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甲线:移动互联网里的身体徽章
作者:杨璐袁姗姗
你如果还秉持着讲吃讲穿、以貌取人是一种浅薄,那么现在一定陷入了困惑:乌泱乌泱的人自称是“外貌协会”、评价人的第一指标是“颜值”、新励志偶像的学霸身份只是门槛,标配一定有张漂亮的脸、好身材和不俗的穿衣品位。
当然,颜值的评价是主观而复杂的,可千头万绪都能归结到一个硬指标,就是有没有马甲线。“袁姗姗滚粗娱乐圈”还余音绕梁,一张她秀出马甲线的照片就完全洗刷耻辱,新语言是“由黑转路又转粉”。这个由肌肉构成的神奇图案,成了女人们自我呈现时零差评的题材。
“马甲线”怎么站在风口上的,是潜意识里为了吸引异性的目光?大部分直男根本不懂女人的腹肌,是为了迎合穿衣潮流?服装设计师们只关心瘦不关心肌肉。更有趣的是,这个让女人花大量时间和汗水达到的成就,在生活场景里是缺席的,你总不能逢人就撩起上衣展示,或者拉着别人的手隔着衣服去摸。
女人们在干什么?古语说不要去揣摩一个女人的心,但是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马甲线的来龙去脉。
如何练出“马甲线”
一张秀马甲线的照片让袁姗姗洗刷了网友对她的非议
“马甲线”是腹直肌与腹斜肌的“分离”。它们本来就存在于女性的腹部,但是被脂肪所覆盖,所谓练出“马甲线”通俗地讲其实就是把腹部表面的脂肪降低到一定程度,腹内外斜肌在腹直肌处的肌腱膜就会显现出“凹槽”,左右两侧形成竖状线,就是“马甲线”。
大约四五年前,网上流行一个叫“腹肌撕裂者”的视频,那个时候还没有“马甲线”的概念,但是练出腹肌的噱头就足以打动人心。我把它推荐给周围的好多朋友,然后我们每天交流跟着视频能坚持到第几段和第二天肚子疼得多么撕裂。它虽然对场地和器材没有要求,这个小游戏还是没多久就被新的潮流取代了,没人练出腹肌来,更别提“马甲线”。
画家常隆从艺术作品中梳理女性人体古典美
“马甲线”的道理很简单,可如何有效率地呈现出来,还得从身体整体说起。麦大湿告诉记者,如果一个女人的体脂率在16%以下,她的生活习惯好,身体姿势很正确,不用专门练习也容易出“马甲线”。1992年出生的麦大湿是拥有21万“粉丝”的网络健身KOL,他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上学时是专业健美竞技选手,还获得过2012年第九届北京大学生健美健身大赛65公斤级冠军。他喜欢看人体方面的书籍,钻研身体和运动的理论,然后把关于健身塑形的科学知识通过他的创业项目FitTime跟“粉丝”们分享。
对于不运动的人群,骨骼形态、肌肉分布比例伴随着从婴儿到成长的爬行、站立、步态、坐姿等习惯形成时就已经形成了。麦大湿告诉记者,所以,好的行动姿态让肌肉与脂肪的分布呈现出最佳的状态。可真实的情况是,长时间伏案工作、缺乏锻炼、坐姿不挺拔而挤压腹部,就算是脂肪水平不高的人,也会因为腹部肌肉羸弱而转为产生较多的脂肪来满足躯干前屈需要的支撑效果,也就是“小肚子”。
汪民安教授认为尼采的身体观是对 从前哲学思想的颠覆
如果小时候没注意形成好的行动姿态,现在只能通过改变肌肉分布和形态来矫正。跟着腹肌撕裂者、six pack shortcuts、p90x这些腹肌视频练习,如果一直没有明显的效果,得先看看自己的体脂率。厚厚的脂肪把肌肉盖住了,它很难通过局部的训练而减少。对于体脂率高的人来讲,在练马甲线的过程中,必须有减脂的过程。麦大湿告诉记者,像他这样专业的健美者并不会特别注意腹肌,从肌肉美感上来讲,腹肌练到极致也就是那个样子,他的很多“粉丝”通过健身把体脂率降低之后,马甲线自然显现出来了,并不需要特别训练。
