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蓝”的中国海军

作者:魏一平/

走向“深蓝”的中国海军0李杰

大阅兵

三联生活周刊:首先,请您谈谈此次大阅兵中国海军部队的新装备有何亮点,这背后反映了海军部队怎样的战略考量?

李杰:中国海军主要的平台装备在海上,像航母、水面舰艇和核潜艇,其主要亮点在海上,因此陆上阅兵展示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次大阅兵,海军在武器装备展示方面主要呈现三个亮点,分别是导弹、舰载机和战车。

我们先来看导弹,大致有三种:第一是区域防空导弹,这种导弹近年来进步较大。由于现代和未来的战争中,来自空中的威胁比较大,包括导弹和飞机的来袭,中国海军也日渐重视。因此,远程舰载区域防空导弹是这次阅兵的一个亮点。二是点防空导弹也是一个亮点。区域防空和点防空的区别在于,区域防空面积大、范围广、精度高,可保护整个编队范围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海上作战力量的安全;而点防空的覆盖区域较小,射程有限,更多的是为本舰做对空防御。通常,航母编队的对空防御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由舰载机和舰载直升机拦截,中层则依靠区域防空导弹,近层就使用点防空导弹及速射炮。三是岸舰导弹。岸对舰导弹是海防很重要的武器。这些年随着岸舰导弹精度的提高、范围的扩大、抗干扰能力的增强,其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国海军青睐。以上是导弹方面的亮点。

第二个亮点是舰载机,舰载机分为几类,一类是预警机,比如空警-200,就是俗称的“平衡木”,在其机背上面安装有一个长条型装置,是相控阵雷达;它的搜索范围比大型预警机要小,但却非常实用。还有就是电子战飞机、侦察机,以及舰载固定翼战斗机,比如“辽宁号”航母上的歼-15。

走向“深蓝”的中国海军1被外界称为“中华神盾”的导弹驱逐舰“兰州号”

第三个亮点是海军陆战队的战车,因为未来要肩负两栖登陆的作战任务、岛礁的攻防,这次中俄海上军演,我们派出了“长白山号”船坞登陆舰,除了可搭载直升机外,还可装载两栖气垫船、登陆艇,还有各型两栖战车。这也是一个亮点。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武器装备亮点的展示,背后反映了海军发展有什么新方向?

走向“深蓝”的中国海军2054A型护卫舰发射YJ-83反舰导弹

李杰:从这些数量并不算多的海军武器可清晰地看出,中国海军水面舰艇呈现出体系化、综合化、导弹化、信息化的趋势。未来信息化战场中,进攻敌人的前提是有效地保护自己,最大限度干扰对方;随着海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海上编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明显增强,中国海军应对各种威胁的能力大幅提升,走向中远海越来越常态化、体系化。如今,中国海军武器装备体系完整,配套齐全,现在中国海军不仅有航空母舰、核潜艇、大型水面战舰,还有船坞登陆舰(该舰可以搭载两栖战车、气垫船、直升机等)、综合补给舰等,将来中国海军无论近海远海、岛礁攻防和保护海上交通线安全等将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更加呈现出军兵种间的高效协同配合。

还有像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和侦察机,都意味着作战手段和体系的丰富和强大。未来海上作战,不仅依靠水面舰艇,在水面舰艇体系化、信息化的同时,还有像预警机这样作为探测、指挥功能合一的空中作战平台。预警机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利用居高临下的探测、搜寻优势,一个是快捷、有效地指挥调动兵力,使友军之间、军种之间、兵种之间等所有海空方面的兵力兵器,通过数据链,互联互通,充分发挥集成化的强大的打击威力。这几型飞机的展示说明,我们海军既有了空中“明亮”的眼睛,又有了空中“智慧”的大脑。同时,电子战飞机,对来袭的战机实施有效的干扰,侦察机能够实施可靠乃至抵近的侦察和监视。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海军的作战手段越来越齐全,效能越来越强。

第一岛链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两年,中国海军的动作频频引起世界关注。尤其是亚丁湾护航与也门撤侨,海军在执行远程任务时表现突出。这对海军建设意味着什么?

