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2.0时代: 偶像的养成、 制造与消费

作者:葛维樱

韩星2.0时代: 偶像的养成、 制造与消费06月6日,日本女子偶像团体AKB48“第七届选拔总选举”在福冈巨蛋体育馆举行,选举以歌迷投票的方式决定AKB48第41张单曲由哪些成员参与演唱 

忠武路四小天王之一金秀贤,虽稳居韩国当红男明星行列,只算最后的辉煌。十几年前第一批韩流明星,还是裴勇俊、张东健、李英爱们靠影视作品一炮而红的天下。然而自从新的传播形式和媒介文本在新世纪的十几年里逐渐发展成熟,现在的追星地点,早就移至三大电视台和几大经纪公司门口,刚刚参加完综艺录制或准备出发的当红偶像明星们让“粉丝”应接不暇。

明星制由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工业开端。电影制作、销售和宣传体系,造就了1910年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明星劳伦斯。此后一系列偶像诞生,依赖明星魅力,促进电影乃至广告的发行。被英雄化、神秘化是明星的特征。电影曾经是明星展露灵魂、强化光环的唯一方式。海报足够影迷悸动心醉。鸡汤式的报纸杂志和狗仔新闻双管齐下,成为满足大众欲望却越喝越渴的安慰剂。

然而近十几年里,韩国诞生了一种新的制造和消费范式:明星综艺节目。最初始的“本人”和在作品里塑造的“角色”,在明星综艺里,用非常精准的方式糅合成了明星的“个人形象”。这些“个人形象”不同于以往专业作品里既有的“海报式”扁平印象,用知名明星综艺制作人朴羽珍部长的话说:“艺人希望自己的个人形象越丰满越好。”“个人形象”的魅力在中国换算成了价格公式。

综艺开价是片酬4倍以上。章子怡3000万元出任选秀综艺导师的天价刚诞生,就被邓超签约“跑男”每集税后100万元的酬劳,和4000万元一季的明星演讲酬劳刷新了纪录。然而在今日的韩国,明星和综艺十几年来生产的“个人形象”,包含了一个涵盖私人和公众、非表演因素与表演因素、隐私和公共化等内容的多重关系重叠,这使得韩星文化近十几年里的发展和创造,显得更加复杂。

偶像是怎么变成包袱的?

韩星2.0时代: 偶像的养成、 制造与消费12012年10月6日,年轻人在首尔街头跳起《江南Style》骑马舞

没有人能算出韩国到底有多少明星。但可以确定的事实是,2010年起算至去年,韩国娱乐公司在4年多的时间内,共推出了102个偶像组合。其中,仅2012年,就有39个组合出道。这些组合不仅建立在残酷的“练习生制度”上,经历万里挑一才能出道,还得遭遇“三年解散”、“一张死”的诅咒,最后能存活的仅剩个位数。

今天的韩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偶像制造工厂,明星的商品属性被新的一套大众传播规则改变。46岁的安在旭一个月前刚刚举行了婚礼,这个最初以《星梦奇缘》掀起韩流的头号代言人,早已关注不再,经历抑郁后终遇良缘,报道口吻甚至是欣慰的。安在旭曾经接受采访说,自己一夜爆红之后又打回原型,不得不从演艺圈生态链的起点开始做起,到中国发展失败,转而主持电台节目。

“韩国的艺人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周汸对我说。她在优酷土豆专门负责韩综内容部已经多年,不仅负责版权引进、内容制作,更熟悉韩国所有的综艺节目和艺人业内规则。“金字塔顶端的是超级巨星,比如全智贤这样的大咖。”韩流明星的人数只能用“新人辈出、眼花缭乱”来形容,数量激增使这座金字塔越来越庞大,然而顶端的人却只有电影作品最出色的绝对超一线人物。韩国电影的国家战略保护和扶持,1998年以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而顶级巨星的数量、质量都是相对稳固不可撼动的。这些人尽可以享受天价片酬、代言费和私生活神秘的特权。在塔尖之下,歌手尤其是实力唱将身价也比较高。接下来是普通韩剧演员。十几年前,韩流明星大部分是围绕韩剧生成的,此后优秀者涌向电影界。韩剧作为造星机器的功能现在逐渐减弱了,除了《来自星星的你》等个别有极大影响力的热剧,绝大部分电视剧演员都难以再攀《大长今》式的辉煌。越来越多向金字塔底部涌来的艺人、偶像团体们去哪呢?