有效率地练出马甲线,减脂是许多人不能回避的事情。麦大湿告诉记者,减脂不仅仅是跑步或者跳健美操,有氧运动只是消耗热量的手段,更适合减重。有效的减脂模式应该以力量训练为主,配合有氧运动增加消耗。力量训练使肌肉量更多,肌肉量越多,基础代谢率就越高,而基础代谢占有人体热量消耗的60%到75%。运动占有人体热量消耗的20%到30%,也不容小觑。控制饮食也是减脂中绕不过去的话题,它不是简单的挨饿,而是保证热量赤字和避免肌肉流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根据自己的身体计算出蛋白质摄入的量,然后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量,让总热量的摄入是总消耗的105%到110%。
周韦彤是在网络上第一个提到“马甲线”的大陆女明星,因为热爱健身,体形苗条修长
如果要针对腹部肌肉专门雕刻,麦大湿告诉记者,要注意到欧美腹肌训练视频要达到的效果跟中国女孩审美的差异。“欧美健身文化高度发达,注重的是力量、体能、速度、耐力等运动表现层面的需求,所以你不会看到欧美有人拥有漂亮的腹肌,而身体上其他肌肉却看不过眼的情况。所以,他们的训练不会考虑到腰变粗的问题。中国女孩儿在意的是练出腹肌同时腰还得细,那么训练的动作就必须经过选择了。”
完美体形的标准
FitTime 联合创始人董煜
“马甲线教”不会觉得天生瘦和长年挨饿的皮包骨身材是美的。麦大湿告诉记者,审美标准虽然不一样,但是首先要健康。从体形上说,骨骼排列是自然状态,没有驼背、走路外八字等问题。骨骼是根基,根基外面是肌肉和脂肪,脂肪多肯定不行,而肌肉的审美则跟健美有渊源。“健美与健身可以模糊地理解为竞技运动与大众运动的区别,就像马拉松比赛与慢跑的区别,level不同。”麦大湿的观点有学术支持,北京体育大学老师、健美裁判鲍克告诉记者,体育序列里,大项是举重,健美是它的一个分支,大家熟悉的那种大块肌肉的健美现在趋向于归成古典健美,另一项运动是健身健美。
健美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德国人山道对古代雕像的崇拜,我们也从西方艺术史里去追寻完美体形的演变,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专业的画家常隆挑选雕塑和油画作品来直观展示女性人体的古典美。公元前3万年,人类就已经有了表现女人体的雕塑《威伦多夫的维纳斯》,她有丰硕得下垂的乳房,肥胖的臀部和腹部,没有容貌特点,手臂和小腿细小。雕像突出的都是跟生殖有关的部位,这不是对美的崇拜,而是对生殖的崇拜。
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诗人和艺术家有了对女性美的赞颂。《伟绩与生命》里,讲述“潘多拉”具有处女般令人艳羡的美丽身躯和不朽的女神面容,并且是雅典娜亲手用极奢华的手段打扮起来。传奇的希腊诗人萨福也写过许多歌颂女性躯体的诗。
雕塑家塑造理想中的美貌,罗马学者普林尼说:“要想达到这种目的必须在那些久负盛名的美人中挑选模特。”少女美在何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认为,美源于体液的平衡,体液平衡产生悦目的面容,以及四肢关系之安排正确和谐,如果将美固定于一个形式,需要正确的比例与对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雕像《美惠三美神》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常隆说,她们的乳房并不大,讲究的是对称,臀部优雅的撅翘,使重心落在一只脚上,形成一个淡淡的“S”形。
