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马甲线的运动爱好者

作者:俞力莎

没有马甲线的运动爱好者0完成过 30 多次马拉松的韦飘飘(左)骑行在新西兰皇后镇郊野

我给朋友团子发了条微信,告诉她我们编辑部正在热议“马甲线”,我想听听她的意见。“可是我并没有马甲线啊。”她的回复出乎我的意料。她是一个骑车、滑雪、潜水爱好者,前年从公关公司跳槽到一家知名体育品牌公司,最近几个月,我还频繁地看到她在朋友圈里发自己的健身记录以及健身房自拍照,虽然没有露出腹部,但身材看起来苗条、匀称又结实,我一直以为“马甲线”对她来说算是“必备属性”。

晚上见面,她先给自己点了一大份鸡蛋蔬菜沙拉当晚餐,然后纠正我的误区:“健康的女性体脂比大约是在20%至28%之间;未经长期锻炼或者疯狂节食就有20%体脂的女生非常少见;要练出马甲线,你的体脂比至少得降到16%,而15%的体脂比已经是健美比赛选手的水准了。但体脂比太低了会有什么坏处?你可能会闭经。所以我从来没想过要练马甲线,我去健身房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健康。”她曾经不无得意地在朋友圈炫耀:“今天在办公室用同事的高级仪器测过身体,内脏脂肪2.5%,身体年龄比实际年龄还小6岁。明天有时间再去找教练测下,全面了解自己才能知道如何改进自己!”在团子的启发下,我也买了一个能够测体脂含量的电子秤,以便随时关注自己的体脂变化,指导自己的饮食和运动。

不追求马甲线的团子其实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身体管理者。去年冬天,她在滑雪时摔伤了左胳膊,拆石膏的时候,医生轻描淡写地提醒她,左胳膊的活动角度会受到一定限制,没办法伸展成一条直线,弯曲的时候也可能够不到肩膀。结果两个月后,左手已经能不费力地捏着耳朵的她还是疑虑地跑去找了医生,因为她发现右胳膊伸直后并不是一条直线,胳膊肘有一定的负角度,她不确定是不是要把左胳膊也练成这样才算完全复原了。“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她说,“每天做胳膊拉伸的时候,我都要用尺子量胳膊的活动角度,还用笔在身上画记号。”

健身的目的不见得是健康,她的话提醒了我。我举一反三地想到,运动与健身之间也隔着一条鸿沟。很多人都为了减肥而开始跑步,还觉得常跑马拉松的人应该身材精瘦结实,但我的朋友里,有一些马拉松爱好者,确实不胖,四肢或许还称得上苗条,可都毫无例外地肚腩凸起了。当我发出嘲笑的时候,跑友CC却不以为然:“我们的目的又不是要跑出完美身材,我们追求的是耐力型身材。”

马拉松跑者不一定拥有完美的腹肌,但凸起的肚腩或许只是因为年纪增长和久坐而积累的一层脂肪,长期跑者的腰腹臀力量往往比普通人更强,因为这里的核心肌肉群对上下肢体的运动都起着支撑作用,堪称枢纽。初级跑者往往会将大量时间用于跑步,而忽略力量训练。美国《跑者世界》杂志在2010年2月刊中,专门刊登了一篇论述如何加强跑者核心肌群的文章,两年后,这个认知也开始在国内的跑者中风靡。很多人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从跑道走向健身房,请教练为自己制定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或者自己进行游泳、骑车与跑步的交叉训练。核心力量概念的流行,使得业余跑者中也开始出现了严肃跑者与非严肃跑者的区分。

没有马甲线的运动爱好者1团子在菲律宾 Tubbataha 群礁海域潜水

可是,我们这些不追求马甲线,不追求完美身材的运动爱好者,到底在追求些什么呢?

