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与留白

作者:钟和晏

清空与留白0釜山九德教堂强调的是信徒进入教堂领域后延续的行迹,用建筑手法和长长的坡道表示出来(承孝相作品)

图片提供 / IROJE

“履露斋”是韩国建筑师承孝相的建筑事务所名字,它的典故源于《礼记·祭义》:古代有个穷书生十年如一日地侍奉着年迈的父亲,每天清晨走到父亲的房门外等待他起床。深秋时节,通往父亲房间的那条路上铺满了露珠。所以,“履露斋”是有孝心的穷书生住的房子。从朋友那里获赠了一块题写着这三个字的旧牌匾之后,决定了承孝相事务所的名字。

不仅如此,他给自己设计的一些住宅起名字时,也是偏好借用老房子的名字。如韩国南杨州置于深山中的私人住宅“守白堂”,意思是“守护白色、守着清空的房子”,是充满傲气的儒生居所。这就如同首尔昌德宫内的寄傲轩,源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寄傲轩是朝鲜王朝孝明世子经常读书和思考的地方,由一间暖炕房、一个小厅和前廊组成的小房子,用“寄傲”表达即使居室只能容膝,也一样安然处之的知识分子傲岸情怀。

正在北京CBC建筑艺术馆展出的“建筑的城市·城市的建筑”韩国四代建筑师作品展中,履露斋事务所过去20多年来的作品案例构成了主要的内容,小到一间花园茶室、大到高层大厦和城市规划。从去年9月份开始,承孝相担任首尔的总建筑师职位,一周两天的时间要去首尔市政府工作。

履露斋的作品中,一再出现的是留白与清空的建筑观念,一些期望包含了“建筑的真相”的俭朴房子。早期为俞弘濬教授设计的“守白堂”置于山野之中,水平展开的四个白色体块形成12个房间,其中有屋顶的房间5个,没有屋顶的空间是7个。那些向着天空敞开的房间有些铺土和石子,有些是水景,但基本上属于“留白”空间,没有特定的用途。

完成于2008年的韩国公州曹溪宗佛教文化中心,它的重要概念是“清空”。那块基地之前曾挖掘出大量朝鲜时代的陶窑旧址,所以中间部分要完整保留,房子自然地放在边界处,这就形成了“清空”的秩序。

清空与留白1退村住宅中,所有房间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承孝相作品)

文化中心由多处院落组成,相互连接的庭院各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承载着周围美丽的风景和居住的痕迹。房子用木头、石头和土建造,都是最终会消失在土里的材料,剩下的只是清空。

一个尤其庄严肃穆的设计是完成于2010年的卢武铉总统墓址,2009年5月,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自杀,他的遗愿希望在自己的家乡建造一个小石墓,承孝相是为此成立的执行委员会的一员。墓地的位置确定在卢武铉的家乡烽下村,一个3300平方米的三角形地块,其中有两条溪流穿过,自然地界定出入口部分、祭拜部分和墓碑部分这三个小区。

清空与留白2退村住宅中,所有房间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承孝相作品)

为了让这片墓地超越平凡,承孝相把整个地块从周边道路中抬高了一米,场地边界竖立起一道60米长的暗红色锈蚀钢板墙。人们在葬礼中写在黄绸带上的悼词,被刻在大理石板上,铺满整个场地的地面。时间会风蚀这些铭文,但是它们的记忆被留存下来。

首尔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古都,位于市中心的宗庙占地面积18多万平方米,正殿建于1395年,供奉着朝鲜王朝的神位。东西117米、南北80米的围墙包围着正殿,超出预想长度形成的庄严姿态,让人素然起敬。南侧的神门上方一排望不见端头的瓦顶,屋檐下是低垂的斜影和一排排红色的柱子。

清空与留白3“守白堂”意为“守护白色、守着清空的房子”(承孝相作品)

一直以来,承孝相把庄严肃穆的宗庙视为传统空间概念“留白的美学”的极致体现,这是决定他建筑语言的重要启示之一。长109米、宽69米的月台就是留白的绝对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沉默。围墙只有1米左右高,围墙外茂密的树木将它和外界隔离开来。祭师举行祭礼用的中间王道上面,不规则但整顿有序的铺地石就像刻在地上的神的指纹。