文艺复兴是对女性美赞颂的高峰。法国作家爱里波在1582年发表的《关于人体装饰美的三题》中写道:“上帝好像在制造女性身体时融入了世人所能理解的所有的雅致。”女性美成了上帝的恩赐,道德和精神完美的化身,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法国艺术史家费朗卡斯戴尔说:“从这幅画上诞生了一个新的女神,标志着美的成功,并将女性神化,使得整个裸体女性在当时成了唯一的圣像。”常隆告诉记者,波提切利去过罗马,在技法上有点承接罗马的意思。从人体比例上来讲,他把人拉长了,可能是为了刻意追求“S”线,但是审美还是恢复了一些古希腊、罗马的对称和谐。
对女性美的崇拜也引起了欧洲贵族和领主们对女性裸体画的兴趣。人大美学教授吴琼告诉记者,公然观看女性裸体是不道德的,所以就用神的题材,神话、《圣经》或者历史都成了绘画里扒光女人衣服的借口。一直到19世纪,女性裸体在西方绘画里很常见。安格尔也是一个擅长画女性裸体的画家,他的作品有《泉》、《土耳其浴室》,后者切成了圆形,像一个窥探孔,非常色情。常隆告诉记者,安格尔崇拜拉斐尔,他追求的东西都很朦胧,起伏全都糅进去了,骨骼和肌肉在脂肪里,但是又没有赘肉,很光滑。
对女性美的审视也让男女衣着差异拉大,从14世纪中叶开始男性穿短衣,而女性着长裙。到了16世纪,出现了女性紧身衣和用以支撑胸衣的鲸须,它使胸部更丰满、腰细、臀部凸出,跟裸体画里的自然状态相比,现实中女性的曲线要夸张许多。西方的各种礼仪书籍也劝告女性应保持女性特色。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虽然女性服装偶有变化,但紧身衣从未走远。流行的说法,紧身衣是男性语境下对女性身体的压迫,可既然确立了审美标准,女人这种为了美能赴汤蹈火的动物,就把紧身衣发扬到极致。它不断地改良,前面用鲸骨、木片或者金属片来保证腹部平坦,后面用鲸须压迫肩胛骨从而使背部平坦、胸部更突出。腰围越来越细,然后为了能把腰勒得更细,女人从身体柔软、还没成熟的少女时代开始,就要日夜使用紧身衣。勒出青色的血管一度成为性感的标志,勒到肋骨骨折、流产、内脏移位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的天方夜谭。
1580年威尼斯驻法国大使秘书利波马诺写道:“在种种配饰之下,法国女人的身材其实是比较瘦小的,她们以束紧腰带、身披花饰布、裙衬大圆环为荣,借以增加自己的风姿。衬衣外面还要穿上被她们形容为‘叮入身体’的后系带紧身衣,借以支撑上身,并使胸部更加坚挺。”而到了19世纪,法国贵妇削肩露颈,上身只能看到胸部,下身是巨大的裙摆,中间的腰相比之下可以忽略不计。
不是每个男人都爱这种雕刻到极致的身材。18世纪,让·雅克·卢梭写道:“看见女人像黄蜂一样被束成两半,那可不是什么赏心悦目的事情。”王尔德在《时尚的奴隶》里针对19世纪30年代的女装潮流,历数紧身衣对女性的折磨和危害,认为人为的细腰能够使人的形体具有优雅、轻盈的美姿是极为荒谬的。
身体取代灵魂
紧身衣的坚固堡垒在19世纪末松动。这种由不事生产的上流贵妇引领的时尚没法适应中下层妇女骑自行车的需求。紧身胸衣变成羊毛胸衣、最终被胸罩取代,宽大的裙子被灯笼裤取代,并且后来演化出了短裙裤。20世纪初,“一战”让男人身陷泥潭,女人被迫外出工作、养活家庭,经济独立的女性掀起妇女解放的潮流,紧身衣就在自由的名义和损害健康的宣传中彻底被抛弃了。
可紧身衣真的彻底消失了吗?