李杰:第一,说明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军队的非战争军事能力越来越强,能够为我国中资企业、驻外机构、商贸人员等提供有效的保障。老一辈的人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印尼华侨受到迫害,由于我们当时的手段非常有限,干着急,但现在我们已经有这个能力。比如,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我们在那么短时间内就安全地撤出3万多人;海军第一次派出“徐州号”导弹护卫舰实施护卫警戒。虽然只有一艘导弹护卫舰,但因及时赶到前沿,抵近利比亚近海海域,对当地动乱双方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对我们的同胞也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帮助。这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赶到国外,把全体人员和部分资产安全撤离出来。

第二,这也反映了中国海军的实力正日渐强大。特别是也门撤侨,附近的中国舰船及时赶到也门,把当地的华人华侨、中资企业、外交机构等,第一时间全部安全有效撤出,甚至把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公民也顺利撤出部分,这进一步说明中国海军已经具备能够在中远海域进行人道主义救援的能力。另外,从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向亚丁湾海域派出第一支护航编队,除了对中国船舶进行有效护航,也为其他一些国家提供了很多帮助。凡此都说明中国海上力量正在加速发展,也必须进一步强大,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同时这也给我们警示和要求,海军力量必须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0月提出“建设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设想,到现在将近两年。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和发展当中,但是中国还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我们没有海外军事基地,美国在日本就有100多个军事基地,在韩国有80多个,在吉布提也有,全世界各地迄今仍有800余个。我们在海外没有军事基地,权宜之计可以通过发展大型战舰,诸如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综合补给舰,或者像一些国家研制的“浮岛航母”来作为机动、多能的海上基地。通过大型舰艇和综合补给点、补给点等设施建设,来维护中国日益拓展的海外利益和越来越多海洋权益的需要。

三联生活周刊:另外,近两年海军部队走出第一岛链进行远海训练已经趋于常态,这反映了我国海军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杰:现在突破第一岛链已经常态化、机制化,这说明中国海军作战能力在不断增强,航行距离大幅延伸,作战手段日趋增多,能够有效应对对方的侦察、干扰、拦截等;同时,不光是海军跨出第一岛链常态化,空军也冲出第一岛链赴西太平洋训练;空海一体配合,使突破第一岛链常态化。事实上,中国海空力量实现常态化是必然的,正如习主席所说的,太平洋足够大,足够中美两家共同管理,实现共赢。

但仅此还不够,我们下一步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的主要方向是向西,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向东突破第一岛链,实现常态化,也要把陆上、海上的路线和航线朝西推进,我们要把新的战略理念应用到新的海域和地区,使我们向西也能走出去、走得好。这也是习主席说的,我们要和其他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尤其非洲、中东、中亚一些不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可以将目前的金融、产能优势向这些地区转移和输出,实现双方互补共赢。我们不光要走向太平洋,还要走向印度洋,走向地中海。2015年中俄海上联合军演,5月在地中海是第一阶段,8月在日本海是第二阶段。中俄之间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互相给予战略支援,俄罗斯的战略问题现在比较危急,克里米亚问题、黑海问题、乌克兰等问题,我们通过地中海演习给它以战略支持;这次日本海演习,是俄罗斯给我们战略支持,对我国的南海问题、东海问题等海洋权益给予战略支援。当时有的人不理解,干嘛要跑到地中海去演习,那么远,看上去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这就体现了中央、军委领导的战略眼光,海军远赴地中海,除了给俄罗斯以战略支持,第二个是为了保护我们海上通道的安全。现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经济利益已经遍布全球,“新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之一就是欧洲,地中海是必经的航线,能否保证航路安全,能否保障我们国家在远海地区的经济利益,是新时期对中国海军的新要求。

三联生活周刊:还想请你展开谈一下“第一岛链”的问题,它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到底意味着什么?突破第一岛链,需要我们的海军着重在哪些方面加强建设?

李杰:第一岛链的说法最早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时任国务卿杜勒斯首先提出的。实际上,第一岛链是美国与当时的盟友,包括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围堵中国的第一道海上封锁线。后来他们又以关岛为核心,划了第二道封锁线,称之为第二岛链。其目的,都是遏制中国走向海上的通道。

过去中国的海上力量比较弱,舰艇走不远,核心问题是舰小。过去的驱逐舰,排水量只有两三千吨,而且也没有综合补给舰,航行不了多远就得返航。综合补给舰能够在沿途给舰艇加油、加水,如果进行作战还可实施弹药补给。这些年,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们的海上力量增强,舰艇吨位增大,各种舰艇种类也齐全了。从052A到052D,吨位最大到了7000吨左右,吨位增大,载油多了,武器装备齐全,性能提高了,就可以走得更远。同时,综合补给舰也很齐全,比如“千岛湖号”、“微山湖号”补给舰,都是海军走向远海的基础与保障。而且其他手段也明显增多了,现在有了预警机、侦察机、电子战飞机,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和维护海洋权益能力全面增强。

走向远海

三联生活周刊:我国的海军战略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历程?从“近岸防御”到“近海防御”,一直到今年军事白皮书提出的“近海防御,远海护卫”,这些提法,背后所依托的现实背景各是什么?能否为我们分析一下这一演变轨迹的现实需要?

