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身体改变精神:只为更赞

作者:陈晓

改变身体改变精神:只为更赞0N+TC训练结束后,学员们总会花点时间玩自拍

身体训练营

在写这篇有关身体的文章时,我的身体处于一个很不舒适的状态。我在写字桌前坐下或者站起来时,都要经受痛苦的折磨。首先发出抗议的是腿部肌肉,它们就像一根板结的木棍,弯曲时会感觉到宛如被折断的痛苦。当我想用手臂支撑,来分担力不从心的大腿肌肉对身体的负荷时,手臂肌肉和手腕都很酸。我既没受伤也没有生病,可这几天却不得不像一个腿部严重受损的人,行走蹒跚缓慢,尤其上下阶梯时,只能侧起身体,支棱着僵硬的双腿寸步前行。

事情要从两天前我参加的一个身体训练营说起。这是全球运动时尚品牌NIKE发起的身体运动。品牌商提供场地、教练以及训练课程,向城市中的年轻人发起召集。活动早在5年前就发起了,最近一年来就像异军突起似的,关于这个身体运动的广告贴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地铁交换线路漫长的环形走道,购物街边顶天立地的广告牌,在这个城市人来人往的琐碎空间里,处处都能看到年轻人带着爽朗的笑容或者肃穆专注的姿态,将身体拉伸成不同形状的照片,每张照片上都印着有关身体改变精神的宣言:只为更赞

我参加的这堂课主题是:“通过全身力量训练和心肺耐力训练的结合,形成高低强度间歇训练,在短时间内促成脂肪的快速燃烧。”简单地说,就是一堂高效瘦身的课程。在一个小时内,受训者要跟着教练几乎不停歇地完成十几种运动,涉及手臂、腿部、腰腹。跳跃、扭腰、踢腿,四人一组手拉手蹬腿后退……在摇曳的彩色暗光束中,一个个年轻的身体穿着荧光绿、浅粉红、亮紫等颜色鲜艳的紧身运动衣裤,踩着快节奏的音乐鼓点,跟随教练的口令在一个甬形通道状的空间内来回跑动,穿插跳跃。这是一个运动的现场,也可以说是一个脂肪燃烧的现场。如果是初次参加的运动素人,大约10分钟左右就会感受到血液的暖流缓缓浸上表皮,皮肤像被微火灼烧一样蹭蹭往外冒热气。这是健身界目前颇为推崇的间歇性训练法,可以在运动结束后仍然让人体持续燃烧热量——据说锻炼一个小时后,脂肪还可以持续燃烧4~8个小时。

1885年,《快捷-运动》杂志发表了一篇质疑身体锻炼“合理性”的文章。这篇名为《给骑自行车人的十条建议》的文章,刊登出一个在公寓里踩踏板的人的照片。踏板器材用支架固定在一块木板上。因为车轮只与按在笔录中的一个铰链转盘联动,所以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幅讽刺画表明了在19世纪末,锻炼仍然是一种饱受质疑的文化。人们认为锻炼是与效用背道而驰的活动,总之是过分自我的行为。图中那个铰链转盘所意指的正是关于“实际”的必要性。

陈沛瑶是健身训练场上引人注目的女孩

作为一个并不热爱锻炼式运动的人,我夹杂在训练人群中来回跑动时,心里多少也有些“置身事外”的疏离感和“这到底为什么”的怀疑心。但整个场域的气氛由那些最强壮优秀的身体主导着。看着那些生机勃勃的身体,加上音乐强劲的鼓点也在敲打着神经的某个部分,让人即便不信仰,也并不想从这片昏暗摇曳的运动热浪中抽身出来。除了莫名的诱惑力,我还有点好奇,这些连续的动作,到底还会让我的身体发生什么?

训练刚开始十来分钟,我的身体已经发出警报了。随着热量不停通过皮肤往外渗透,我的腿开始无法自控地抖动起来。在现代运动学的理论里,这是我的身体供能系统亮起了红灯,通过腿部肌肉来提醒我,能量储存已经不多了。不久后,内脏也开始加入了能量不足的控诉大会。肺部已经不堪重负,刺激喉咙发出阵阵咳嗽。紧接着,胃也开始有呕吐的感觉。