“宗庙正殿的美不在于视觉美,而在于留白空间的非物质之美,可以与一望无际的沙漠或天地寂静相媲美,这里是灵魂居住的、可以觉察自己本质的空间。”承孝相说。

清空与留白4公州曹溪宗佛教文化中心,相互连接的庭院各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承载着周围美丽的风景和居住的痕迹(承孝相作品)

今年初,中信出版社出版了《古老之美——承孝相的建筑旅行》一书,承孝相在书中记录下他在韩国、日本和欧洲看过的一些老建筑,那些“刻在大地上的生活记录”。尤其是朝鲜王朝留下的一些历史建筑,他从那里学习了空间的意义和留白之美,学习符合生活的建筑尺度以及自然界中建筑物的坐向和聚集方法。

如光州潭阳的“潇洒园”,儒学学者梁山甫(1503~1557)30多岁时建造的庭院,当时知识分子聚在一起享受山清水秀、谈文论道的闲暇场所。川流不息的溪谷两旁,庭院坐落在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斜坡上,郁郁苍苍的竹林形成天然屏障,是独具风韵的境界。

清空与留白5承孝相

溪谷上顺应自然的两栋小建筑极其朴素简约,上面三间房子是潇洒园主人居住的霁月堂,下面的歇山顶房子是客人栖居的光风阁,取黄庭坚的文句“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溪谷空间里,岩石之间的小石桥、水磨坊、莲花池等建造物的坐落方式都非常巧妙。

安东市河回村的屏山书院是供奉壬辰倭乱时期的著名宰相柳成龙(1542~1607)的题匾书院,南有耸立的屏山像屏风一样展开,山脚下有洛东江缓缓流过。在承孝相看来,这间书院体现了韩国古建筑的精髓,怎样将自然环境和周围空间融入到建筑空间中,从看不见的空间变化中感受到它的知性巧妙之处。他说:“屏山书院就其建筑本身来说真的不值一提,结构、规模、装饰等都平常,甚至有些寒酸。但是这小建筑始终能够感动人,我每次去都深受感动。”

清空与留白6卢武铉总统墓址 

屏山书院中,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讲课楼中,南侧的“晚对楼”比其他建筑物要长出不少。原因是南侧的屏山正好映入晚对楼,形成院落的一个墙面。自然与房子和谐共存,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房子侍奉的对象。所以,晚对楼重要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清空建筑内部,只留下柱子,让屏山刚好嵌入进来。登上晚对楼望眼屏山,不会觉得自己身在建筑,而是掉进了屏山的青山绿水中。

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

——专访韩国建筑师承孝相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经在金寿根先生的事务所工作了15年,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

承孝相:15年的时间里学的很多,建筑最根本的东西都学会了,其中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这一点也学会了。很多人把建筑视为漂亮的外观,事实上,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属于眼睛看不见的物质,很难用语言解释,外观只是围住内部空间的结果。金寿根先生工作室的名字就是“空间”,他非常了解空间的本质。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

承孝相:建筑师应该具有看到“空间组织”的眼光,空间组织意味着我们生活的方式。建筑始终是围绕生活展开的故事,设计就是给别人组织生活的工作,所以要对居住者的生活怀有爱心和尊敬。另一方面,尺度也非常重要,建筑师要把尺度的概念融入自己的身体中,非常清楚1米是怎样的概念、10米是多少、100米又是多少。如果没有出色的空间知觉能力,就做不好设计。现在大家都用电脑软件绘图,许多年轻建筑师的尺度感很欠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以往的作品中,有哪些是你在空间组织方面比较满意的?

承孝相:我感觉到现在做过的建筑,大部分都是以失败告终,实在没什么可骄傲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在韩国有过一些很有意思的私人住宅,比如“退村住宅”,它是把各个生活空间打散了?