追溯“马甲线”的来源,从搜索数据来看,最早在网络上提起“马甲线”的大陆女明星是周韦彤。周韦彤是模特出身,一直以性感形象行走娱乐圈。跟许多屏幕下其实瘦骨嶙峋的女明星不一样,周韦彤也许是健身的缘故,看起来是健康的苗条、修长和紧实。她曾经是跳远项目国家二级运动员,对于健身比普通人容易接受,运动知识也很专业。她告诉记者:2011年左右在美国接触到现在已经流行到国内的一些健身训练,当时教练总是喊着“tight up your core”。“核心就是腰腹,它是发力之源,就可以想象成穿着紧身衣的感觉。紧身衣上有两条竖线,腹肌上也是两条凹线。”周韦彤说。
周韦彤对“马甲线”的理解,符合时尚理论家瓦雷里·斯梯尔的判断:“紧身衣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它只是转变为其他形式的内衣,并且最终转变成锻炼有素的‘现代’身体。”女人们虽然不再用紧身衣把脂肪压缩成理想的身材,但是通过健身把身体本身变得坚硬结实。看起来这完全是女人自由的选择,却有一种无形的规范在左右。
因为世界变了,按照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说法:“身体已经取代灵魂道德以及意识形态的角色,成为救赎的对象。”女人对“马甲线”的追逐正是宏观背景下身体观的变化。
再回到古希腊,虽然人体雕塑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可哲学上对身体的态度是负面的。苏格拉底提出,能够持久的幸福并不来自身体,而是经由灵魂。这种二元对立,主张灵魂的欲求应当以某种“健康思考”的自我控制为引导,跟它相对的是身体本能与情感是不可避免的苦难。心智让人类成为真正的人,而身体的重要性要放逐边缘。整个中世纪,身体都处于漫漫长夜。
到了17世纪,神学一败涂地,身体观却没有翻身,它虽然不再像中世纪一样受到压制,却也不再受到关注。笛卡儿提出著名的“我思故我在”,这里的“我”是作为意识存在的“我”,与身体毫不相干。他其实是主张,人性的本质在于思考能力,心智完全有别于身体,没有身体也可以存在。
对身体观有影响力的颠覆来自尼采。《尼采的幽灵》编者、汪民安教授告诉记者,柏拉图、基督教到笛卡儿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体都有个对立面,他们把身体都忽视了。尼采是反文化的先驱,他之前哲学里对身体的认识颠倒了。尼采把人看成是与身体共存的,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尼采写道:“我完完全全是身体,此外无有,灵魂不过是身体上某物的称呼。身体是一大理智,是一多者,而只有一义。是一战斗与一和平,是一牧群与一牧者。兄弟啊,你的一点小理智,所谓心灵者,也是你身体的一种工具,你的大理智中一个工具、玩具。”汪民安告诉记者,尼采影响今天的法国哲学,包括后现代哲学,把身体突出出来,跟前面的哲学身体观形成对抗。
身体逐渐站到舞台中心,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发生变化有关系。生产领域的辛勤劳动和消费领域的俭省不再是强调的重点,工作时长缩短、休闲产业兴旺发达,激励人们既要努力工作,也要消费。进入到消费社会里,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
《消费社会》的作者让·鲍德里亚认为,身体的地位是一种文化事实,无论在何种文化之中,身体关系的组织模式都反映了事物关系的组织模式及社会关系的组织模式。他看到了人们在身体上会表现出作为资本的身体实践和作为消费品的身体实践。在后一种的实践中,身体不再是有某种固定的体积的对象,而是成为可以不断向外延伸、日益完美、功能更加齐备的对象,虽然其他物品依据同样的逻辑也能扮演这一角色,但只有身体是心理所拥有的、操纵的消费的那些物品中最美丽的一个。
从哲学到社会学,身体早已不是苦难、不相干,而是自我呈现的核心。“自我呈现”是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理论,说的是人生就像个大舞台,人与人的社会互动就像演员互相配合演习。人们要按照社会期望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他们的演出又受到互动的制约。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别人的存在,所以要按照别人的期望来塑造形象,隐藏不好的,展现出好的。
“我”既然很大程度上由身体的外表所决定,那它一定应该在自己和别人眼中呈现出,或者接近于消费社会里大众传媒、广告、偶像明星传递出来的美好身体,那种通过健身、科学的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塑造出的苗条、结实、富有曲线的身体,当然最好具有“马甲线”。
身体徽章
一个女人在秀“马甲线”时,她到底在秀什么呢?