改变身体改变精神:只为更赞2辛苦的训练课程完成后,学员们鼓掌欢呼

这既是对身体的塑造,也是跟肌肉的惰性作战,我知道我不是唯一的受难者。训练场上已经不复刚开始时的整齐划一,不同身体呈现出不同的节奏和状态,其中不乏体力不支者踉踉跄跄的身影。尤其是几分钟平板支撑时,能频频听到身体沉重触地的声音。每一个艰难的动作伴随着教练倒计时声结束后,人群中都会响起一阵掌声和欢呼,包含着如释重负和同仇敌忾的喜悦。在交错的明暗光影中,看着兴奋举手叫喊的人们,有几个瞬间恍如来到一个有关身体的宗教场所。在这里,人们要忍受清教徒般的痛苦,对自己的身体大加折磨。甚至在锻炼结束后,初学的人还能感受到短时间堆积大量乳酸无法分解的后遗症。肌肉像是被搁浅在了某处,别扭地拥挤在一起,每一个平常的动作都让它们相互排斥。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所感受的身体痛苦就是这折磨的一种。

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痛苦并不是这堂训练课唯一的结果。课程结束后,学员们久久没有散去,大家围在一起,以各种俏皮的姿态合影。一些穿着紧身运动内衣,露出腰腹的女孩子还摆出高难度的大劈叉姿势合影,很快这些合影将会出现在她们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工具上——这是这个时代与身体相关的生活方式。

改变身体改变精神:只为更赞3吴庆庆在当健身教练前是名专业的健美运动员

表演式的清教徒

一方面咬牙让身体忍受巨大的痛苦,一方面在痛苦结束后愉悦地展示自己的身体,可以说是现代健身运动的一体两面。法国文化人类学教授让-雅克·库尔第纳将此取了个学名——“表演式的清教徒主义”,并在著作《身体的历史》中,将之归结为锻炼肌肉行为的现代起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健身主要的推动力就是普及的表演活动。首先是展现异国情调或者历史性的冒险电影,意大利和美国独占鳌头,它们影片中的人体形象,几乎奠定了现代身体的审美趣味。民众阶层也加入到一场更为普及、更师出有名的运动中来,并发展出各种各样锻炼肌肉、塑造身体的方法。众多词汇都表明这些通过氧化过程进行健身的计划具有美国血统,可以称之为表演式的清教徒主义。”

在身体的发展史上,表演和展示是现代身体起源的标志。2015年在北京西单购物大楼顶层训练室内跳动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渗透或者传承着西方的基因。陈沛瑶是这堂训练课上颇为引人注目的女孩。她是教练的搭档,能充当这个角色,必须具备非常强悍的身体素质和让人信服的身材。与教练搭档前,她干脆利落地脱去了上衣,只穿一件白色运动内衣,露出看不到一丝赘肉的平坦腰腹。虽然是女孩的训练专场,这样的姿态仍然激起一片尖叫和掌声。

陈沛瑶是一位成长于江西南昌的“90后”姑娘。在她的记忆里,有意识地塑造和展示身体,从她父亲一代就已经有所萌芽。“我爸是80年代的大学生,他上大学时练游泳,已经对身体塑形、练肌肉有了一些意识。我看他上大学时的照片,穿一条短裤,举个哑铃摆姿势照相,身条特别好看。”陈沛瑶对身体的审美启蒙是在高中。她上高中时已经2004年,欧美文化正席卷中国校园。陈沛瑶有音乐天赋,从小参加合唱团,因此特别关注唱跳俱佳的欧美流行音乐歌手。“那个时候我比较喜欢小甜甜布莱尼、克瑞斯缇娜这类青春女歌手,还有麦当娜娜姐。我一气儿把她们从出道以来的MV全都看过了。当时明星们都喜欢穿露脐装,我就觉得她们的身材很漂亮,尤其是腹部的肌肉形状。因为我一直很喜欢唱歌,就想也成为她们那样,能唱能跳而且有型。”

在这些西方流行文化明星的启示下,陈沛瑶开始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身体。“我一开始练仰卧起坐,那是最直观的腹肌锻炼方式,基本上能保持一天200个吧。之前是分组,后来就干脆一次性地做完200个。然后还练过俯卧撑,引体向上。高峰时期引体向上能一气儿做10个。”陈沛瑶对本刊记者回忆,“那时候周围朋友对身体塑形的观念还很少,我有意识地去做这些练习的时候,别人都会觉得我很怪异,或者说觉得我奇特,基本上没有可交流的伙伴。”孤独和单调的重复练习,确实让陈沛瑶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腹部开始出条了。中间的线是先出,然后慢慢地我几块儿腹肌成长条,就是现在所说的马甲线开始突出。随着运动的积累,最后会出现有六块儿腹肌的那种轮廓。”