在当下韩国,无论白天的主妇档时段还是周末的全家档时段,一打开电视,全是各种类型各种形象的演艺明星出演的综艺。内容专家周汸阅尽韩综,目前最有看点的是“观察类明星综艺”。按一下遥控器,你会看到,有“国民妖精”之称的美人的冰箱里被挖掘出不知年月的木乃伊霉橘子,偶像组合的成员寂寞地在小区健身房里交了一个朋友,性感帅气的男演员独自一人去吃自助餐并自拍上网看点赞,运动红人和弟弟吃着外卖炸酱面一起练习首尔话以便不被看穿外地人的身份。

朴羽珍部长告诉我,这类节目中国尚未开始跟风,但是已经在韩国成为明星综艺的“大势”。他所在的CJE&M是韩国最大的娱乐媒体公司,不仅拥有韩国最大的两个音乐电视频道,Mnet和KM TV,也是覆盖所有文化娱乐事业的巨头。“对于韩国人来说,只有明星综艺,素人是没有综艺的。”与英美国家流行的《老大哥》等典型普通人真人秀节目不同,韩国观众对“素人”,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完全不感兴趣。韩国的综艺明星和专业演艺人员参加的电视节目。从性感女歌手到新晋搞笑艺人,从偶像天团成员到广告模特,庞大的艺人金字塔上源源不断的艺人成为综艺节目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人才资源宝藏。令人意外的是,韩国明星综艺给明星的酬劳非常之低,甚至很多人都是甘愿免费出演,国内这样天价请大牌确保收视率的情况在韩国绝不会发生。

类似于我们无法屏蔽的“女明星互撕”之类的微博、手机新闻推送的标题。韩国综艺节目出演带来的明星话题,也成了一种日常电视文化景观。人们之间讨论明星综艺成了一种潮流,除了天气、吃饭,明星综艺也成了社交话题里面最安全的一张牌。我和周汸都觉得中国版“跑男”里Angelababy的情商特别高。她在香港本是嫩模出身,永远和整容、泳衣、绯闻联系在一起。参加“跑男”后,她的美貌和洒脱“无包袱”感,一下子将其推向了“女神”的地位,身价也节节看涨。范冰冰、姚晨本来作品和身价都是绝对一线的真正女神,来到“跑男”语境下没办法完全放下形象,就显得弱势。

“偶像包袱”是一个和明星综艺同时诞生的特定词。如果一个帅气的男星无法在对一个女谐星演出一见钟情,不愿意被人用墨水抹脸,甚至只是略显尴尬,观众和节目就会把“偶像包袱”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其貌不扬的笑星会在表现自尊心的桥段里故意羞涩地说“我也是有偶像包袱的”。韩国第一个偶像团体HOT的成员文俊熙现在以发胖的形象打着“元祖偶像”的名号参加综艺录制,已经拥有了欣赏他善于自嘲的新“粉丝”群,算彻底把“偶像包袱”用了个够。明星,本来是一个领域的精英人物,但偶像包袱,却成了大众文化消解精英文化的一个武器。