从古希腊到19世纪,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裸体女神鲜有肌肉的展现,更没有“马甲线”。长久以来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是虚弱、敏感和被动,到了19世纪才有了变化。女子学校的校长制定自己学校的体育运动版本,还推行一些适合女性的男性体育运动。高尔夫球和网球受到中产阶级女性的欢迎,高尔夫球动作优美灵活,而且并不需要太大的力量,而网球场则成了婚姻市场,混合双打是相亲的方法,女孩动作的优美比技术更重要。
社会思潮也鼓励女性锻炼身体,主张女人有责任保持健康的身体、矫正形貌,宜于生产抚育,履行自己的命运。但是女性体育比赛并不被接受。顾拜旦就反对女人参加奥运会,认为女人的作用是给胜利者戴上桂冠,而不是去竞争。女人参加具有竞争性质和雄健的活动,被认为是不守妇道。
体育运动几乎是跟随了女性解放的脚步。自行车不但让女人抛弃了紧身衣和长裙子,还增加了她们的活动范围,虽然引起过恐慌,担心女人的生育能力受损、担心女人的安全,可还是在社会意义拓展了女性空间。“一战”时期,女人可以代替男性在工厂工作得到验证,消解了女性纤弱而必须受到保护的刻板印象。英国的军工厂里有女子足球队,美国有女子保龄球联盟。按照社会学家克里斯·希林的观点,体育运动可以充当一块解放空间,让女性体验到自己身体的强健有力,能摆脱男性的支配。
生活中有了锻炼和体育运动的女人,在20世纪形成了明确的审美观:身体灵活、苗条和年轻。惰性、老态龙钟、臃肿肥胖受到批判,甚至上升到道德层面。腹肌显现出“马甲线”来,从原理上来讲一定是体脂率低,身材苗条而结实,但这不只是关于美的问题。美学教授吴琼说,如果从男人的视觉逻辑来讲,女人的身体就要像女人,是柔软、曲线、美白,很多很多的标准,但是肯定不应该有肌肉。肌肉是阳刚的,女人挪用到自己身上,其实有点儿以女性眼光塑造自己身体的意思。
腹肌显现出“马甲线”来,是勤奋、坚强意志和自我控制的表现。传统上这些品质都是用来形容男人的,现在它们也成了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渴望得到的认可。袁姗姗说,她是一个很能安慰自己、很会对自己好的人。这也符合公众对她的印象。网上发起“袁姗姗滚粗娱乐圈”的话题之后,她在微博上放了前滚翻的连拍图来示范“滚”。袁姗姗一度对自己的体重很放任自流。她告诉记者,到北京电影学院新生报到当天称体重是86斤,而从此之后的高峰到达过120斤。拍戏之后虽然瘦了下来,但是作为女演员还是要对外形注意。
今年春节,袁姗姗开始健身。坚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告诉记者,很多次拎着健身包下楼又返回家,还总是希望能接到教练改天上课的电话。吃也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她是湖北人,喜欢吃辣,但是健身塑形必须吃得寡淡。“特别馋的时候,我就让妈妈早餐给我做火锅,没有人早餐会吃火锅,但是我想早上吃得油辣消耗时间长,然后午餐和晚餐继续吃健康。”袁姗姗说。
晒出“马甲线”的照片后,一个小时的转发量就过了万。百度搜索曲线在这个时间点上直线升高。袁姗姗还没有获奖的影视剧作品,可一张“马甲线”的照片就洗刷了她之前的形象。因为所有练习或者稍微研究过“马甲线”的人都明白,这背后代表的汗水、跟馋和懒的对抗,多么不容易。
与身材相貌经过挑选的女明星相比,普通女人距离完美身体更远,她们也许练不出“马甲线”,但是也挥汗如雨在“马甲线”的路上。从事女性身体与文化研究的美国学者黛布拉·L.吉姆林曾经做过关于有氧塑身的研究,访谈的女性并不符合“健康、健美”的理想标准,但是她们通过参加健身运动以身体反映出的一些内涵品质。“身体的确代表自我,但自我和身体的关系可以通过塑身得到重新审视。参加运动暗含着力量、坚韧、耐力一系列积极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特点弱化了身体对自我的重要性。身体缺陷可能一直存在,但参加塑身缓和了它与身份的关系。”
练“马甲线”的行为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你也许没法对社会发挥影响,可你能对自己的身体和外表产生效果。练不练得出来是一回事,破罐破摔又是另外一回事。
移动互联网的推动
“马甲线”所代表的完美身体和精神内涵遇到移动互联网,成了最佳拍档。