陈沛瑶的故事,代表着一部分“90后”中国女生塑造身体的萌芽:在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下,通过艰苦枯燥的自我训练,达到西方身体的审美标准。但或许要到她在训练课上坦然露出自己的身体,并接受周围的目光和赞美时,她才真正接近了高中时崇拜的那些欧美现代身体。在《身体的历史》作者看来,将身体呈现出来,是身体在社会发展史上地位变化的关键:“身体羞耻感的减退开始于美好年代(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时尚与海滨旅游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人们逐渐把身体暴露出来。单单泳装的发展就说明了身体解放取得的成就。在第二帝国时期,分开的男男女女身着浴衣走向沙滩,穿着长裤、长袖上衣跳进冷水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男性的短裤、女性的一件式泳装占据了上风。上世纪30年代,海滩变成休闲娱乐的场所,人们一边露出完美的晒成古铜色的皮肤。在此期间,女性已经缩短了衣服长度,用胸罩取代紧身胸衣,并把衣服简化为最简单的形式……”因为身体的呈现在社会层面逐渐但自然地发展,对身体的塑造产生了决定性意义。“此后,男性与女性再也不能在身体上搞什么欺骗了,必须达到形体美的标准才行。”

美的身体

见到吴庆庆那天,她穿着紧身的半高领露脐T恤,领口包到脖子处,但却露出半截腰腹,下身穿石墨蓝牛仔热裤,走路的时候迈着一种并非刻意但又确实带着点骄傲感的步伐,腰部略向前挺起,显得肩膀更加平直,从肩部到腰部间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弧线。这是在西式审美下经过专业、长期艰苦训练后才能获得的身体。

吴庆庆以前是专业的健美运动员,曾经在中国最大的健美赛事中获得过形体小姐冠军。她从专业健美的经验出发,认为一个美的身体必须具备四种线条。一是肩膀。“肩膀与时尚度挂钩。因为所有现代时装的设计,肩部都非常明显,如果没有肩膀线条,所有的时装都穿不了,撑不起来。”第二条重要的线条在背部。吴庆庆略微撩起衣角,让我们看她深凹的脊柱沟。“有脊柱沟的人,会有很明显的曲线感,整个人看起来是S形。脊柱沟可以通过上背和下背的肌肉训练,背部肌肉的积累达到一定厚度后产生。脊柱沟对身体美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穿紧身衣上。一旦出席重要的场合,比如说穿一件旗袍,如果身体没有这个曲线感,旗袍的轮廓从哪体现呢?”第三条重要的线条在臀部。随着现代整形医学的发展,现代科技可以帮助人类轻易弥补身体和面部不那么完美的地方,但“肩、背、臀这几个地方的线条是最难获得的,不可能通过整形达到。”吴庆庆对本刊记者说。而一个饱满漂亮的臀部,又必须有强壮的大腿根部才能支撑,吴庆庆称之为“猪尾巴腿”。“大腿根部一定是圆柱形的,不一定要粗,但是一定是要结实圆润的,有立体感,而小腿一定得细。”当这几条线条具备后,一个具备美感的身体的大致轮廓就已确定。

《男士健康》的执行主编郭强则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身体现代审美。他所在的杂志起源于大约80年前,一位美国的老农夫为了推销自己种植的有机食品,决定做一本杂志名叫“有机农业与园艺”。这本杂志对推销有机食品的帮助并不大,后来老农夫的后代找到了更聪明的推销之道,将老农夫朴素的耕种事业拓展为一个商业帝国。这个名为罗代尔的集团,最大业务是美国售卖有机食品的Whole Foods连锁超市,但同时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运动、健身的杂志,其中一本就是《Men's Health》(男士健康)。《Men's Health》每期都会以一个裸露上身的男士作为封面人物,向大众展示着这个时代好身体的标本。这些身体可以说是健美舞台上的身体生活化后的产物——无一例外都拥有瘦削干净的脸庞,结实但并不突兀的肌肉,明显但不过于宽阔的肩膀,以及比较细碎的身体线条。郭强认为奠定这种身体审美标准的关键人物是美国影星布拉德·皮特。“他在电影《搏击俱乐部》里的身体,没有大肌肉,全是碎线条,全是小细拉丝,凸起的程度非常协调,让身体具有特别精雕细琢的质感。这些肌肉组合出一个层次很丰富的、光影阴暗很复杂的身体,而不是简单的一大块儿。《搏击俱乐部》讲的是战后那一代人对社会的反抗,其实布拉德·皮特的身体也在做一种反抗,或者说更新。我记得当时有篇影评这么说:布拉德·皮特剥夺了当时同时代所有男演员脱去上衣的权利。”