时代变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自媒体的发展,使明星必须选择,是迎头赶上还是决然放弃。曾经Rain上明星综艺始祖节目“情书”时与女明星联谊,还会成为新闻。而与他地位相当的性感歌手代表李孝利最近在节目里和丈夫一起收割黄豆,并在真实生活中将80公斤黄豆以每公斤1万韩元的价格贩卖了。“韩国明星也已经看了十几年的明星综艺。他们早就耳濡目染接受了‘放下’的概念。”朴羽珍是韩国明星在最近10年里和综艺越来越紧密的结合的见证人。“早期节目还会有大牌艺人不愿意来。”甚至节目形式都很保守。“韩综不是上来就有很多好点子,早期也经历了向日本明星综艺模仿的阶段。”但搞懂游戏规则的韩国很快推陈出新,而不是陷入日式过于细化的趣味之中,反倒使明星和综艺节目上演不断变幻,变成了娱乐常规文本,甚至输出到了中国。

韩国明星综艺提供了一个给偶像去掉包袱的平台。其实明星的去神化在“极致文化”发达的日本更加严重。与韩国一样,日本同样善于制造偶像团体,目前人气最高的是少女组合Akb48。这个组合最重要的屏幕形象,就是出演“总决选”。作为“明星养成类节目”的典范,“总决选”每年都要调动全国海量投票,选出一个冠军。今年刚选出的新任总冠军自称“丑、贫乳”,甚至因为被学校同学欺负而赖在家里不去上学。这样一个失败者的青少年形象,与日本偶像团体过去的“王道”栽培方向背道而驰,然而新时代的受众和“粉丝”居然喜欢上了这个很像自己的女孩。团队里美貌、积极进取的完美少女反而落伍。事实上,人们并不真心喜爱那些精英。无论在日本还是韩国,综艺节目里的少男少女明星们居然还出现了“酱油偶像”,他们上节目发呆,浑水摸鱼,只希望赶紧收工回家,也聚集了一大批死忠“粉丝”。

CP、loveline:明星即我

不难看出,新一代观众对明星投射的情感不再是单一的崇拜了,而开始了自我心理投射,“明星即我”。明星曾经是一种宗教。法国学者艾嘉德、莫杭认为:“‘粉丝俱乐部’是一个固定礼拜堂。”法国、英国在上世纪30年代就统计出有一成国民有偶像崇拜的心理。人们含泪而来参加影星见面,为了得到一张照片、签名,或者了解明星最新的演艺动态。明星这个概念既然由电影业衍生,在诞生之初就明确了商品属性。他们贩卖的价值附加在既定的电影和广告商品形象里。很多年里,为了保护隐私、塑造避世的形象,明星们负责臭脸、砸相机和逃窜。越神秘的明星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谜是明星不能打破的魅力的一部分,给了普通人遐想的空间。

从社会学角度与物质角度看,“粉丝”付出的怎么看都是一份无法拥有的爱。然而忠武路上电影制作小公司的衰落,以及几大文化娱乐集团、几大电视台的垄断性地位,正在从侧面证明了明星诞生的另一块土壤的蓬勃生长。大量偶像团体和演艺明星要面对的现实是:一边是音乐、影视剧领域的激烈竞争淘汰,一边极度渴望“曝光率”、“话题性”、“关注度”。因此哪怕是只有微薄的车马费,明星们也愿意在一个小时的黄金综艺里占据大部分观众的电视机屏幕。

无论明星在“金字塔”的哪个位置,个人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形象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然而这些具体的形象需要借助的载体却极为有限。韩国三大公共电视台全都在首尔,周汸提醒我,5000多万韩国国民里有1000万人在首尔。做着明星梦的人必须到首尔来,韩国大量的艺人训练班、练习生机制都为此而设。此外,韩国没有北影、中戏之类的大学,科班演员必须通过正常高考之后,才能考专业表演。金秀贤高考四年,24岁终于考上中央大学,成为综合大学里表演专业的学生。导演专业更多见30岁至40岁的学生,他们甚至有不少是大导演手下的副导演和专业人士,据说中央大学要求导演系短片必须入选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影展才能毕业。这样的机制下不难理解,电视剧里演了男三号的人要去咖啡厅打工才住得起极小的出租房。金秀贤即使出演了《盗贼联盟》、《隐秘与伟大》,也还是等到《来自星星的你》才买到了人生第一套房。