5月初我去温哥华跑马拉松,4小时55分跑完42.195公里。回来后在编辑部极大地刷了一把存在感,几乎每个人都在向我打听情况,还有不少人跃跃欲试。这个速度并不算快,但我对自己的进步感到很满意。去年10月份在北京,我的首马完赛时间是5小时43分,而比赛的关门时间是6小时。那次的北京马拉松因为遭遇重度雾霾而被人戏称为“霾拉松”,参加比赛的近3万名跑者都成了“人体除霾机”。有些人退赛了,有些人戴着口罩或者防毒面具上了跑道,还有些旁观者发出质疑,“跑马拉松的应该是重视健康的人,重视健康的人如果稍有理智的话又怎么会选择在这种天气参赛?”

我没有放弃。第一个理由是这个名额得来不易。作为国内最重要的金牌赛事,这几年北京马拉松的热度一直很高,2011年的3万个名额6天报满,2012年只用了3天,2013年仅仅13个小时,3万个名额就被一抢而空;2014年赛事组委会不得不采取了预报名的方式,6万多人通过官网注册填报,最终共有2.563万人通过全程项目资格审查——2.6万个名额尚能供需平衡,2.812万人通过半程项目资格审查——这2.812万人还得通过抽签的方式抢夺4000个半程名额。

第二个理由,我并不是为了健康而跑步。大学时代我在学校操场上刷过的最长距离是40圈16公里,那是为参加在安吉举行的一个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而进行的训练,我需和三名男队友配合完成骑行、皮划艇、溯溪、越野跑……累计100公里的比赛路线。2012年我在吴哥窟跑了人生中第一个半程马拉松21公里,那是想为自己的柬埔寨之旅安排一点与众不同的行程,而这个半程马拉松的路线恰好就是绕景区一圈。今年的温哥华马拉松也是因为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美路线”名声让我心动。而参加北京马拉松的最大动力,是因为比赛当天恰好是我的生日,都说30岁是女人的一道“心理门槛”,我打算在满29周岁这天证明自己尚有勇往直前的决心。我先生“鳜鱼”陪我接受了这个挑战,曾经全马能跑进4小时的他因为一些身体原因反而落在了我后面,我在离终点还有500米的地方停下来等了5分钟,陌生的围观群众不停地询问、鼓励我冲刺(号码牌上印有名字),却不了解我驻足原地,是为了可以两人携手跑向终点。

所以,跑步,更泛泛地可以说户外运动,在我眼里,从来代表的都是一种人生体验。我和鳜鱼尝试过两次长途骑行,一次是从海拉尔出发,经过呼伦贝尔草原,伴行额尔古纳河,穿越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抵达漠河北极村。另一次是从成都走川藏公路南线,到“世界高城”理塘后一路南下至稻城亚丁。我翻出自己的骑行日记,里面写道:“去往稻城的那段路上,上一刻层云叠聚,在天上拉起巨幅的灰白色绸幔,但一转眼,天空就这样的蓝。云如潮涌,日光透过缝隙,在裸身的山峦上投下巨大的影子。土路颠簸,一闪而过几头奔跑的黑色牦牛,横跨溪流,逐草而去;一转弯下了坡去,却是一片郁郁葱葱,远处微露妇人身影,艳色衣衫深色长裙;又转过一个山包,地平线的尽处,竟然毫无征兆地就出现了一方宛如幻境的开阔谷地,山腰上的喇嘛庙白墙金顶,熠熠生辉。”

整个过程怎么看都与健康没什么关系。在牛棚边扎营被小咬团团包裹烦躁难安,或是在藏民家借宿被臭虫咬出满身红斑;在各种土路、砂石路、碎石路上颠簸到手脚麻木,在大太阳底下困得迷迷糊糊,在雨幕突至的时候车轮哧溜溜飞转;凌晨两点半起床偷过哨卡,在原始森林里赶路被风声树影不知名野兽叫声所惊吓……累到极点的时候放声大哭,哭完了,还得继续爬那望不到尽头的坡。但是,有谁能拒绝那一路绮丽的风景呢?我发短信向同学小焉炫耀自己已经抵达稻城,同样奋斗在骑行道路上的他毫不示弱地反击过来:“我正在青藏路上泡温泉。”不过,他最得意的经历是骑滇藏线的那次,在一辆辆越野车之间穿梭而过时,一个女孩趴出车窗大声对他呼喊:“带我走吧!”