但要想获得这样的身体,必须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除了艰苦的训练,更要忍受单调乏味的饮食,甚至一个完美身体60%~70%都依靠人们节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吴庆庆记得,自己在参加健美大赛前,最严峻的考验就是严苛的备赛饮食状态。“水平高的人,两周前开始整理身体状态,进入控盐、控碳水和油脂。水平稍微差一点的,会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控制,不吃主食,每天的食物都是没有盐,没有油,没有任何味道。人不吃碳水化合物的时候,脾气会很大,而且同时还辅以高强度的训练,那个时候人的雌性激素已经降到很低了,雄性激素就会高,人会更加渴望甜食,这是一种难以对抗的生理反应。然后到最后关键的三天,还需要控水,差不多三天不喝水。有的人为了降体重,不喝水还去蒸桑拿。这就是健美的标准,非常残酷。”

把这种专业舞台上展示的身体美移植到今天的生活中,虽然严苛程度已经减少,但依然充满着与现实的痛苦对抗。“其实健身也好,人鱼线、马甲线也好,身体审美也好,都是比较反时代的东西。”郭强对本刊记者说,“我们常用‘物质极大丰富’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的时代,所以这个时代正常的身材应该是胖的。但现在,大家拼命要把脂肪甩出去,要把糖给掐断,一点油腥不碰,其实是在对抗整个社会。你要对抗美食,对抗你身体的不适应,你对抗那些所谓锻炼对肌肉的折磨。这是非常痛苦的事。”

身体塑造的糖衣

从美好时代以来,有无数的商业力量在竭力为塑造身体的痛苦包裹上糖衣,比如以精心的内容设计,营造社交式的运动氛围,以削弱锻炼的枯燥和孤独。我在文章开始体验的那堂训练课,就代表着目前健身界的一些潮流:团队锻炼的大场面、双人游戏式配合、对自我改变和展示的鼓励……将这种风格发扬到极致当属CrossFit类的健身训练馆。CrossFit本意是混合健身,在这个健身场所里的所有器械,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日常工具,比如甩绳子、翻轮胎。CrossFit也隐含了群体训练的概念,一群人在同一个场所里相互鼓励打气完成体能训练,而且有团体治疗的功效。这种有别于传统健身室的身体训练方法,已经成长为一种新兴的商业力量。美国有专门的CrossFit训练系统,每年会举办一次CrossFit Games,来竞争谁是地球上最强健的男人及女人(The Fittest on Earth)。如今,这样生活化、趣味化的健身场所已成为北京健身界的新潮流。

但无论如何丰富形式,仍然无法彻底摆脱身体的塑造艰苦和孤独。要想对抗世俗生活对身体塑造的诱惑,最有效的推动力还是来自于精神。提高身体运动的精神高度,是健身能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风俗的深层动力——锻炼从人们对力量、美感的期待,过渡到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复杂化的目标,即个人无止境的充分成长。郭强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看过一个国家地理的报道,一个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的美国女人,40岁那年想徒步穿越世界,于是在家中庭院的树下埋了个东西就出发了。大概走了7年,其中的过程你可以想象,各种外在的内在的危险,几乎九死一生,最后走回到她在澳大利亚生活的房子时,再去树下亲手挖出她埋下的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那种感受,我没经历过,但是我能略微有点表层的移情。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跑完一个10公里的感受,真的就瞬间觉得自己是个新的生命,或者说重新活了一遍。”

郭强现在每天坚持跑步15公里上班,就为了能持续体会到运动身体到极限后能带来的精神愉悦。“身体就是精神。不管是你锻造自己的身体,还是通过锻造身体来磨炼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你都在准备好更深入地了解、接纳和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我觉得对身体的塑造特别像一个打井的事。我相信这辈子你的身体上出过人鱼线和马甲线,一定和没出过的人不一样,因为你经历过一个大部分人都坚持不了的一个过程。你再去面临更大的痛苦、更大的难处,面对自己更大的挑战,需要咬牙更狠的时候,你一定会多那一丝力量。”

(感谢实习记者陶玉荣对报道的帮助) 健身改变运动肌力身体吴庆庆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