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二三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读者  漂流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为了这个内心的冲动,我来到了魔都上海,幻想着做一个既能伸张正义又能实现经济自由的律师。“当你在社会上碰壁以后,你就会回家安心考公务员了。”父亲的反对言犹在耳,但我却嗤之以鼻:什么年代了?中央三令五申,简政放权,各种惠民便民政策纷至沓来,大好形势下,凭借自己的努力还怕不能实现小小的梦想?

毕业不到一个月,理想还在路上,现实的骨感却生生地体会到了:本以为上海会是中国最具行政效率与依法行政的地方,到政府部门办事,虽不期待笑脸服务,但总不会遇到传说中有些城市职能部门的刁难吧。申请律师实习证需要临时居住证,因此找好律所,找好房子以后就向居委会申请。想着自己条件都符合,应该没有问题,虽然看流程从居委会到派出所到社区事务中心办理的都是一样的事情,但既然是规定,没有不尊重的道理。来到居委会讲明来意,答曰不能办。问:“居住证的文件规定的条件我都符合吧?”答:“没有在租住处居住满6个月。”问:“临时居住证还需要居住满6个月?不是拟居住吗,怎么变成已居住了?”答:“我们只是执行者,问派出所。”工作人员指了指墙上的规定。好吧,既然居委会不能做主那就问吧。在居委会接通电话,简单问候后,问:“请问,这边说办临时居住证需要住满6个月?”答:“是的。”问:“那为什么与上海的居住证政策不统一呢?那个不是规定拟居住吗?”答:“上海这么大,每一个具体地方不一样,如果口子开大了,办的人就多了。”问:“怎么能够这么曲解政策啊?”答:“我们的政策就是这样,如果不满意可以投诉嘛,投诉电话是……”旋即挂了电话。投诉都不怕,自然临时居住证也办不了,在这个我眼中最具国际范儿、最具法治精神的中国特大城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外乡人的无力与无奈。

当然,伤害我弱小心灵的不仅有高大上的上海,也有“母嫌子丑”的家乡,既然上海不能办实习证,那么回家办吧。联系好家乡的律师事务所,万事俱备,律所主任却说让我与律师协会沟通好。不是条件符合即开吗?主任答曰还需要和律协协调好,律所没有问题。好吧,那就问下市律协吧。电话接通,礼貌地说明了想要办实习证。答:“今年已经办过了,不能办理了。”问:“这个不是条件符合随时办理吗?”答:“我们这儿不是。”问:“全国各地都可以啊。”答:“我们这儿每年只集中在4月底5月初,其他时间过期不候。”问:“那个时候我们都还没有毕业,存档证明都没有办法开,应届生也办不了啊。”答:“这个我们不管。”问:“那我们要耽误一年啊,律师实习到执业本来就时间长。”答:“你可以去其他地方。”问:“真的没有办法了吗?”答:“我们就是每年一次,谁让你不早点问清楚!”然后不耐烦地挂了电话。事后问了律所的人才知道,律协的人不是不能办,而是不愿意为了一个人去跑市司法局和省律协,总之觉得麻烦,不想办。

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了7年法律,总想着有一天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维护社会公众的权利,但现实是真的遇到一些不平等不合法的现象自身都难保。当我们的各级政府和舆论都在鼓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年轻人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努力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检讨一下,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脱离体制?即使不能给市场中的鱼儿提供充足的饵料,但至少不要用渔网把鱼儿困住吧,这比鼓动宣传直接、有效、有感得多。 毕业二三事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