说回马拉松,这项运动的健康风险其实一直就不小。跑北马前,我当时的左膝盖已经出现了疼痛症状,跑步时不得不佩戴强力的支撑型护膝。同事“肉匠”一直在提醒我小心,因为他的女朋友就是在跑马时患了非常严重的髌骨关节紊乱综合征,以至于要进医院动手术。团子2010年跑北马时遇到大雨,膝盖受凉至今没有根治,所以如今也很少跑步了。去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两位教授在《PLoS One》联合发表了一项关于超级马拉松选手健康状况的纵向追踪研究报告。来自1200名超马选手的样本数据表明,有5%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有赛后入院的经历,大部分症状是脱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暑,也有一部分骨折或是脱臼;有11%的人患有哮喘,更有多达25%的人会产生过敏反应,高于一般美国人只有7%~8%会有哮喘或是过敏症状的平均比例,原因是常在户外跑步的人,与花粉或是其他过敏原接触的时间会增多。但总体说来,这些超马选手的健康水平仍然优于常人。他们在一年中向公司或学校请假就医的平均天数只有2天,是普通人的一半;而且其中64%的人是因为运动损伤而非慢性疾病就医。

在温哥华,我又是中暑又是抽筋地熬完全程,好几天不能正常走路,同行的跑友CC半打趣半鼓励地转给我一篇他自己写的文章:“我觉得这种‘拼命三郎’的形象很适合你。”文章写的是日本著名的公务员跑者川内优辉,“他跑马拉松,仿佛一股超强的意志力紧紧拽住170厘米的身躯向前赶路,领跑或紧紧咬住老黑们,耗尽一丝一毫的力气冲过终点或狠狠砸向那面名叫耐力的墙。川内冲线后倒地不省人事是经常事,尽管在发布会承诺自己以后不会这样拼避免倒地情况发生,‘拼命三郎’的本色却让他一次次食言”。川内是全程马拉松已经冲进210大关的顶尖选手,不过他那呲牙咧嘴、跌跌撞撞倒地的模样倒确实和我这个刚入门的跑者如出一辙。被围观的马拉松有表演的成分,但身体的反应是真实的。

马拉松经常被视为是对意志力的磨炼。不过现在我更欣赏这样的观点:靠一次意志力的胜利痛苦地完成马拉松,不如靠日常训练的认真积累来保证自己能常年持续地跑步。当我遗憾于自己太晚开始跑步的时候,CC鼓励我,28岁是人类体能达到最佳状态的年纪,很多业余马拉松选手甚至是在35岁以后才迎来自己的爆发季。2012年他过完25岁生日,突然惊觉自己已经变成身体懒散困顿的沙发土豆族,于是开始跑步,参加马拉松,几年下来累计跑了11个比赛,虽然完赛时间从首马的3小时45分钟退步到了4小时以外,但身体的感觉却越来越好,每一次的赛后恢复时间也越来越短。以前要一周时间才能缓过劲来,这次从温哥华回来不到一周时间,又参加了大连马拉松,却“跑得很轻松,很舒服”。他以前在广告公司工作,因为喜欢跑步,两年前索性跳槽到了一家运动网站。

我挺喜欢CC给文章取的标题——《川内优辉:只属于他一个人的长跑之路》。我从来不参加什么约跑团,在这个生活被手机绑架的时代,跑步让我享受真正和自己独处的时间。有朋友跟我说,跑5公里她就已经感到非常无聊了,只能依靠听音乐坚持下来。但我跑步时从不听音乐,我把注意力用于观察自己的身体和姿态,观察面前的天空,也观察脑际里云朵一样的思绪。这个比喻来自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写了几十年别人,只有在这本书里却是:“诚实地书写跑步,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诚实地书写我这个人。” 运动爱好者生活态度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