韩国明星工业化批量生产和文化娱乐行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新的明星养成、制造和消费机制。电视台只有在音乐节目和类似春晚的年度音乐颁奖晚会里,才能让多如牛毛的韩国歌手中最红的少数人出现,精心拍摄制作的MV,播放时段不过三四分钟。电影电视剧的主角也永远留给“塔尖”。“东方神起”在与SM公司的官司里,也表示公司分成存在严重剥削:“合同规定,单张专辑销量达50万张以上的情况,发行下张专辑时每位成员才能得到1000万韩元(约合6万元人民币)的版税,否则将一分钱也没有。而销量不好的团队还很可能被公司雪藏,甚至解散。”

韩星2.0时代: 偶像的养成、 制造与消费22014年12月23日,韩国首尔女子演唱团体GFriend成员为初次登台彩排

公司培养偶像组合的投资成本很大,几十人、上百人当练习生几年的培训费、包装费以及生活费支出大概要花费数百万元人民币,而出道的只有极少数。这些钱当然会在艺人正式出道后的演出酬劳中扣掉。BEAST组合的李起光曾在节目中爆料,出道一年后才得到公司支付的800万韩元。“所有收入都要和其他五位成员一起平分,即使是个人单独出席活动,酬劳也要分成六份,日子一直过得很拮据。”

“从第二张唱片才开始填之前公司挖出的大坑。”周汸说。偶像艺人的奋斗史都是一部血淋淋的还债史。大量演艺人员必须另觅途径,实现大量各不相同的“具体形象”,以谋求此后被观众喜欢,被导演、制作人和广告商看中的机会。这个具体形象的制造者,就是韩国种类繁多占据大量电视黄金时间的综艺。“很多偶像团体,都有一到两个最聪明的团员专门担任综艺的任务,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一个偶像在一个综艺里说了一句被大众喜欢的观点或故事,整个组合都得靠着他的综艺能力去争取曝光率打天下。”

为了曝光和话题上综艺的明星,首先迎合的是观众的需求。明星与“粉丝”,本来被莫杭刻薄地比喻为“星星与蚯蚓”,然而现在却扭转了。“粉丝”们沉浸在主观里给自己的偶像制造各种“cp”和“粉红”。cp代指“couple”,配对是“粉丝”们最乐此不疲的游戏。无论被配对的是同性还是异性,俊男靓女们的关系和互动是“粉丝”可以主动制造的明星的新形象。不能接触到平日偶像的“粉丝”们,把各种综艺节目里明星们的互动变成了新形象制造的素材。在韩国偶像团体诞生之初,无孔不入的综艺节目就开始成为cp的目标。团员之间互相玩闹、整理头发衣服、一颦一笑全部都被“粉丝”们制作成gif动态图,把偶像脸蛋涂红,两人之间用一个心圈起来,再配上深情的音乐,甚至能写出大量的幻想小说。为了cp配对的方式,不同排列组合的支持者之间经常展开持久的争论。

恋爱曾经是最禁忌最八卦的狗仔新闻。但是在韩国,观众们为了综艺节目里制造出来的男女演员的“loveline”(恋爱线)着急不已,甚至会对他们的不来电和羞涩感到失望。为什么要看偶像谈恋爱?我记得少女时期的自己曾经为了偶像恋爱的消息黯然神伤。什么时候,偶像之爱变成了观众们的狂欢?