李杰: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当时接收了一些国民党军队的破旧舰艇。那些舰艇多是美国淘汰的舰艇,本身就很老旧,吨位小、舰艇小,再加上维修不力,性能比较差。还有日本“二战”期间的舰艇,以及少量民船改装的舰艇,因此只能近岸防御。当时第一任海军司令萧劲光曾准备用军委拨款向苏联购买新型的舰艇、潜艇等,但赶上抗美援朝,毛泽东亲自到海军司令部,跟萧劲光说能不能把钱先给空军,因为空中打仗更直接。于是就把钱先给了空军,海军的装备发展又拖了下来。应该承认,海军在一段时间内发展比较慢,主要立足于近岸,虽然50年代后期各个兵种都齐全了,但整体力量比较弱。50年代后期,萧劲光提出“空、潜、快”的发展方针,空就是海军岸基飞机,潜就是常规潜艇,快就是快艇,还都是小型化舰艇飞机的规模和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国力的制约、军费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特别当时只能从苏联得到技术支援。到了60年代,苏联把所有专家和先进技术设备都撤走,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虽然前期苏联提供了一些驱逐舰、常规潜艇、飞机,但由于基础落后、数量较少,在借鉴、消化、仿制、摸索、改进的过程中,走得相当艰难。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力的日渐增强、技术水平急剧提升,特别是消化吸收之后,出现了质的飞跃与提升,海军装备有了极其优异的发展基础。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后,到了80年代中期,提出“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当时这个战略的提出,牵引了整个海军的发展,海上力量加速走向近海,为了保护领土主权,解决台湾问题,包括维护东海、南海、黄海的海洋权益,这就需要中国海军舰艇吨位增加、武器装备电子化能力增强,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型武器和创新作战样式。通过这个战略的提出和贯彻,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海军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阶段。

另外,上世纪80年代潜射弹道导弹发射成功和核潜艇的问世,也要归功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战略武器发展的高瞻远瞩和长远规划。毛泽东曾经有句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潜射弹道导弹发射成功和核潜艇的问世证明,海军这个战略性的军种,真正具有了战略性的武器。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到2009年左右,是一个海军武器加速发展的时期,标志是6艘052C导弹驱逐舰的问世,去年052D下水服役,更是海军加速发展、快速提升的一个标志。尤其是2012年“辽宁号”航母的服役,结束了中国海军没有航母的历史,实现了以航母为龙头,整个海上作战力量体系化、综合化的发展,使得我们向近海防御和远海防卫战略过渡有了物质基础。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现在是海军向近海防御和远海护卫相结合的过渡发展阶段,因为完全撇开近海防御还不行,我们近海的海洋权益还要维护,包括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同时,海军整体力量距离中远海防卫的要求、维护“一带一路”的航路安全的要求、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不能急于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直接过渡,而是近海防御和远海护卫相结合。等将来条件成熟,海军力量真正强大,舰艇基本趋向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导弹、飞机非常先进时,就具备实现远海护卫能力。美军海军的远海力量很强,它就把近海的防御,包括东西两岸200海里的范围都交给了海岸警卫队,目前我们还做不到。

三联生活周刊:从近海走向远海,建设一支强大的远海海军,需要在哪些方面获得突破?

