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沙漠

作者:袁越

蓝色沙漠0

现代人大都喜欢海。文人墨客们写过无数歌颂大海的诗篇,最常用的标题大概就是“蓝色的大海我的家”。可出过海的人都知道,大海其实是个相当恐怖的地方,大部分人如果被丢到海里的话恐怕连一天都活不下去,不是被淹死就是被渴死了。

大海之所以让人感到亲切,是因为人类天生喜欢水。水是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物质,看过非洲野生动物纪录片的朋友一定会对这一点印象深刻。但是,水并不是生命的基本元素,有机物才是。地球上所有的有机物都来自光合作用,一个生态系统里的生物量完全取决于光合作用的效率。

简单说,光合作用就是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效率完全取决于供应量最少的那样东西到底有多少,这就是俗话说的“短板”。不同地区光合作用的短板是不一样的,对于深海、洞穴以及冬季的极地地区来说,短板是阳光;对于其他大部分温带陆地来说,短板是水;对于热带雨林,以及有施肥和灌溉的农田来说,短板是二氧化碳。人类诞生的东部非洲最缺的是水,所以人类天生就喜欢水,对水的热爱几乎铭刻在人类的基因组里了。

但是,这不是事情的全部。光合作用不仅需要上述这三样东西,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这些东西在绝大部分土壤里都不缺,唯有大海是个例外,尤其是距离陆地较远的深海,微量元素严重缺乏,光合作用的效率几乎完全由某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所决定。

所有微量元素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铁。叶绿素分子本身就有铁原子,没有铁的话连叶绿素都合成不出来,更不用说光合作用了。大部分海水中的铁元素含量都非常低,导致其光合作用的效率也非常低。事实上,大部分海洋地区单位面积海水所能产生的生物量比大部分陆地沙漠都要少,海洋才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

不同地区的沙漠因为水分供应量的不同也可分成各种不同的亚型,有的沙漠遍布仙人掌,有的沙漠只有稀疏的灌木,最差的甚至全是细沙,看不到任何植物生存的迹象。同样,不同的海洋因为铁等微量元素的供应有差别,也会分成不同的亚类。有的海域海床较浅,微量元素供应较为充足,生物量可以非常高,大陆架和海岛附近的珊瑚礁群就是如此。有的海域洋流湍急,富含微量元素的深层海水经常被翻到表面,这样的海域同样也可以富含生命,南美洲西海岸那些被洪堡寒流所影响的海域就是如此。

一片海域的光合作用效率高低用肉眼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来。海水的颜色越绿,说明光合作用的效率就越高。相反,海水的颜色越蓝,光合作用的效率就越低。换句话说,人人都喜欢的蔚蓝色的海水对于生命而言就是一片蓝色沙漠。

当然了,即使是最干燥的沙漠,沙子下面仍然会找到虫子。同样,即使是环境最严酷的南太平洋海域也能找到洄游的鱼群。再加上海洋面积巨大,总的生物量并不低。但不管怎样,真正的海洋绝对不像电视里看到的那样生机勃勃,而是一个对所有生命而言都非常严酷的地方。海洋生态系统比陆地的更脆弱,一旦被破坏了就很难恢复。当我们把目光对准海洋,试图从大海里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的时候,不妨再想一想。我们其实是在沙漠里打猎,每一枪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海沙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