“所有爱情节目,观众都会出现‘代入’和‘吃醋’两种结果。”朴羽珍告诉我,“但是这么多年的明星恋爱综艺发展下来,结果表明,观众的代入感,给明星带来的人气度和好感,远远高于‘吃醋’。”周汸说,更多代入感强的观众,属于本来对偶像的关注就普通的人。他们不是特定的死忠族群,而是从小到老的绝大多数人。韩国观众看惯了偶像明星新老淘汰速度越来越快,被近几年明星压力过大自杀的新闻震惊。而恋爱最能表现出偶像们压抑已久的禁忌的一面。不再有二十来岁的帅气明星号称自己从没谈过恋爱。最近国内热播的讨论度最高的“我们相爱吧”,其中韩国偶像崔始源,在假女友刘雯来电影首映式探班时对摄影机真情流露说:“我谈过几段恋爱,但是从来没想到会有公开的一天。”

异国恋、姐弟恋早已是明星恋爱节目的常规设定。自从始祖明星综艺“情书”至今十几年里,明星们不仅收起了一开始参加综艺的腼腆,甚至主动打私生活牌。我还记得当时看“情书”带来的震撼,此前停留在韩团都是长发遮眼、衣服宽大的印象里,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但“情书”第一次把二十几岁的男女明星分为两队,大家互相表示好感,各显神功,争取配对。明星里总有不同的角色,万众瞩目的偶像、负责搞笑的谐星、想搏出位的新人。这种联谊模式后来衰落,到“我们结婚吧”假结婚模式的爆发,突破了恋爱的窗户纸,两个明星第一次见面就是挑婚纱,再到现在“如果爱”这样给明星介绍男女朋友的节目,干脆就由节目来扮演红娘,一直试图在往更“真实”的道路上前进。朴羽珍和他的韩国团队已经为中国观众制作了“妈妈咪呀”、“花样爷爷”、“中国星制造”等大批韩味综艺。“韩国观众已经非常喜欢看到明星们从镜头里发展到镜头外的感情故事了。”真实的情侣不仅不会被观众和“粉丝”抛弃,反而会得到双赢。

看他们恋爱还不过瘾?最新韩国一档专为年轻偶像打造的节目“我独自恋爱中”,“当红炸子鸡”灿烈对着镜头告白“我是个胆小鬼”,甚至闭眼亲吻镜头,而和他假想约会的镜头,正是“粉丝”视角。现在观众们通过综艺,已经能够和他们的偶像彻底平等地站在一起。“粉丝”的宣言是“挣钱养偶像”、“亲妈粉”。在日韩十几年历史的“偶像养成综艺”当中,这些孩子的入行年龄上限是小学毕业,他们早已经开始学会在综艺镜头里摸索自己的形象个性定位。很多偶像成年走红后,这种一以贯之的综艺形象依然是他的丰满血肉,“粉丝”不仅能欣赏到他现在的专业能力,也能看到“一路走来”一个因为挫折委屈流泪的人性的一面。这种感同身受的陪伴式的爱,充分吸收了综艺里多年积累的个人形象传递的信息,从而建立“粉丝”对于自我的投射。有段时间有一句很红的“粉丝”语录,叫作“你们知道他有多努力吗?”正是此意。因为“粉丝”崇拜的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性格包装:新时代的“人味”偶像

“观众并不想看到完美的明星。”朴羽珍说。日韩青少年偶像流行文化已经成熟,观众和偶像相差无几的年龄,相似的出身、生活经历,特别是现在自媒体盛行的信息时代,带来了新的互动体验。“粉丝”更善于用Facebook、Instagram随时追踪明星动态,像女神千颂伊那样的偶像也想发一点喝咖啡的自拍,经纪公司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把见面会、演唱会、握手会和新歌曲、新广告的发布变成了一个个固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购买和讨论的共同商业体。100%的优点,心灵鸡汤式的访谈和励志故事,十几年前就已被火眼金睛的韩国观众驱逐出境。偶像的消费群体早已不是流连韩剧的师奶,而是被美剧、日剧包围,掌握各种信息渠道,“高意识系”的新一代。

在社交网络和消费主义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谓的“拟像”:“从正面看,他们(明星)表达了对个人完美、个人梦想、个体价值的追求,折射了在人性的理性层面下所隐藏的欲望和梦想。而从反面看,其中也不乏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追求、变态和病态的呈现。”大量韩流明星不再向神坛攀爬,而是在综艺安身立命。

