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困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湖南永州  蒋平

前不久,笔者所在城市的两位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支书找到我,想帮他们的村里争取点扶持资金。

事情是这样的:这两个村子,5年前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评选中,双双中标。但省一级的评选,包括评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村落,只有授牌,没有扶持资金。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农村古建筑的重视,保护力度逐步加大,如果评上国家级的传统古村落,会有不少配套和保护资金。因为有这样的奖励机制,许多够不上评选条件的古村落,纷纷加大了公关力度,使得有限的评选名额竞争激烈。5年前的申报过程中,两个村子所在的县、镇,包括村里高度重视,均按评选要求,做了专业规划,并且进行了公关,花去不少钱。眼下,古村落的评选又要重新洗牌,以前所做的工作全部推倒重来。村里希望原来的规划及申报资料,能作为新的传统古村落评选条件,他们已经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做新规划。

我了解到,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主要考虑村落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及古建筑群的面积。而传统古村落,则侧重于古建筑的年代久远度、稀缺度、工艺美学价值,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而加大了评选的弹性空间。主管这两种村落评选的,分别是住建部两个不同的司,执行政策的标准和尺度都不一样。其中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是在七八年前进行的,当时只有政策,没有资金扶助。同时,部分历史文化名村还经过旅游部门的特色旅游名村评选,也要做一套专业规划。每一轮评选下来,从县、镇到村,仅规划开支都不是一个小数。许多村在获得称号后,由于后期投入无法跟上,保护与开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基层政府之所以热衷这些无钱的评选,主要是出于政绩考虑,一些古村落拿到荣誉称号后,可以通过提升知名度,发展旅游业。随着国家保护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有上级扶持资金注入,让这些古村落看到了希望,但新实行的评选机制,使得他们失去了竞争优势,原有的保护手段也难以为继。

事实上,当传统古村落成为稀缺资源时,各类评选细则方面已经很难界定,尤其在基层,更应考虑到既往政策的适用性与连续性。一方面,要防止评选过多过滥,加重基层的负担;另一方面,要区别申报对象,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避免浪费,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困惑古村落读者来信

上一篇: 长江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