承孝相:退村住宅是为一对教授夫妇在退村设计的住所,建筑面积只有192平方米,由一个个独立空间组合成的。因为房子面积受农村住宅规范的限制,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对家的固有观念。以前我们的家根据不同位置被称为内屋、对过屋、门间屋、后屋等,而不是以寝室、书房、卫生间等功能划分。退村住宅中,所有房间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在某个房间里铺上褥子就成为卧室,放上餐桌就是餐厅,放一张书桌就成为书房。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房子很不方便,但是,在退村这样美丽风景的地方,熟悉了这样的不便,最终肯定会变得无比的快乐。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建筑经常是处于自然风景中,似乎比在城市环境里更打动人?

承孝相:我一直认为,在自然环境中,重要的是凸显风景而不是凸显建筑。建筑不能移动,占据着一个场所,所以只能做合乎场所的建筑。而风景在春夏秋冬、一天之内都不断地变化着,建筑应该承载风景的变化,以背景的状态存在着,才能使人发现风景如此美丽,在其中生活的人们也因此变得美丽。

三联生活周刊:私人住宅设计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

承孝相:因为是特定的人来居住的房子,所以要准确地掌握他们的生活,对他们的生活有许多关照,同时也会注入我自己的想法,从客观上引导他们。每次设计私人住宅的时候,我总是对业主说,你先把你的所有要求都告诉我,甚至期望的建筑形状都可以跟我说。但是你要给我判断的权利,然后,在我做判断的时候不要干涉,不能答应这些条件的话,我就不做了。

三联生活周刊:釜山九德教堂也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建筑,它迥异于一般的教堂原型。

承孝相:其实,基督教堂的原型是不可能存在的,耶稣在田野、山上、海边等室外场所召集民众,传授了真正的律法。而且神是无所不在的,只有去教堂才能与神相见的观念是与教理相违背的。在我看来,信徒从家里出来走向教堂时,就已经开始了他的宗教行为。在空间事务所工作时,我曾经负责马山教堂的设计,我强调的并不是教堂建筑本身,更多是想把信徒进入教堂领域后延续的行迹,用建筑手法和长长的坡道表示出来。后来的一些教堂设计项目中,我在建筑形式上也有一定相似性:朝拜者穿过庭院进入神教堂内部,主厅大门打开的一瞬间,沐浴着自然光线,感受到一片宁静。所以,我设计的教堂并不是宗教建筑固有的形式,只是希望其中包含着我关心的元素。

三联生活周刊:无论公共建筑还是私人住宅,你用得最多的还是立方体?

承孝相:从空间来说,立方体是最纯粹的,如果让我去做圆形等各种形状的话,总会觉得那不是正直的建筑,让我有种自我炫耀的罪恶感。

三联生活周刊:你和SOHO、万科等中国公司都有过不少合作项目,在中国的建筑经验与在韩国有什么不同?

承孝相:中国的项目中经常是开发商占据主导地位,在韩国,建设公司兼任开发商的角色,所以经常在施工过程中忽视建筑师的想法,随意更改方案等。在中国就不一样了,不知道是否只是我的个人经历,我感觉中国的开发商还是很尊重建筑师的,有时候,在中国做项目比在韩国更快乐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的经历中有什么是你想提出批评的?

承孝相:中国太大了,每个地方、每个情况都不同,不能笼统地去批评。但是我有句话想说,中国好像还是太喜欢品牌效应,我担心自己在中国会变成一个品牌。我认为建筑师有两种,一种是把自己的建筑作为作品来对待的人,另一种是把建筑作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前者在意自我品牌和个性,后者根据场所需求提出适合场所的设计,我很希望自己是后者。

三联生活周刊:有没有和中方的委托方激烈冲突的时候?

承孝相:有过,但是那样的时候我就不再继续下去了,干净利落地离开,不能有一丝留恋。把建筑当作谋利工具的开发商还是很多的,如果只持有这种想法、只关注钱的人就和我不合了。只有把建筑作为对社会贡献的一部分的人,和他们一起工作才会愉快。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你一直强调建筑师的不妥协性?

承孝相:建筑师并不是一个只为开发商、业主服务的职业,同时是为社会工作的人。社会利益和开发商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建筑师应该选择社会利益,否则他就沦为仆人了。 建筑空间设计教堂建筑空间设计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