李杰:首先是大型化、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武器。大型化就是建造更多大中型战舰。有的人说,中国是舰艇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总吨位比美国差不少。数量多但吨位小,说明舰艇还走不远,担负任务有限。我们虽然有了各种导弹,但与强国海军相比,在远程性、精确性、抗干扰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智能化、无人化,各海军强国都在加力发展、加大运用。比如,美军前不久提出要派出“全球鹰”无人机参与南海地区的行动,这种无人机能在空中连续盘旋两天两夜,实施较大范围、较高航速、全天候的侦察、搜寻;美X-47B舰载无人机也已在航母上成功起降。智能化、无人化已加快成为各国海军发展的“重头戏”。

第二,除了武器,作战理念和作战思想也需要大力跟进,因为单凭武器先进,很难维持海军持续和纵深发展。美军就经常提出先进的作战理念、作战样式,比如“空地一体战”、“空海一体战”、“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等。这些新的理念、新的样式是结合新型武器装备和先进技术,以及未来战争需求提出的,它们不仅能够指导战争行动,而且能够牵引海军发展。

第三,海军力量不光要有作战舰艇和飞机,还必须有其他舰艇和设施与之配合,比如综合补给舰、快速支援舰,还有太空的卫星导航系统、侦察卫星,以及大型预警机、电子战飞机、侦察机等,从而为整个作战体系化打下可靠、高效的基础。光有拳头远远不够,眼睛也要亮,要看得远。美国现已在我国周边组建、部署了从上到下、从天到海的立体侦察网络,从太空卫星到空中侦察机、预警机、无人机,海面上的侦察舰船、水下潜艇,以及水下监听基阵,再到第一岛链上的多部X波段雷达,常能探测到我国大陆纵深起飞的战机或导弹,乃至水下潜艇的出动,从而对我形成较大的威胁。

三联生活周刊:从世界范围内看,各大国海军在最近几年发展中展现出什么新特点?有哪些新式装备和兵种比较突出,反映了什么样的海军发展潮流?

李杰:最近几年,世界海军发展很快,各种武器全面更新,美国最为典型。美国“福特级”航母采用了60%左右全新的技术,明后年就将服役,目前美国海军服役的10艘“尼米兹级”航母已经很先进了,但它还用更新的航母来替代,拉大与其他国家差距。核潜艇也是如此,除了战略核潜艇,还有核动力攻击潜艇,技术性能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却还在研制更先进的核潜艇。还有水面舰艇,如最新的DDG-1000导弹驱逐舰,隐身性很好,探测性强,打击力也大。战斗机方面,最先进的四代机F-22、F-35已服役或即将服役,但美军却已将目光瞄准了五代机。

在武器更新换代的同时,兵力兵器部署也在不断调整,美国除了在欧洲方向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还在加紧建立“亚洲版北约”,聚集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盟友和伙伴,借助他们的力量,利用第一岛链的先天条件,继续加强对中国的封锁,遏制或包围我海空方向,使我军走向深海的难度更为加大。

三联生活周刊:最后想请您谈谈航空母舰的问题。航空母舰对于中国海军的战略价值何在?前些年西方国家曾有过争论,说庞大的航空母舰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已经过时,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李杰:说航母已经过时,绝对是目光短视和科学知识缺乏的表现。航母的重要意义,首先是牵引整个国家海上方向力量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海军,包括空军、二炮,海警、运输船队、科考船队、海上民兵等,从而使得海上力量体系化、立体化、综合化,走向中远海。同时,航母发展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象征,航母能使海上力量集中地凝聚起来,走向中远海。过去我国海军最大的战舰只有驱逐舰,驱逐舰吨位有限、作战能力有限,且走不远。中国发展航空母舰,不论是现在的一艘还是未来发展多艘,主要功能是在一些地区或海域显示力量,起到威慑作用。美国的航母大部分情况下也是秀“肌肉”,对他国实施威慑。另外,航母也是进行非战略军事行动的行家里手,美国航母现在越来越多地参与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救援等,比如海地地震、地中海海啸、日本福岛地震、印尼风灾等灾害发生后,美国航母、两栖攻击舰都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抢救灾民,分发食品,提供电力资源。一艘航母可以提供50万人城市的电力需要,可以制造淡水,提供应急之需。

航空母舰还能提升整个国家工业化体系化的水平。恩格斯曾经说过:“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也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大型水面战舰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最集中最尖端的体现,它能把整个国家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融合、集中到一艘战舰上,航母也是这样。与此同时,航母还能牵引整个国家各个工业部门加速发展。当今大国的海上博弈,常常是先以“肌肉展示”的面目出现,同时伴以协商、谈判等手段交替并用,最终解决问题。航空母舰兼具“大棒+橄榄枝”功能,可在战争行动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目前乃至可预见的未来,海空方向还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够有效地替代航母。 水面舰艇航母海军中国军情中国海军军事中国导弹中国武器航母下水专访中国第一岛链

下一篇: 从一到无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