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的特质

作者:薛巍

法国思想的特质0《法国人如何思考》 (哈扎吉萨 著)

法国思想的五大特征

为什么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题都是信仰是否与理性对立等宏大的哲学问题?英国《独立报》驻巴黎记者约翰·利奇菲尔德说:“法国人喜欢抽象,喜欢理论化。他们崇拜普遍性的解释。他们推崇知识分子。法国所有的高中生,哪怕是美发专业的,都要学哲学。法国的乞丐在乞讨时都能发表流利的演说。法国的足球运动员在上电视时思路都非常清晰。”在诺曼底登陆前,英国军队发给士兵的手册上提醒说:“从总体上说,法国人比我们更喜欢理论论辩。当两个法国人只是在辩论某个抽象的问题时,你通常会以为他们是在激烈地吵架。”布鲁塞尔有一则老笑话说,如何分辨一位英国官员和一位法国官员?英国官员说:“这个想法在理论上行得通,但是在实践中行得通吗?”法国官员会问:“这个想法在实践中行得通,但是在理论上行得通吗?”

牛津大学政治学研究员苏迪尔·哈扎吉萨在《法国人如何思考》一书中概括了法国人偏爱的思维模式、他们迷恋的风格。他在书中说,法国人有着独特的对清晰性的爱好,法国人还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风格,用哲学家孟德斯鸠的话来说:“要用严肃的态度去做一些琐碎的事情,以欢乐的心情去完成严肃的任务。”此外,法国人还有一种叛逆、莽撞的倾向,历史学家拉维斯指出:“我们天生不会驯服、恭敬。”另一位历史学家米什莱认为好辩是法国受过教育的阶层的特性:“我们闲谈、争吵,我们用说话来耗费我们的精力;我们说狠话,在最小的话题上也会吵得怒气冲天。”

最重要的是,法国人思维的风格以热爱普遍概念而闻名于世。批评家艾米尔·蒙泰居说:“再也没有哪个民族中抽象概念扮演如此重大的角色,他们的历史充满了惊人的哲学倾向,人们对事实毫无觉察,但是对抽象的东西充满着高度的渴望。”

法国人还喜欢围绕君主制、理性、公意、无产阶级、民族等形而上学概念辩论良好的生活。同样普遍的是法国人对整体主义的激情,任何问题都从整体考虑,而不是看它们的偶然表现。法国人的思想风格还能赋予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以理论、存在主义的特征,无论是谈话、衣着还是饮食、庆祝仪式。

法国思想的特质1牛津大学政治学研究员苏迪尔·哈扎吉萨

法国人还迷恋表现和形式。他们相信智识活动的美学特征,喜欢分类和创造新词。法国人习惯于围绕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组织他们的公共辩论:开放与封闭、静止与变化、自由和决定论、统一和多样、文明和野蛮、进步和衰退。

法国人喜欢悖论,由于这一特点,法国给了我们充满激情的理性主义者、保守的革命派(以及革命的传统派)、暴力的温和派、世俗的传教士、超越世俗的唯物主义者、旁观的介入、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者、集体主义思维的个人主义者,以及由于法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坏运气,还出现了光荣的失败。

在法国思想史上,新奇的思想层出不穷。“在现代时期,革命和断裂的概念已经在法国各种人文学科中成为人们熟知的比喻,不管是在政治学、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还是人类学领域。单单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就出现了新浪漫主义、新浪潮、新史学、新哲学、新左派、新右派、新烹调法。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看来,要解释法国人对新奇的热爱非常简单,构建伟大的玄思结构就是为了打破它。没有哪一个可以希望延续超过几十年的时间。”法国人之所以喜欢提出新思想,原因之一是强调思想的玄思性。法国人的知识建构是玄思的,它们通常不是以经验现实为基础的。这表现在法国人喜欢演绎方法,从一般的、抽象的命题开始,得出特殊的结论。喜欢归纳的英美人往往认为法国人的思维模式会带来华而不实的、琐碎的结果。演绎推理很容易陷入这样的谬误:所有的鸟都有喙;这种动物有喙,所以它是一只鸟。牛津大学的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格里·柯亨就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在法国胡扯很兴盛》,描绘了这种法国人易犯的错误。

法国思想独特性的成因

法国人崇拜独特性,导致法国有246种奶酪。法国人真有一种集体的心灵框架吗?哈扎吉萨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分析了其成因。他说,法国思想在过去400年间表现出了五种特性。一是它的历史性,法国思想具有历史上的连续性,而且把过去作为合理性的来源。二是法国思想迷恋自己的国家和集体自我。第三,法国思想非常激烈,思想不仅很重要,而且值得为之献身。第四,认为把特定形式的知识传播给大众是知识活动不可或缺的特征。第五,法国思想的突出特点是秩序和想象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者说,是笛卡儿冷漠的直线性和卢梭不受拘束的扩张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哈扎吉萨看来,法国人之所以有共同的思想风格,部分是因为法国的主要知识实体,主要的教育机构、出版社都集中在巴黎。这种文化的集中导致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风格上的统一性。法国智识生活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组织以特定的社交模式为核心。这种现象经典的例子就是沙龙,私人的文化集会,其目的是娱乐、交换思想、推广礼仪和礼貌的价值。这类集会从17世纪之后在法国上流社会开始繁荣起来,促进了哲学和艺术思想的传播,打破了社会隔阂,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沙龙往往是先锋思想和社会习俗形成的地方,是女性能够参与哲学辩论的地方。沙龙最重要的文化功能是拒绝被学科界限束缚。小说家夏尔·诺迪埃(Charles Nodier)1824至1834年间组织的沙龙充分显示了兼容并蓄的特性。他著名的周日沙龙给参与者留下了不可消除的印记,不只是因为他的魅力和风趣,还因为他能够跨越各种主题和年代。他的沙龙吸引了保守派,也吸引了革命派和乌托邦主义的空想家。

2003年,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是否用武力制裁萨达姆的辩论会上,法国外长德维尔潘发表了演说。德维尔潘说,针对伊拉克政权的战争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哈扎吉萨说,德维尔潘这番演说无疑是法国式的,它展现的男子气概非常魅惑,它有热情的文采,吸取了法国公共演说最杰出的传统,援引了理性和逻辑,围绕冲突与和谐、自身利益与共同善、道德和强权政治等二元对立讨论问题,阐述了以苦难的历史经验为基础的古老智慧,显示了以法国文化的优越性信念支持的自信的乐观主义。这番演说也是一个转折点,之后法国普遍主义的传统就逐渐解体了。2012年,法国《文学杂志》上一篇文章问:“法国还思考吗?”但哈扎吉萨的回答是,法国一直在思考,它的知识分子传统是该国民族认同的核心,不会被丢掉。虽然2013年法国的畅销书是《五十度灰》和丹·布朗的《地狱》,但哈扎吉萨相信:“在面对21世纪的挑战时,法国人仍将是最知性的民族,会继续产出对人类的境况优雅、深奥的抽象描述。”

“二战”结束后不久,政治学家安德烈·西格弗里德在给一本关于法国精神的价值的书作序时写道:“舞台上缺少法国的话,就会失去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一切都将变得商业化、行政化、实用化,没有它欧洲就不再是它自己,西方世界也不再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不管它走到哪里,法国都会引入清晰、智识上的轻松、好奇,以及一种微妙、必需的智慧形式。” 阅读法国人法国思想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