“如果我能知道观众想看什么,我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综艺制作人了。”朴羽珍否认对观众心理了如指掌,“现在观众的智商太高了,自我意识和判断力特别强,所以大部分综艺都会很快遭到腻烦。”韩国明星们现在甚至开始挑战高难度,进入职场面试、侦查罪案这些专业领域。但是和参加影视剧一样,综艺节目同样需要明星承担一个鲜明的性格形象。但是在这方面,多年积累的经验让韩国演艺界早就已经把“综艺技”当作入行必要元素来培训。日本演艺界管这种技能叫“反应”。在任何事态、环境下,明星都可以用“反应”来固化自己的性格形象。小气、死宅、懒惰、贪玩、浪费、软弱,很多明星的愿意展露的都是无伤大雅但要有趣的特点。

真实缺点的适当“放大”和“缩小”,是明星综艺的杀手锏。甚至可以说,明星有意在电视上营造一个反差感的形象。惯有的镜头是电视里同时出现两个对比画面:一个是舞台上华丽妖娆令“粉丝”疯狂的明星,一个是邋遢素颜没朋友盯着电视叫外卖在家喝酒的宅女。这也是为什么《来自星星的你》里的女明星千颂伊失恋在家发酒疯的片段那么深入人心的原因。有人认为韩国综艺已经成为明星的宣传片。但是这种宣传恰恰符合了时代潮流和观众心理——去神,也是造神的一部分。

制造反差要把明星的优点和缺点都表现出来,普通人才对明星有亲近感。金秀贤参演《来自星星的你》之后,他早先参加韩国版“跑男”的节目再次被观众追看。当时已经出演了《盗贼联盟》、《隐秘而伟大》两部叫座的电影,马上就要够上一线明星的金秀贤,在节目里还是因为笨拙被嘲笑是“真是英俊的笨蛋啊!”他留着电影角色里的蓬乱锅盖发型,笑容也和角色设定一样憨厚老实,然而这样的性格形象设定、优缺点表现,和他的影片宣传是一致的。

“人味”取代了“星味”。韩剧曾经被视为“手指尖相碰已经是底线”,而现在韩剧里的偶像热吻已经是收视法宝。明星需要被了解、被消费、被认同、被占为己有。明星的反应和自我设定来自主观性。但节目却可以引导观众认同这个新形象。人们总渴望知道一个明星更多的故事。莫杭说,人们需要的不是明星,而是一种类型、一个活生生的样本、一种存在。在韩国版“跑男”收视率已经慢慢下滑的今天,刚刚播出的一期节目收视率从五六个百分点一下子冲过了12%,原因是跑男成员李光洙刚搬进新家,就被节目组其他成员“突然”一早闯进来。结果一脸牙膏沫的主人没来得及藏自己的电脑——里面出现了被镜头公之于众的色情片。“光洙也是男人啊!”这期节目不仅没有让李光洙人气下滑,他“被骗”的愤怒表情,却使观众更喜欢这个刚满30岁却一直没什么恋爱运的男明星。作为一个零基础的演员,他甚至开始参演最热的电视剧。与中国的韩版综艺最大的不同是,韩国明星综艺制作之前达到了充分的了解和沟通。连艺人的小动作、说话小习惯、喜欢玩什么、怕什么全部都了解了。而且韩国各种类型的明星综艺做了这么多年,韩国人在心理上早就开始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偶像明星“和我一样会做错事”的设定。