“马甲线”是健身包裹下的心灵鸡汤。每天早中晚,刷微博和微信都能看到诸如“挑战自己”、“激励自己坚持”、“用努力换来更好的自己”之类的短句,还有那些穿着泳装或者健身服的完美身材。事到如今,热衷于转发健身、“马甲线”图片的人甚至不用去健身房里真练,移动互联网的特性也能让朋友圈形成一个她积极、活泼、健康的网络形象。
那些练出“马甲线”的女人,移动互联网是她自我呈现的最佳媒体。手机模糊了公共和私人的领域,手机联系着一切的强关系和弱关系。自拍一张,并秀出“马甲线”在这个生态里是件自然的事情,迅速传播、广而告之,而不像线下世界一样需要场合和由头,你总不能在办公室里撩起衣服展示腹肌吧。
“马甲线”是朋友圈里零差评的题材,晒衣服、晒包、自拍既有炫耀的嫌疑,也会容易被评头论足,即便是晒身材、秀乳沟、秀长腿这些先天优势也可能会激起反感,可是“马甲线”是真花时间、真流汗练出来的,它的道德意义、传递的价值观,让人很难非议。
“马甲线”还连接了健身产业的过去与现在。自从审美观确立为年轻和苗条之后,就像紧身衣累代把腰勒得更细一样,女人的理想体形也逐渐体重更轻、更苗条。20世纪20年代,美国小姐的身高是1.73米,体重63.5公斤,可到了80年代,参加这种选美比赛的美女们平均身高1.76米,平均体重是53公斤。很少有女人认为自己不胖,1993年,40%的法国女性想减肥,在美国75%的女性认为自己太胖了。她们从前通过吃减肥药或者节食来达到目的,而随着健身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健身、慢跑、肌肉锻炼。法国有个统计数字,经常进行一项体育锻炼的人中有一半是女性。
早于我们进入消费社会的西方已经展示出这个市场的体量。1969年,电视上第一次播放了健身课。到了80年代,美国参加健身的人就达到2000多万,其中90%是女人。1984年,美国出了大约300本如何节食的书,其中十几本是当年的畅销书。女明星简·方达虽然青春不再,但是以保持美丽苗条的健身操视频和书籍翻身,成为健身偶像。
深谙健身产业游戏规则的耐克把N+TC课程推广到中国,这是线上自助练习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健身方式,你可以下载一个APP自助练习,也可以到N+TC的健身课堂上跟着教练和同学一起锻炼。百度搜索曲线上显示,最早把追求“马甲线”和完美身材说在网上的,是选择N+TC课程的一群台湾地区女明星。
聪明的创业者也看到了这块具有无限可能的市场。36氪健身APP领域的作者荔闽告诉记者,国内最早只有减肥APP,这个算是刚需,但是最近一年多的时间,专注于健身的APP迅速发展,有健身视频APP、约教练APP,还有订场馆的APP。这一轮健身市场的兴起,跟几年前旅行市场类似,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从国内游、境外游发展到定制游。吃、穿、玩都发达起来了,下一步就是锻炼身体。
FitTime的联合创始人董煜,1992年出生,“大四”休学出来创业,他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如果等到毕业,时机就过去了。因为学生身份,FitTime一开始是在人人网上打下的基业,他们从国外的网站上找到健美身材的图片发布,很快聚集了大量的“粉丝”。“后来有‘粉丝’留言,为什么都是外国美女,要多能看到些东方人的身材。我们就鼓励‘粉丝’们秀出自己来,题目就是‘亲吻你的腹肌’。一开始有马甲线的人很少,后来练习的人多了,秀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上我们的APP,每一分钟都有好几张秀马甲线的。”董煜说。
资本对这个领域也很青睐。Keep并不像其他创业公司一样租写字楼,而是在雍和宫附近、经过现代设计改造过的四合院里办公。创始人王宁告诉记者,计划在年底启动B轮,好的领域和项目根本不用担心资金,也不用先想清楚盈利模式再做,现在最主要的事情是“吸粉”。
具体到没有健身习惯的中国,产业要发展起来,健身知识和价值观的推广普及是第一位的。N+TC的首席教练张展鹏经常到国外去上课,他并不觉得外国健身领域会专门重视腹肌或者马甲线。从专业上讲,健身是个整体锻炼,它让人的协调性、力量、柔韧度平衡发展,让人身姿挺拔、体态健康。可为了便于传播,必须简洁醒目,“马甲线”所承载的特征从身体线条里被挑选出来,站在了风口上。
(实习生唐燕婕、黄思莹对本文亦有帮助) 健身互联网审美身体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