,又在他指引下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学习各个历史时期雕刻造型的特点。
渐渐地,郑尧锦形成了自己早期雕刻独有的学习借鉴之路——“开始是自己雕,遇到什么问题,然后去看书,书看完了再去博物馆看实物,书画、书画与实际操作结合。”
让郑尧锦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重庆大足石刻佛像脸上的微笑,那种微笑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内心的那种平静,让他至今神往。
等待
除了不可复得的自然之美,沉香雕刻中每件作品,那种经过长期构思、灵感乍现的美妙感觉,常常让郑尧锦兴奋不已。
拿到一块沉香之后,郑尧锦要把它放在手里反复把玩,确保沉香的每个细节都装入自己的脑海,之后在漫长的构思过程中,要让每个细节、结构甚至瑕疵都有可能是他设计的起点或亮点,这是一段“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奇妙之旅。
有一次,朋友把一块只有几张A4纸厚的沉香交给郑尧锦,看他能不能创作点什么。这让郑尧锦大感头疼,他随手把它放在工作台上,继续忙别的事情去了,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会拿在手里把玩一下。如此过了两三年,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忙碌到凌晨两点多钟的郑尧锦,像平常一样焚起一段沉香,坐在椅子上定神休息。无意中,他再次瞥到那块沉香,一个念头忽然闪现,它的样子很像两块重叠在一起的银杏树叶,是不是可以尝试做银杏叶?
被自己的念头打动,他很快下楼开车,去找记忆中的银杏叶。兜了一个多小时,他终于在一条道路边找到一棵银杏树,带回几片银杏叶。回到家中,他把所有的细节又想了几遍,研究银杏叶的叶边如何收、怎么结,凝神屏气,一气呵成。
至今,郑尧锦的家里还藏有各路朋友送过来请他创作的不少沉香原料。假香、差香不雕,觉得没法创作的沉香也不雕,原则上交付日期不定,他需要将每块沉香的形状特性收入脑中,反复咀嚼,随时准备着灵感的突然拜访。
在沉香雕刻中,等待显得尤为重要。有一次,郑尧锦在北京古玩城闲逛时发现了一株类似莲花形状的灵芝,灵光一闪,想到了此灵芝形似佛国千瓣之莲的圣物,瞬间产生了创作一组干果置于千瓣莲中,供奉于佛陀之前的念头。为了陆续收集齐适合制作栗子、花生、核桃的材质,他寻遍各地香材足足等了3年才凑齐。还有一次,郑尧锦发现了一块从越南红土层出土的沉香很像佛手造型,为了寻找与其完美搭配的枝杈,又等了4年多。
随着近年来作品拍卖与收藏行情的看好,郑尧锦有了充分的沉香原料基础,自由地设计与创作能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作品。除了传统的小写意的仿生器物与人物造型外,还创作了诸如现代主流审美《太极》、《舞者》等大写意的作品,他现在更多的时间还是从宋明以来的画作及博物馆和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他说,这辈子能把中国传统的东西传承好,就非常不容易了。
最近,郑尧锦以沉香制作的各种形状灵芝,来表现唐代诗人司空图所著《二十四诗品》中所举的24种美学境界。目前已完成了一部分。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既要对诗品的美感有充分领悟,还要对沉香的特质与产地有清晰认知。如何用沉香雕刻的灵芝表现“悲慨”?曾经的繁华被毁后的结构得有,去哪里找这么丰富结构的沉香又要有苍凉破败的表象?他自然而然想到了“土沉”。老挝的“土沉”裂得奇奇怪怪,最有可能找到。“雄浑”的适合在越南的土层找,“清奇”的要在香港土沉找。郑尧锦对此已有方向上的判断,所需的只是时间和运气。
由于长期的积累,郑尧锦自己还存有十几箱沉香,在他看来,这些沉香未必都有机会完成作品,除非有了充分的想法,他才会动手去做。雕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雕出自己的思想,在郑尧锦的理解里,“做任何东西,沉香只是载体”。 郑尧锦雅致沉香雕刻文玩艺术手艺文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