“一个明星的综艺形象不可能完全设计,也不可能完全真实。”有别于传统英雄,韩国明星是当今韩国社会流行文化所创造的世俗神话和偶像。这种世俗性要求紧随社会文化当下的潮流,也就是明星所处的节目要面对的大背景大环境。比如“我独自吃饭”,就是到明星家里去跟拍一天,看他怎么生活。朴羽珍说,早先的综艺都是节目预先设定信息比较多,艺人很容易在框架里表现。现在难度加大了,而且艺人也知道了该怎么做,反而自由度很大。“基本上明星有意愿参加,又能获得酬劳,又能塑造他自己更丰满立体的形象。”这三点让有表现力的明星对于“我独自吃饭”特别钟爱。“明星懂得,观众想看的并不是明星的弱点。”节目组着眼于社会议题:与中国、日本一样,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大城市工作,在很长的时间里,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沉迷网络,使独居越来越成为趋势。“年轻人一个人租房,一个人吃饭,他们更想看到的,是明星们独自生活的方法。”明星成了特定的文化意识形态的表现符号,他们在节目里的作为,甚至会带动观众生活方式的潮流。

“他要做什么?什么时候?想不想做?这些都是节目等出来的。”朴羽珍说,现在最流行的观察式明星综艺,20分钟的播出,需要几十个小时的跟踪拍摄里,大部分时间不是“拍摄”,而是“等待”。对于每个人好奇的明星表现到底是不是编剧一点点写出来的?朴羽珍回答过许多次。明星在综艺里展现的是一种选择性真实,这个角色形象是明星本人的需要。但是节目做的是点子策划,不是做纪录片。“每一句话都是明星自己说的。”朴羽珍说,不管后期制作怎么剪或者不剪,语言是无法更改的。“你要相信一个节目绝对要让所有明星都说话。”可是反应能力和情商是个硬功夫,很多明星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电视综艺里的“反应”却充满了高情商的火花,也正是观众期待的化学反应。

朴羽珍告诉我:“观众对明星的感受,取决于节目的环境设计。”这个环境设计每个节目都有千差万别的细节。举个例子,国内热议的女明星连续参加两季综艺节目,明明她的个人表现和角色设定是一致的,前一季成了娇弱的女神,后一季就是公主病。“因为第一季其他嘉宾年纪较大,互相宽容,而第二季年轻人多,都很个性。”这个教训也第一次给中国明星提醒了,一心按照自己的角色设定来展示固定的形象,不同的环境设定就会有完全相反的效果。

“基本上明星和综艺已经达成了充分的信任,我们不会害明星。”我以为像CJ这样的大公司一定会与艺人签订各种条款,没想到朴羽珍却说:“行业发展十几年大家互相已经形成了底线,不用说出来。”后期制作的方向引导和情绪控制,才是节目效果的关键。有别于国内综艺不断创出天价邀请大牌明星,韩国综艺对于明星的等级和知名度的要求反而是次要的。按照韩国法律,韩国节目也不能出现几亿元冠名费和各种植入广告。制作费基本就是透明的用来制作,明星出演综艺的费用很低,甚至很多人完全不拿酬劳,尽管这个价格现在也慢慢上涨了,但最大头的还是节目的制作费用。

“新鲜感”是人们对明星永恒的追求,只要明星找到了一个演艺圈里空白的形象,尽可以一路做下去。因为“跑男”而红的李光洙,在进节目之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模特,演艺学校期间因为无人问津还去服了兵役,是极少数的入行前已经服完兵役的明星。但是他在节目众多大明星的有意的“欺负、排挤”的受气包角色设定里,诞生出偷偷使坏和耍小聪明的技巧。从此韩国综艺第一次有了“背叛偶像”这个称号。当李光洙被虐的时候,所有观众都知道他一时受气只是铺垫,关键时刻,这位大长腿明星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手撕队友,所有人都期待着这个“背叛”时刻的到来。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所写最优秀的当代流行文化,正好概括了韩星2.0时代所抓住的精髓:“强调娱乐的时候,看重的不是场面、色彩、巨星和特技。相反,强调的是故事包含的意义,思想价值、人生模式,就是真正的性格包装。”

(感谢周汸在采访过程中提供的翻译等帮助) 养成艺人形象金字塔消费综艺综艺收视率韩娱偶像时代制造来自星星的你韩星韩国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