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意的答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湖南  蒋平

每年的“两会”之后,我们这家业务单位,没有例外地都要收到几十份令人头疼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今年也不例外,其中两条建议还是几年前的“老生常谈”:要求对城区一条群众反映多年的烂路进行维修改造。

那条烂路的情况我们再清楚不过,早在三年前便已列入改造计划。每一次,报告呈上去以后,都因为种种原因给涮了下来,上头给的解释是:“经费紧张,列入明年预算。”其实这个理由明显过于牵强,每年城市都有多条新路开工,而一条新路的投资,足以改造多条烂路。另据内部的小道消息,是两名有来头的开发商都想承包这条烂路的改造业务,领导无法权衡,只好暂缓这条路的改造。

烂路改造一再拖延,苦的不光是两边的居民,还有机关这些答复建议提案的码字工。按照人大和政协的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对代表委员所提的问题,逐条逐项给予书面答复,还要随答复寄一份意见反馈表,代表委员们看完答复,再在表上签出意见寄回,如果“不满意”比例超过半数的,则必须重新答复。烂路改造属于硬性任务,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答出来的,可怜机关几位码字工,尽管在文字上绞尽脑汁,每年在这个问题上得到的结果仍然是“不满意”。

根据近两年政府对业务部门绩效考核的规定,每年对建议提案的答复,“不满意”的比例直接与总得分挂钩。由于在这一项中的扣分过多,我所在机关年度考核的总排名一直靠后,从上到下,被扣掉正常的奖金福利不算,有人还因此被问责。而幕后的原因,并不是大家工作没做好,实在是因为代表委员们的要求,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代表委员们也明白,他们所提的建议提案,主要是对政府工作的问责,一两个业务部门,不可能给出满意的解释,但他们又无法干涉政府的工作。按照政府的办理程序,先是在“两会”之后集中收取所有建议提案,然后分门别类,转到所辖的基层单位,每份答复都落实一个牵头部门,要他们代表政府来作答。这样一来,问责的担子被下放了,政府肩上的压力轻了,但基层部门的负担重了,当然,问题得不到解决,受害的还是平民百姓。一位码字工这样诉苦:“代表委员们想问的人,是手握权力的人,因为这样那样的顾虑,不敢站出来,或者站出来也不敢说实话;而我们这些不清楚情况,说话不算数的人,年年出来说空话、假话,年年被‘不满意’,当冤大头。”

建议提案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督促政府部门改进工作。而不合理的问责体制,将一部好经念歪了。 便民政府业务服务时政满意